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這個世界難題看中國檢察機關如何解?

【人民日報】這個世界難題看中國檢察機關如何解?

《人民日報》版面截圖↑

2018年1月至11月

89523件

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公益訴訟案件89523件


2560件

全國檢察機關共提起公益訴訟2560件


96.84%

立案公益訴訟案件中,訴前程序案件佔比96.84%


94.42%

訴前程序行政機關整改率達94.42%

公共資源如何治理,是世界共同面對的難題。“由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中國這項新型法律制度,為這道難題的解決貢獻了中國智慧。

2019年2月14日,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國生態環境檢察工作新聞發佈會上,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鄭重表示,“中國檢察公益訴訟能夠解決公地治理的難題,這項制度起到了治理的實效。”

從2015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檢在13個省、區、市開展公益訴訟工作試點算起,短短3年多時間,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從無到有,迅速發展,發揮著越來越深入、廣泛的制度價值。

敢於直面問題 維護人民利益

【人民日報】這個世界難題看中國檢察機關如何解?

車子從黑龍江省雞西市出來不久,就駛入了廣袤的農田中。平坦的農田中突兀地豎立著一座被廢棄的鋼架,那是一座去年8月31日被關閉的小煤礦。它的關閉,讓附近長勝村黨支部書記紀松濤長舒了一口氣,“這座小煤礦開採了十幾年,造成附近大面積塌陷,農田不保墒、減產,好多人家的房子都裂開了大口子,大家心裡都很怕。”

解決問題的,是檢察機關。“作為省裡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專項整治工作的成員單位,我們以維護公共安全、生態安全為切入點,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抽調130人組成4個專班,分赴雞西、雙鴨山、七臺河、鶴崗四市,對387個年產煤15萬噸以下的小煤礦按照一礦一卷的要求,進行了全覆蓋式調查。”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高繼明說。

工作開展難度超乎想象:有的小煤礦藏在深山老林中,靠導航和地圖根本找不到;有的煤礦表面上關了,實際上還在等待觀望;還有的煤老闆長期住在檢察干警辦案點附近,伺機探問虛實、委託說情。

“這麼一查,問題真不少。”哈爾濱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孫長國說,這些小煤礦一定程度存在煤矸石肆意堆放、非法佔用土地、汙染環境等問題。哈爾濱專班發現,七臺河很多小煤礦許可證有效期斷檔、過期,但是一個也沒停工。

克服了諸多困難,4個專班3個多月共審核有關文書資料2.5萬多份,在專項調查中形成卷宗652卷。同時,檢察機關針對國土、環保、林業等監管部門不依法履職的6件典型案件開展公益訴訟,打出了“監管失職問責+犯罪行為打擊+公益損害恢復”的三板斧。

2018年12月21日,黑龍江省檢察院對這6起公益訴訟案件同一時間、同一程序公開宣告檢察建議,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參加了公開宣告的黑龍江省人大代表韓玉鳳說:“多年難啃的硬骨頭終於被啃下來了,檢察機關敢於直面問題,維護了老百姓的利益。”


凝聚法治智慧 彰顯中國特色

【人民日報】這個世界難題看中國檢察機關如何解?

公益訴訟制度源於國外,但是大部分國家只設置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檢察機關對行政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無論是從制度規定還是到司法實踐,中國都是首創。

前不久,遼寧省昌圖縣環保局局長田煦陽坐到了被告席上,原因是昌圖縣檢察院對縣環保局提起了行政公益訴訟。縣檢察院副檢察長姚野在法庭上表示,昌圖縣境內的亮子河、馬仲河流域長期存在畜禽養殖汙染問題,昌圖縣環保局未依法履行職責,應承擔法律責任。

在訴訟期間,昌圖縣環保局立行立改,對違法企業進行了處罰,採取一系列措施對企業進行實時監管,並積極改變河道汙染狀況。“縣環保局完全接受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會服從法院判決,積極履行環境監管職責。”田煦陽在法庭陳述時表示。

中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創新並非僅此一項,訴前程序的設立也是凝聚著法治智慧、彰顯中國特色的獨特構想。

“訴前程序是我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鮮明特點,反映了制度設計的內在規律。”最高檢專門負責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第八檢察廳廳長鬍衛列表示,訴前程序是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必經程序,設立這一程序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檢察監督的效力,發揮行政機關主動履職的能動性,節約司法資源,“提起訴訟並不是制度設計的最終目的,根本目標還是通過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實踐中,這一制度設計價值得到了充分展現。來自最高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月至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公益訴訟案件89523件,其中提起訴訟的僅2560件,訴前程序案件佔比高達96.84%,訴前程序行政機關整改率達到94.42%。


辦理一個案件 影響整個區域

【人民日報】這個世界難題看中國檢察機關如何解?

2018年9月20日,時任青海省檢察院副檢察長的張步洪沒想到,他不經意間的一瞥竟引發一場蝴蝶效應。

那天傍晚,張步洪去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查看非法採礦點以及生態環境修復情況,返程途中,發現路邊有施工人員正在砍伐樹木。一棵棵碗口粗的大樹有的已被伐倒在地,有的被做上記號等待砍伐。

“這麼大的樹,會不會是非法砍伐?”張步洪一邊想一邊帶領檢察官們下車查看。

經過環境資源檢察處負責人馬文傑等檢察官的初步查驗,被砍伐的大樹中竟然有一棵還掛著重點保護古樹名木的紅牌子。張步洪立即要求施工人員停止採伐,並聯系公安部門。

接到線索後,海北州祁連連縣檢察院迅速研判梳理,發現是一家施工單位在修路時,因工程所需,要移除一部分樹木,工程所需的相關審批手續齊全,但其《林木採伐許可證》已過期六日。掌握基本案情後,省州縣三級檢察機關共同起草檢察建議書。通過連續9個小時的奮戰,針對樹木砍伐現象,祁連縣檢察院向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連夜發出檢察建議。

第二天,祁連縣檢察院副檢察長蘇小鋒又來到工地,施工企業負責人表示已經停止採伐作業,並願意接受有關部門的處理。祁連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也派人到現場核查,解決問題。

“由於檢察機關的提前介入,沒有造成嚴重後果。”祁連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副局長才仁瑪瑪說。

從兩年試點期間,13個試點省、區、市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僅9000餘件,到2018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辦理案件近9萬件,超過10倍的增長量彰顯著中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強大生命力。

“一般的訴訟,只解決原被告兩方的利益紛爭,不能解決第三方的問題,但是公益訴訟是通過辦理一個案件,推動整個區域治理,從而加快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張雪樵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