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上網的六億中國人,都在做什麼?

不會上網的六億中國人,都在做什麼?​隨著互聯網普及,這種傳統網吧已經很少見了。但還有很多人尚未接觸過網絡。/ 視覺中國

讓人難過的是,這個遊離在互聯網之外的群體,對改善生活的訴求,比不斷抱怨生活的人們中的任何一個,都要強烈太多。

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

官方發佈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擁有世界最多的網民數量和最豐富的移動網絡應用。同時,工信部也表示,過去五年中,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寬帶網絡,互聯網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天天把“互聯網毀了生活”掛在嘴邊的那群人,大概只能做到把手機放下大半天,睡前還要打開微信運動,看看自己佔領了多少個朋友的封面。

8億網民裡,喊著要“逃離網絡”者眾多,卻鮮有人在意圍城之外另外42.3%的人正經歷著怎樣的生活,是不是正盼望著使用互聯網的便利。

互聯網改變中國,但這場鉅變也不該將如此龐大的一群人拋下。更值得深思的是,即使他們勉強追上了互聯網這班快車,購房、教育、投資、醫療、生育、養老、就業……其他的車,他們還擠得上來嗎?或者說,在這些領域裡,會上網的我們,是不是也成了被落下的一員?


不會上網的六億中國人,都在做什麼?​三和大神們應該算在八億網民之內,但他們的生活,除了網絡一無所有。/《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薪百元的年輕人們》劇照。

另外42.3%是誰?

——————數量如此龐大的非網民,究竟是怎樣一群人?通過數據,我們能知道個大概。通常,嬰幼兒、老年人,以及一部分殘疾人,會被歸為沒有互聯網使用能力的群體。

2010年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0—15歲的青少年數量為2.2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為1.7億。而目前,中國殘聯公佈的我國殘疾人總人數為8502萬人。

盲人使用電子產品,難上加難。

然而,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發展到2018年,低齡和高齡網民大規模增加,15歲和60歲已經不再是網民的年齡邊界。

即使拋開低齡、高齡人群和殘疾人群體的交集,以及殘疾人群體中,部分人仍有使用網絡的能力不談,這42.3%中,仍然有大約一億人遊離在統計之外。

這一億多的正常人,可能生活在中部、西部的極度貧困地區,也可能生活在繁華都市的角落裡,每一天都在貧困線上下徘徊,不知不覺成為21世紀中國網絡時代的空白。

最近受到熱議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把鏡頭對準了重慶一批出賣體力的搬運工——在當地方言裡,他們被稱作棒棒。

逼仄的出租屋,勞累的工作,微薄的收入,對他們而言,使用手機上網無疑是奢侈的。而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時間,是距今不遠的2015年。和我們的日常想象不同,在貧困區和鄉村以外,城市底層的貧困人口也是無法被忽視的一群人。
不會上網的六億中國人,都在做什麼?​電影版《最後的棒棒》劇照。

“你們村沒通網啊?”這句網絡上的流行語,對於他們而言,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互聯網改變中國,但有2億人被拋下了

——————1999年,有人辦了一場名為“72小時網絡生存”的測試,志願者被要求在只有網絡、電子貨幣和一些現金的情況下,足不出戶,生活三天。

沒吃沒喝,甚至連被褥都沒有的情況下,志願者範紅軍嘗試在網上購買食物和被褥,但卻被告知要出門匯款。最後,他只能吃唯一能從網上叫來的豆漿油條充飢,把窗簾蓋在身上取暖,勉強度過了72小時。

不會上網的六億中國人,都在做什麼?​依賴網絡的人早已無法想象:沒有網絡,如何生活?

2016年上海國際信息消費節上,為了紀念十七年前那場測試,有志願者參與了相反的“72小時無網絡生存”測試。沒有任何網絡的三天裡,志願者經歷了比“水逆”還可怕的三天,生活處處受限,常常遭遇寸步難行的尷尬。

十七年間,網絡已經和都市生活緊緊捆綁,而農村電商成了各大平臺的新大陸。在今天脫離網絡生活,就意味著你要忍受日常生活中成倍增長的不便。在重度互聯網使用人士眼裡,網絡早就實現了全覆蓋,要憂心的問題是如何不被網絡綁架。

月薪過萬的白領一邊自嘲“無產中產階級”、每到月底必成“赤貧”,一邊調侃快手上的土味青年,和剛用上冒牌彩電的拼多多一族。我們總以為自己已經看見了足夠多元的網絡生態,以為拼多多里真情實感的買家秀、快手上農村背景的“社會搖”青年,就是“被摺疊的中國”。
不會上網的六億中國人,都在做什麼?​“滯銷爺爺”的照片被網絡上的商家大量盜用,利用同情做營銷,但老人對此一無所知。

但事實上,還有一大群人被排除在了網絡之外。

2017年8月,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稱,全國4G人口覆蓋率已經達到98%,移動網絡覆蓋率全球領先。

我們依舊承認,互聯網改變中國。我們再鄙視短視頻app的不健康生態,小鎮青年也能在上面收穫百萬粉絲;我們再看不起某些平臺假貨橫行,也難以否認從上面買到第一臺彩電的農村用戶笑逐顏開。

不久前,數碼圈對拼多多上出售的一款叫做“vivi”的手機開啟了群嘲模式:這款售價四百元的手機,無論是名字、外觀,還是所宣傳的功能,都和售價幾千元的中高端機型無限接近。
不會上網的六億中國人,都在做什麼?​在很多人眼裡,能上網的手機是奢侈品。

可任憑網友如何嘲諷,這款手機的銷量還是節節攀升——低廉的售價讓它成為不少人擁有的第一臺智能手機,有了它,就可以接觸網購、網絡地圖、外賣等等互聯網服務。而連一部vivi都買不起的那群人,自然只能和互聯網絕緣了。


被消音的群體,盲區後的中國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指出,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958元。

這意味著,處於我國收入最底端的20%的人,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不足500元,相當於每人每天只有16元可供支配。

這龐大的20%顯然無法將錢花在智能手機、網費的支出上。在他們眼裡,vivi手機的價格還那麼低嗎?
不會上網的六億中國人,都在做什麼?​目前在拼多多平臺搜索vivi,已無結果。在網絡上,有山區扶貧經驗的人留下自己的見聞:重病的壯年男性被用門板抬到醫院,舉全村之力只能湊出200元醫藥費;因為從未見過體溫計,而把醫務志願者分發的水銀體溫計當成藥品打碎飲服的人……

當我們目之所及處都是“中國的移動支付領先全球”“國外連叫外賣都還要打電話”時,還有人不知網絡為何物,而且他們的數量以億計算。

很多離不開手機的人,以為人人都離不開手機——但太多人連手機都沒有。
不會上網的六億中國人,都在做什麼?​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互聯網+政務”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成果的重要部分。超過4.02億網民通過網絡政務服務辦事,通過網絡表達訴求、討論利益相關的社會議題。

就這樣,北上廣白領一個月焦慮四次,屢試不爽,每每都能收割10萬+。而諷刺的是,問答社區知乎上,2016年6月提出的問題“當下中國沒有接入互聯網的地區的人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至今依然是0個回答。那亟待改變的20%,因貧窮而失語,在互聯網語境下“消失”了。
不會上網的六億中國人,都在做什麼?​幾個來自鄉村小學的孩子放飛紙飛機。/ 視覺中國

讓人難過的是,這個被消音的群體對改善生活的訴求,比不斷抱怨生活的人們中的任何一個,都要強烈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