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精銳盡失的趙國,時隔半年如何度過邯鄲之戰的滅國危機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趙軍戰死20餘萬,投降的20多萬又被“人屠”白起下令坑殺,趙國國力元氣大傷,全國精壯男丁大多損失殆盡,一時間出現了家家戴孝、戶戶治喪的淒涼場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力大損、精銳盡失的趙國,卻能在與長平之戰相距僅僅一年之的邯鄲之戰(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中頑強抵擋秦軍的持續攻擊,結果不但保住了搖搖欲墜的趙國國運,而且更是轉守為攻一舉扭轉戰場態勢,這不得不說是軍事史上的奇蹟。

長平之戰精銳盡失的趙國,時隔半年如何度過邯鄲之戰的滅國危機

秦國在邯鄲之戰上的失敗,主要起自於決策層內部對趙方針的反覆搖擺。

本來按照白起的設想,是要趁著長平之戰消滅40多萬趙軍的餘威,向趙國都城邯鄲進發一舉滅亡趙國。此時的趙國完全籠罩在長平前方全軍覆沒的恐懼情緒中,再加上白起特意放歸的幾百未成年趙軍到處散佈“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趙軍在兵員、軍械、戰鬥力等方面均難以短時間內重整旗鼓。

可以說白起作為戰神,在戰機的把握上是非常準確精到的,秦軍若快速出兵,趙國極有可能來不及佈置有效的防禦力量。只可惜秦昭襄王聽信範睢的意見,叫停了白起的進軍計劃,轉而採用外交手段逼迫趙國割地屈服,才給了對手一個難得的喘息之機。

長平之戰精銳盡失的趙國,時隔半年如何度過邯鄲之戰的滅國危機

邯鄲之戰的起因,是秦昭襄王惱怒趙國不按約割讓城池土地,反而謀劃與其它國家合縱共同抵禦秦國。於是昭襄王派王陵率軍20萬直指邯鄲,第二年增兵10萬,後又添兵5萬,前後總數將近35萬。

考慮到長平之戰50餘萬秦軍也是戰損過半,戰場白熱化階段甚至到了動用“娃娃兵”,將全國15歲以上男子盡數徵發到前線的地步,因而有理由相信邯鄲之戰秦軍投入整整35萬兵力,也是押上了全部的家底。

趙國這邊,趁著長平、邯鄲兩場戰役之間將近1年的喘息時間,從全國各地組織徵召起10萬新軍,又將北部戍守防禦匈奴的騎兵抽調出一半回援,就連平原君趙勝家的妻妾都被編入軍伍值戍邯鄲城頭。相比於王陵所屬先期參戰的20萬秦軍,趙軍人數已經超過的對手的半數以上。

雖然這些新徵入伍的士兵缺乏軍事戰法訓練,然而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更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上下尚武風氣盛行,因而趙人素來勇武好戰。再加上長平之戰秦軍殺死趙軍40餘萬的國仇家恨,使得趙國上充滿了保家衛國的同仇敵愾之感,軍心士氣十分統一。

長平之戰精銳盡失的趙國,時隔半年如何度過邯鄲之戰的滅國危機

不同於長平之戰趙國一家與秦國死打硬拼的情形,此次邯鄲之戰趙國在對外交統一戰線的經營上頗為重視。

趙國將趙齊邊境六城割讓齊國,換來齊國對趙國的糧草軍械後勤支持;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門客毛遂“挾持”楚考烈王,爭得10萬楚軍支援邯鄲;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斬殺魏軍統帥晉鄙,奪得10萬兵權開赴趙國前線。

可見長平之戰儘管趙國慘敗收場,但卻也給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東方六國猛敲了一回警鐘。失去了趙國這道抗衡、牽制秦國的屏障,其餘韓、魏、燕、齊、楚五國也是驚懼不已。

特別是白起殘忍坑殺趙軍投降士兵的舉動,讓六國軍民產生了這樣一個概念——“戰是死,降也是死,與其投降被殺,還不如摒棄幻想放手一搏,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因而長平之戰後秦國接下去的兼併戰爭變得更加激烈殘酷,攻守雙方大多俱是拼盡全力的死戰血拼。

長平之戰精銳盡失的趙國,時隔半年如何度過邯鄲之戰的滅國危機

邯鄲之戰,趙軍堅守死戰不退,一連斬殺秦軍五個校尉級的軍官,終於打破其餘五國對秦軍的畏懼、觀望情緒。趙、魏、楚三軍合兵一處,竟然破天荒的逼降了秦將鄭安平所率的2萬秦軍。於是東方各國成功組織起戰國末年最後一次的合縱攻秦,一鼓作氣幾乎將秦軍打得龜縮回了函谷關以內。

秦國實力大耗、損軍過半,統一六國的步伐被大大延緩。六國也得以暫享十多年的太平光景,直到秦王嬴政繼位發動最後的大規模統一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