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御筆 ——心學關照下的王陽明書法

臧新義/文

孔子“遊於藝”的文藝觀點,很好地概括了書法在中國古代士人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許多書法高妙的文人士大夫並不以書法名世。王陽明(守仁)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的碩儒,更是“以人掩其書”(徐渭語)。陽明書法,融入其心學思想,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書法理論,在實踐上也取得了極大成就,達到了高度的“知行合一”。

以心御筆 ——心學關照下的王陽明書法

1、陽明心學。王守仁(1472 年—1529 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書法家,心學之集大成者。後人把他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陽明心學”,作為儒學一支學派,遠承孟子,近繼陸象山,而又自成一家,影響超越有明一代而及於後世。他將“心學”凝成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從這四句話可以概括出王守仁的思想脈體系絡:一是“致良知”。這是王守仁的重要觀點之一。良知即是天理。王陽明說“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二是 “心即理”,注重身心修養的學說,即“心外無物”,這就與禪宗思想較為接近了,比如禪宗思辨著名的句子:“風動邪?幡動邪?”,“非風動,非幡動,心動也”。陽明心學曾經受過禪宗“明心見性”的思想影響可見一斑;三是“知行合一”,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反對朱熹“先知後行”之說。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是真正的“善”。

以心御筆 ——心學關照下的王陽明書法

2、心學書法觀。中國古往今來的大學者,都是博古通今,德行事功學問樣樣皆通,相互映照,比如宋代大文人范仲淹鎮守西邊時,有詩讚“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可見其軍事之才,他又是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同時代的王安石、司馬光等莫不如是。王陽明曾說過:“專於羿而不專於道,其專溺也;精於文詞而不精於道,其精僻也。夫道廣矣大矣。文詞技能於是乎出。而以文詞技能為者,去道遠矣。”明末書家歸莊,乃散文大家歸有光曾孫,其在王陽明《矯亭說》冊後跋讚譽說:“傳日,道成而上,藝成而下。道藝之分,若是其徑庭乎?然夫子日‘遊於藝’。書者六藝之一,蓋聖賢之所不廢。顧亦有辨:溺於藝,則藝而己;深於道,則藝亦道也……陽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於書法,如此豈非藝即道耶!餘學道未成,而素有能書之名,既恥為一藝之士,其敢不勉。”歸莊認為王陽明的書法能體現“道”“藝”合一的思想,與孔子“遊於藝”的思想一脈相承。作為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心學思想不可避免反映在他的文藝觀念與創作風格上。比如他的詩,無論是隱逸詩還是眾多理趣詩,都可看作是其心學思想的載體。“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中秋》)、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物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莫向人間空白首,富貴何如一杯酒! 種蓮栽菊兩荒涼,慧遠陶潛骨同朽”( 《又次邵二泉韻》)等。王陽明書法,亦可作如是觀照,在其心學指引下,表現心靈自由、不為物役的個性魅力。陽明本無意於書,卻卓犖不群,書法風格與其心學思想是相對應的。這個相互呼應可從陽明夫子自道中看出來“吾始學書,臨摹古帖,得其形似而已。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久之始通其法明道。”

以心御筆 ——心學關照下的王陽明書法

3、陽明書法。明末學者陳瑚在王陽明《矯亭說》跋中提到“嘗讀先生年譜,十七歲時從外舅宦遊洪都官署中,得紙數篋,先生日取學書,比歸,書法大進”。可見王陽明對書法是下過大功夫的。朱彝尊也認為陽明“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按照陽明弟子錢德洪編纂的《陽明年譜》以及王氏《世德紀》的記載,王陽明為“書聖”王羲之的第34代孫,因此其書法也尊王右軍,尤其得力於《蘭亭序》與《聖教序》。王陽明書法骨勁千鈞,卓犖不群,這得益於他高尚的德行修養,精深的學問,高妙的詩文功夫以及對世事的洞達、對“心靈”自由的領悟。從王陽明傳世諸書作中可以看出其書法出自二王、中通李邕,旁參老米山谷,又借鑑解縉、張弼等人,似又受同時代文徵明影響。其楷行草三體皆能,尤以行書為最工。楷書有唐人法則,剛勁工穩,嚴正巍峨。行草書筆力雄健,蒼潤相間,風流蘊籍,清新縱逸,瘦勁堅挺,欹正相生,別有情致,深得右軍風神,家聲不墜。

以心御筆 ——心學關照下的王陽明書法

行書《矯亭說》為其代表作,為正德乙亥年(1515)所書。字體修長,行筆快捷,骨力勁鍵,遒勁韻麗,既有黃山谷排宕矯健之勢,也有米南宮“風檣陣馬”之姿。錢大昕跋此本雲:“筆勢縱逸似李北海。生平所見先生真跡,以此為最矣”,推崇為陽明法書第一。《矯亭說》之文是其父王華為友人方秋卿‘矯亭’所作,由王陽明代書,內有錢大昕、陸世儀、歸莊等名家題跋。 “矯”為矯正、矯枉之意。文章論述了過柔者,矯之以剛,過慈者,矯之以毅,過奢者,矯之以儉等道理,認為君子必須隨時修正德行,加強修養,吾日三省吾身。方鵬,江蘇崑山人,明代《嘉靖崑山縣誌》的編修者,正德三年進士。方鵬曾問學於王華,王陽明也曾為方鵬之父作墓誌,屬於世交,因此王陽明書此文必恭謹認真,深思熟慮後方書之。誠然,此冊“骨挺神駿,如鷹隼疾擊,萬頃一瞬”(婁東人王育跋文),書法體勢姣姣不群,得右軍之勢,旁參以李邕和山谷筆意。李北海即李邕,書法豪筆凌厲,見諸功力。歷代評家評論其行書,多從用筆處著眼,董其昌說“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以象來比喻其筆力雄健,將之與王羲之相提並論,真是推崇有加。邕書筆法結構全從懷仁《集王聖教序》出,李後主曾評曰:“李邕得右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元代趙孟頫也以臨摹李邕行書為途而窺右軍之堂奧。王守仁學書或亦如山谷,學王羲之而從李北海處出也。黃山谷,“宋四家”之一,書法審美追求與詩文相似,力圖創造一種生澀奇崛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對後世影響深遠,如文徵明等皆學其書——陽明因學山谷行書,或因之與文衡山惺惺相惜,進而相互印證,亦未可知也。從此本可看出王守仁行書對黃山谷《松風閣詩》等作品的學習,體勢縱橫,筆法凌厲,只是二人運筆速度不同,山谷行筆較慢,保持中鋒,寫出篆隸書線條質感,而陽明書行筆較為迅捷,線條質感也很強烈,如孟子云,“充實之謂美”,正可概括王陽明此件行書的線條質感。

以心御筆 ——心學關照下的王陽明書法

4、心學書法觀豐富了中國書法理論。書法自古為文人士大夫之精神體現,集中而抽象地展心達意。漢代楊雄早就提出了“言為心聲、書為心畫”的“心性論”。東漢趙壹《非草書》說“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認為書法出乎人的秉性。蔡邕也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王羲之書論也有重視“心、意”之傾向,“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宋“尚意書風”倡導者蘇黃也有眾多論述。王陽明曾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書法亦在心,書寫必然 “以心御筆”。

以心御筆 ——心學關照下的王陽明書法

這可看作是他的心學思想在書學觀上的必然反映。因此王陽明把心學引入其書學觀,大大豐富了中國書法理論。“吾始學書,臨摹古帖,得其形似而已。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久之始通其法明道。”這與“尚意”之黃山谷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書即成,且氧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揩式”何其相似。 “(先生作字甚敬)雲,不要字好,只此是學,乃知古人隨事皆有心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如徒以書法重先生,未為知先生者也)”(陳瑚《矯亭說》跋)。

這種極度強調心在書法創作中的重要性,豈不正是唐代柳公權“心正則筆正”的隔代迴響嗎?

轉自《書法導報》(2016年1月20日第23版),有刪節。


以心御筆 ——心學關照下的王陽明書法

臧新義,字涵之,號雨園、抱玉室、深柳堂主人。中文學士、法律碩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東城書協理事、劉藝書法藝術研究會執行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