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集團黨委書記李春燕:消除一切界限,零距離連接世界

华龙网集团党委书记李春燕:消除一切界限,零距离连接世界

华龙网集团党委书记李春燕:消除一切界限,零距离连接世界

守正創新 “融·0”再出發

——華龍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1·25”重要講話精神有感

□李春燕

华龙网集团党委书记李春燕:消除一切界限,零距离连接世界

媒體融合是技術引領媒介傳播形態變化的產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各種媒體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並開始打破傳統媒體之間的生存格局,向著一種各媒體之間細化融合的方向發展。

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同志來到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如此打破常規,把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課堂”搬到中南海外的人民日報社,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媒體融合發展的高度重視,是總書記給我們新聞媒體人最好的新年禮物。

總書記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要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發展;要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華龍網作為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准組建的首批省級重點新聞網站,重慶市委市政府唯一官方新聞門戶,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轉型平臺,自2000年成立以來,經歷了從單純的PC門戶,到集手機報、戶外LED屏、閱報屏、微信、微博、客戶端、網絡電視等全媒體的融合佈局,也經歷了從簡單的媒體相“加”到逐步以技術為驅動的媒體相“融”的發展道路。18年來,一路跋涉,深耕細作新聞生產創新,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努力做到三個精準:黨的聲音精準傳達、政府政策精準解讀、突發事件精準引領,確保“新聞導向正確零事故、主流輿論引導有保障”。現日均影響受眾超3000萬人次,連續六年斬獲中國新聞獎,2016年《穿越直播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更是獲第2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創造了重慶新聞界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零突破的業績。2018年《絕壁上的“天路”》《百姓故事》兩件作品同時獲得第2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成為首家獲此殊榮的地方新聞網站。旗下1+39新重慶客戶端集群是全國唯一省市縣全覆蓋的新媒體矩陣,總下載量1400多萬,重慶手機報及3000多塊智慧數字屏均覆蓋全市各區縣黨、政、商、企,綜合傳播力在國內省級新聞網站中排名第二、被轉載指數第一。融媒體新聞中心建設持續升級,網、報、端、屏等內容一體化生產、技術一體化支撐、經營一體化統籌的全新運行模式逐步完善,媒體融合創新發展初見成效,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穩步提升。

不日新者必日退。之前,華龍網順應移動化、社交化的發展特性佈局了“十媒一體”,這只是在平臺陣地上進行了初步的“物理整合”。5G將至,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傳媒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如何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不斷輸出高質量高水平內容、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並進行跨界創新傳媒產業形態,華龍網一直在思考。從“相加”到“相融”,從“物理整合”到“智能融合”,媒體融合永遠在路上!

“學而思、思而踐、踐而悟”,華龍網作為自建立即為新媒體的互聯網媒體平臺,回顧一路走過的道路,雖然在媒體融合發展上作出有益探索,並取得了不錯成績,但總體還是呈現出偏傳統的新媒體形態,這是一個很尷尬的瓶頸時期。“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發展中挑戰與機會並存,媒體深度融合迫在眼前。

聚焦主業,內容為王,築牢新聞輿論立身之本

首先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不斷強化新聞輿論工作“四個意識”,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到華龍網建設發展的各環節、全過程是首要任務。

其次,在移動互聯網應用環境下,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要堅持移動優先,在形式上推出短視頻、直播、圖片、VR、H5等多種形態的融媒體作品,生產出用戶喜聞樂見的內容。這成為了華龍新聞人在日常工作中時時思考、日日貫徹的必備技能。同時在內容上,還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要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內容,要恪守內容為王、以質取勝的行業準則,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全方位多角度創作貼近百姓反映民生的優秀作品。只有這樣,才有利於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才有利於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重視技術,創新傳播,構建全媒體生態格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媒體的去中心化時代早已經來臨,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而這場媒體生態格局的改變,背後是技術創新的驅動。如微信、抖音等“反客為主”的新型傳播方式,讓主流媒體措手不及。因此,媒體的融合發展首要就是對新媒體技術的理解,對媒體傳播的思想解放,不僅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通紙媒出版系統、網絡採編系統、視頻直播系統等平臺,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為基礎,推動各屬性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協同工作平臺”“三層技術支撐體系”“一套全媒體內容管理系統”“多渠道傳播效果監測”等方面構建融媒體的大腦和神經中樞,同時還應利用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構建“新聞+政務+生活”的深度服務區域用戶的新媒體平臺,如華龍網和重慶39個區縣合力打造的“1+39重慶客戶端集群”,通過統一的技術標準、統一的數據管理、統一的安全運維、統一的運營服務,實現了在客戶端渠道的“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向建立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新生態媒體格局又邁進了一步。

強化管理,融煉團隊,技術創新驅動制度創新

“不會做編輯的記者不是好主播”。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不再是簡單的採編發模式,多元化、多形式、多媒體的表現力更能引發用戶的關注和轉發。融媒體作品製作中心在各網絡媒體內容生產力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對於融媒體編輯從以前單純的新聞圖文編輯,逐步要求轉化為記者、主播、編輯外加一定技術能力的複合型編輯。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融媒體人才隊伍才是融合的基石。

新媒體其核心競爭力更多是依靠團隊的新聞策劃、內容創新等專業能力。以前,內容團隊的績效更多是發稿量、採訪量、編輯量等中性指標,對於傳播力、引導力等效果評估數據由於技術工具的不滿足,未能形成閉環的內在驅動管理模式。因此生產力分析與績效管理的打通,是融媒體雲平臺很重要的價值所在。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新聞工作者通過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增加新聞和數據相結合後創作的精確和深度,已成為大數據時代的新聞業務發展方向。通過對新聞數據的歸集、清洗、規劃等數據生命週期的過程管理,實現新聞圖解、熱點預判、盤點綜述、輿情分析、信息定製等一系列的新聞大數據模型生產已成為一種常態。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置身媒體變革的浪潮,我們不斷跋涉與求索,我們的體會是有苦有甜,有經驗也有教訓。作為網絡媒體,華龍網先天性具備互聯網基因,理應審時度勢,積極搶抓機遇,補齊短板,找到打開媒體融合的正確方式,讓主力軍挺進主戰場,從低維形態向高維形態爆發式加速。

華龍網的文化主旨說是“融·0”,就是寓意“消除一切界限,零距離連接世界。”這也正符合媒體融合的相關理念,要求我們服務零距離、創新零距離、溝通零距離、協作零距離,傳播零距離。

我們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網信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等統籌推進各項宣傳工作,以實際行動擔當好黨媒職責,為全力打造現代傳播體系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綜合佈局的新型媒體集團而不斷努力。

(作者系華龍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溫馨提示

※ 薈萃思想精華,雲集評論名家,更多評論理論精粹、話題互動,敬請下載理論頭條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