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時:山西釀酒史略(中)丨大家談酒

文|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歷史學教授 王賽時

《齊民要術》卷7記了一些山西造酒工藝,使我們可以探索當時的釀酒情況。其中有“作桑落酒法”,還有“笨曲桑落酒法”,敘述制酒工藝程序和技術細節,十分詳細具體,有可操作性。

《齊民要術》卷7又記載了“河東白酒法”。據文中介紹,這種白酒是一種速成米酒,醞造期較短,釀造過程中僅有一次投料,但酒味仍然香美。這充分說明,北朝時期的山西已能釀製出形形色色的上等美酒,釀酒技術也向多樣化發展。

王賽時:山西釀酒史略(中)丨大家談酒

隋唐時期,河中蒲州一帶仍然是山西重要的酒產地,其酒類產品保持著較高的知名度。《隋書》卷46《楊尚希傳》記載:“尚希素有足疾,上謂之日:蒲州出美酒,足堪養病,屈公臥治之。於是出拜蒲州刺史”。唐代時,河中府還專門設立了芳醞監,負責釀酒。《白孔六帖》卷15記載:“河中府河東有芳醞監,汲河以釀。”在此之際,河中出產的桑落酒依舊是天下名醞,深得酒人的愛戴。

《全唐詩》卷224杜甫《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有云:“坐開桑落酒,來把菊花枝。”同書卷248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亦云:“色比瓊漿猶嫩,香同甘露仍春。十千提攜一斗,遠送瀟湘故人。”這些詩詠都是對唐代桑落酒的美譽。

唐代山西的釀酒又有新的發展。首先,河東地區釀製出一種新型的乾和酒,聞名於大江南北。唐時河東已泛指三晉,與北朝所稱不同。乾和酒,又名乾釀酒、乾榨酒、乾酢酒,李肇《唐國史補》與宋伯仁《酒小史》中均有著錄。

《山西通志》卷47記載:“唐人言酒之美者有河東乾和、蒲東桃博。”竇子野《酒譜・酒之名》記載:“並汾間以為貴品,名之曰乾酢酒。”唐人著述及其詩詠,都多次提及河東乾和酒。如敦煌文書所存王敷《茶酒論》就記載了“劑酒乾和”之名,《白居易集》卷37《偶作寄朗之》有云“鬥醲乾釀酒”。另外,張籍詩中也有“釀酒愛乾和”之句。

關於乾和酒的釀造工藝,唐朝史載不多,宋人朱翼中《北山酒經》捲上曾給以簡要介紹:“晉人謂之乾榨酒,大抵用水隨其湯黍之大小,斟酌之。若酘多水寬,亦不妨,要之米力勝於曲,曲力勝於水,即善矣。”竇子野《酒譜》稱此為“今人不入水酒”。意思是造乾和酒,其特殊工藝是在於水少料多;如果水多了,只要酒料的發酵力強,酒化程度高,仍然屬於乾和酒。

因此,乾和酒有“不入水”的稱呼。按乾和酒仍屬傳統的米酒類,這一點,從造酒中使用曲、米、酘諸工藝即可鑑定。有人以此為蒸餾酒,當屬大誤。

王賽時:山西釀酒史略(中)丨大家談酒

唐代山西釀酒業高度發展的標誌主要表現在葡萄酒業的興起。唐朝已能生產葡萄酒,而河東則成為當時葡萄酒的一大產地。《唐國史補》卷下列舉唐朝名酒十七品,其中就有河東之葡萄酒,也是各類酒中唯一的一味葡萄酒。《全唐詩》卷424白居易《司徒令公分守東洛移鎮北都》有云:“燕姬酌葡萄”,自注:“葡萄酒出太原。”

《劉禹錫集》卷27《蒲桃歌》雲:“有客汾陰至,臨堂瞪雙目。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牧。”蒲桃,葡萄之別寫。另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太原出產的葡萄酒列入土貢物品。在我國內地,山西首先掀起葡萄酒的生產高潮。

唐朝時,西域與內地的聯繫格外密切,西域的葡萄良種遠行千里,在山西境內生根結果。經過一個時期的培育,河東葡萄生長旺盛,品質優良,並且進行了大面積栽培,這就為葡萄酒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所以唐人提及河東葡萄,無不津津樂道。

《劉禹錫集》卷3《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詩云:“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隨漢使,今日寄梁王。”《全唐詩》卷501姚合《謝汾州田大夫寄茸氈、葡萄》有云:“筐封紫葡萄,筒卷白茸毛。”可見,太原、汾州均產優質葡萄。唐朝河東生產的葡萄酒,已經全部採用當地葡萄為原料,從種植、收穫一直到釀造,形成了一條龍產業鏈。

王賽時:山西釀酒史略(中)丨大家談酒

直到宋朝初年,河東葡萄酒仍然在中原地域保持著獨一無二的聲望和地位。宋滅北漢,開始把河東釀製葡萄酒的技術移入京師開封。據吳垌《五總志》記載:“葡萄酒自古稱奇,本朝平河東,其釀法始入中都。餘昔在太原,常飲此醞。”吳垌還與蔡天啟以詩唱和,對河東葡萄酒大加吟詠。吳詩云:“孟佗愛官入骨髓,為官蹙眉曾未開。快遣葡萄百斛酒,換取梁州刺史來。”蔡詩云:“幷州在昔葡萄酒,賦詠於今定幾人。誰知當時味外事,要令吳子語超群。”詩家所言,都把河東葡萄酒擺在了很高的位置。

除河東葡萄酒法外,北宋開封還從山西引進其它酒類的釀造方法,用以充實都城的釀酒業。宋室宮廷的御酒,就曾採用蒲州酒法制成。朱弁《曲洧舊聞》卷1記載:“內中酒,蓋用蒲中酒法也。太祖微時喜飲之。即位後,令中進其方,至今用而不改。”又張江載《舊京遺事》雲:“宋內庫酒法,自柴世宗破河中,李守貞得匠人,至汴苑,循用其法。”由此可見,山西地區的釀酒技術,從北魏到北宋的幾百年間,一直在全國範圍內居於領先地位,以至京城釀酒,尚需到此求索工藝。

宋金時期的山西釀酒業十分發達,其突出標誌是酒產地不斷增加,名酒品種越來越多。三晉各地,均有好酒問世。就葡萄酒的生產而言,宋金之際,已向南北擴充領域,南抵安邑,北到大同,都能見到優質葡萄酒,遠遠超過了盛唐時代的葡萄酒產區。尤其是安邑一帶,葡萄酒業逐日興隆,大有雄冠河東之勢。金人元好問專門寫有一篇《蒲桃酒賦》,記述了安邑人通過葡萄自然發酵的現象而深化釀酒方式的過程。此後,山西葡萄酒業的中心開始移向安邑。

王賽時:山西釀酒史略(中)丨大家談酒

元朝時,安邑成為朝廷索取葡萄酒的主要貢區之一,世祖、成宗兩朝,均曾下詔免貢。《元史》卷4《世祖紀》記載:中統二年六月“敕平陽路安邑縣葡萄酒自今毋貢。”同書卷19《世宗紀》記載:元貞二年三月“罷太原、平陽路釀進葡萄酒,其葡萄園民恃為業者,皆還之。”

從朝廷免貢的記載來看,太原、平陽兩地都出產葡萄酒,其中平陽的主要產區在安邑縣。金末元初之時,大同府懷仁縣也能釀製葡萄酒。《山西通志》卷47所引《姚天福神道碑》雲:“仕懷仁為縣史,元世祖以太弟駐白登,公從縣以進葡萄酒,見而奇之。”

王賽時:山西釀酒史略(中)丨大家談酒

作者簡介:王賽時,男,1955年生,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專題史、中國酒史、中國飲食史的研究。研究範圍涉及中國各個時代與各個地區,以學識廣博而著稱。

王賽時:山西釀酒史略(中)丨大家談酒

5000年釀酒溯源、350幅珍稀歷史圖片,歷史學家王賽時奉獻全新彩印插圖版《中國酒史》,如有酒業人士需要,請加微信1693204970,與王賽時的助理李虓聯繫購書。

王賽時:山西釀酒史略(中)丨大家談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