納粹為什麼叫“第三帝國”,第一、第二帝國都是什麼?

獨行者老黃


這個“第三帝國”是納粹德國的自稱,官版的叫法主要分兩個階段:1933年至1943年叫“德意志國”(Deutsches Kaiserreich),1943年至1945年改成了“大德意志帝國”。

這個叫法我很費解,畢竟,納粹宣傳的是“國家社會主義”,號召大家打破傳統階級界限和舊貴族的特權。還在日耳曼民族中組織“勞工戰線”,成員之間不論出身,都親切的互稱“戰友”、“同志”。

“社會主義”、“同志”這樣的稱呼,貌似和“帝國”(REICH)是兩個世界的詞彙,怎麼就給搭配到一起了?希望懂行的人能在評論裡指點一下。

再回到“第三”這個話題上來。那麼,第一、第二是何方神聖呢?

第一帝國(公元962-1806 )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

由日耳曼民族的“東法蘭克王國”演變而來的。前期也牛過,不過只是曇花一現。多數時間裡,都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鬆散邦國聯盟,量最大時,全國竟分有上千個邦國。

按照伏爾泰的說法,這個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甚至到了後來,連個帝國的樣子都沒有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長期就是個空殼,說話也沒人聽,下面的邦國分裂,各自為政,其中最拿得出手的邦國就是後來第二帝國的龍興之地——普魯士。

而且,由於神聖羅馬帝國沒有實際管轄過意大利,自然也失去對羅馬教廷的控制,導致皇帝權威屈居於教宗之下,所以也不羅馬。

不過,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作為西羅馬帝國繼承者的身份還是勉強獲得了各國的認可,還在各種武力脅迫和外交斡旋之下得到了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承認。所以,雖然神聖羅馬皇帝被伏爾泰質疑過,但總的來說是合法的,也還說得過去。

1806年,早已搖搖欲墜的神聖羅馬帝國,即德意志第一帝國,被拿破崙所滅。

從此,德意志各個邦國成為了一盤更散的散沙,直到普魯士王國威廉一世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輔佐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成功統一了德意志諸邦國,在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歷史上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而且,開國的加冕儀式竟然辦在了人家法國的凡爾賽宮,相當的霸氣,與所謂的“第一帝國”畫風明顯不同。第二帝國非常強勢,各方面都算是一霸,但實在是有點用力過猛。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投降並不是因為軍事上的徹底失敗,甚至在打到1918年時,俄國十月革命後退出戰爭,東線沒了壓力,兵力可以全部調往西線作戰,又出現了些許優勢。然而,無奈德國國內民生問題嚴重,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結果國內發生革命,德皇下臺流亡,新政府宣佈戰敗投降。1918-1933,德國進入了魏瑪共和國時代。

希特勒在魏瑪共和國時代用各種套路,積累起了強大的群眾基礎。1933年,通過自下而上的選舉,拿到了44%的選票,成了選票最多的一方(不要拿西方選舉和咱們比較,在當時環境下,這已經是非常高的比例了),合法正式上臺組閣,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開啟了所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時代(Deutsches Kaiserreich)。

個人分析,叫帝國更多是基於民族榮譽感的一種宣傳策略,旨在強調是納粹繼承了古代雅利安人的優秀血統和文化,而不是傳統“帝國”那種更看重神學和宗教三位一體的考量。儘管如此,還是感覺跟納粹鼓吹的所謂的“國家社會主義”不太搭。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簡單明瞭的說吧:

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962 ~1806)。

第二帝國:俾麥斯擔任首相的德意志帝國(1871 ~ 1918)。

德國這個國家從1933年到1943年叫“德意志帝國”,1943年到1945年叫“大德意志帝國”。

至於“第三帝國”,是當時非正式的稱呼,以證明自己是神聖羅馬帝國和普魯士德意志帝國的正統繼承者。

因為在西方文化中,只有羅馬帝國的正統合法接班人才能叫帝國。

至於“納粹德國”這個叫法,類似“南越”“北韓”,“南朝鮮”之類的稱呼,成王敗寇而已。


閒雲去處


神聖羅馬帝國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871-1918年德意志帝國為第二帝國,希特勒德國為第三帝國。


太陽王01


一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的神聖羅馬帝國,另一個是普魯士統一除奧地利以外建立的德意志帝國(也稱凱撒德國),然後就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了。


用戶56589175866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