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刷屏,如何去思考这部宣传片?

《啥是佩奇》刷屏,如何去思考这部宣传片?

《啥是佩奇》刷屏,如何去思考这部宣传片?

《啥是佩奇》这几天的热度不减,可见这个短片的影响力还是不错的。

这部片子,其实是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预告宣传片。讲的是一个留守农村的老人给城里的孙子准备的礼物:佩奇。没有接触过动画片的爷爷不知道“佩奇”到底是什么,所以在村里到处询问村民,查字典、发广播、问村民、问小朋友......一番努力之后,才从城里回来的小保姆口中得知,“佩奇是一头猪,粉红色的猪。”过年的时候,爷爷将自己准备的佩奇带给了孙子,一家子惊奇地看到桌子上的佩奇---一个由鼓风机改造的小猪佩奇栩栩如生。

到微博微信去刷一波,大部分是对亲情的感动,对几代人隔阂的怀念,然后便是各自讲述自己与爷爷奶奶相关的故事,可以说,这部影片勾起了很多城里人对亲情的审视:在发展迅速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遗忘了我们的根?

然而,我发现不同的行业的人,更愿意站在理性的角度去解读这个影片,也使得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客观,多样。不妨看看我整理的几个观点,挺新奇的。

1

槽边往事(和菜头)

我们对于中国父母的印象是否过于传统刻板?

这个角度很独特,我们的影视等艺术作品对于中国父母的描述都是停留在“节日”、“年夜饭”、“乡村”这些刻板的劳动人民的素材上,为什么只要是老爸爸就要沉默寡言地翻扣肉,是老妈妈就是喜气洋洋地包饺子?为什么只要是亲情就只有春节,就只有团圆饭?现在的问题是一切都变得太过模式化,我们的影片没有太多的新意,是否对于新时代的人们生活状态了解得过于滞后?

这样跟真实生活不接轨的题材,很容易只会在短时间内让人觉得家的温情,过了这个时间段,我们又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曾经的感动就封锁在记忆中。那这样的影片,不与时俱进,教育意义也不算太大。

角度:站在时间点上,通过对比从前的影片,思考人物角色是否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改变,还是故步自封,单纯地依靠情感打动人心,审视影片的价值性,从社会教育进步和艺术作品发展的角度出发,客观讨论。

2

创意广告坊

好故事的一条金线是:做好起承转合。

短片「佩奇」,堪称范本。简单来分析下。起:故事开始。爷爷听说孙子想要佩奇。承:承上启下,展开矛盾。爷爷不知道佩奇是啥,全村人也不知道,费尽周折打听的过程中,爷爷闹出不少乌龙。转:故事高潮。一心准备礼物,盼着儿孙回来的爷爷,被告知不回来过年了。

合:结尾。原来儿子一家是想带爷爷去城里过年,此时,爷爷终于拿出了自己千辛万苦给孙子准备的礼物—蒸汽朋克佩奇。

做广告的最重要的就是讲故事,讲的故事还得给人印象深刻,不然在广告泛滥的屏幕中是不会有谁愿意打开你的。

好的广告创意还离不开好的执行。

据说《啥是佩奇》在上线几个小时内,并没有很快地传播开来,最开始火起来,还是在朋友圈刷屏的。朋友圈作为熟人社交,用户打开视频的几率要高过微博等关系不强社交平台,尤其是无处不在广告的无缝接入,用户更不会轻易打开任何一个系统推荐的视频。

这就是熟人社交带来的结果:传播门槛低,容易形成聚众跟风。

角度:从故事本身的具体情节出发,结合用户体验去讨论打动用户的细节,善于观察生活,利用这些小美好打动人心,产品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传播的渠道和时间点也很重要,找到合适的传播途径可以事倍功半,值得传媒界的小伙伴学习。

3

交互设计(来自朋友圈)

整个故事情节梳理之后,就会发现很符合交互设计的理念。

《啥是佩奇》刷屏,如何去思考这部宣传片?

提出需求-挖掘真实需求-分析是否匹配需求-不断完善需求-交付成果

整个过程合理有序,也让我们明白交互中沟通的重要性,用户想要什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去深层地挖掘真实的需求,有时候就能给用户带来惊喜。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用户一开始连自己想要什么其实都很模糊,比如淘宝、共享单车、滴滴打车、微信的出现,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把需求具体提出来,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索用户的真实目的,去一步步实现满足。

角度:用户的真实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产品的打磨需要建立在初心上,作为产品的原动力,才能打造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三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在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对于一些事物的了解比较大众,不够深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力真的是很有魅力啊,所以,学习他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在每次刷屏时,要懂得从多个角度出发,不去盲目从众,单纯的评价作品的好坏,而是站在不同的利益诉求点上进行分析,懂得多角度思考,才能让多样的人生收获多倍的快乐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