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書法的前途與獨特性

中國的書法和畫法一樣,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有極特殊的造就。但是也和畫法一樣,其前途是頗可慮的。

藝術創造離不了工具,中國字需要用毛筆寫,需要用墨,需要用手製紙。這些年來,這些用具的製造已告衰退,寫字的人也不考究筆墨紙張了,由學校出身的人,用鋼筆、自來水筆的時候多,使用毛筆往往覺得為難了。

梁實秋:書法的前途與獨特性

在從前,寫字是一件大事,在“念背打”教育體系當中佔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從描紅模子的橫平豎直,到寫墨卷的黑大圓光,中間不知有多大艱苦。記得小時候寫字,老師冷不防的從你腦後把你的毛筆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這證明你執筆不堅,是要受懲罰的。

這樣惡作劇還不夠,有的在筆管上套大銅錢,一個,兩個,乃至三四個,搖動筆管只覺頭重腳輕,這原理是和國術家腿上綁沙袋差不多,一旦解開重負便會身輕似燕極盡飛簷走壁之能事,如果練字的時候筆管上馱著好幾兩重的金屬,一旦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當然會龍飛蛇舞,得心應手了。寫一寸徑的大字,也有人主張用懸腕法,甚至懸肘法,寫字如站樁,挺起腰板,咬緊牙關,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這種姿態中寫出來的字,據說是能力透紙背。

梁實秋:書法的前途與獨特性

現代的人無需受這種折磨。“科學”已經廢除了,只會寫幾個“行”“閱”“如擬”“照辦”,便可為官。自來水筆代替了毛筆,橫行左行也可以應酬問世,寫字一道,漸漸的要變成“國粹”了。

當作一種藝術看,中國書法是很獨特的。因為字是藝術,所以什麼“永字八法”之類的說數,其效用也就和“新詩作法”“小說作法”相差不多,繩墨當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關鍵在於個人。寫字最容易洩露一個人的個性,所謂“字如其人”大抵不誣。如果每個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謹,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豬,其人必近於“五百斤油”。所以鄭板橋的字,就應該是那樣的傾斜古怪,才和他那吃狗肉傲公卿的氣概相稱,顏魯公的字就應該是那樣的端莊凝重,才和他的臨難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間無絲毫勉強。

梁實秋:書法的前途與獨特性

寫中國字,需要若干年功夫,方得橫平豎直,再加若干年的臨摹體會,方能希望有一點風格,至於寫到不俗,那就要看個人的資質如何了。由學校出身的人,哪裡有那麼多閒工夫寫字?社會生活如此忙迫,哪裡有興致欣賞書法?

所以中國書法,至晉唐而登峰造極,厥後雖歷代有名家,究竟不得有更高的造詣,至於晚近,遂急劇衰落。其主要原因乃社會性質之根本的改變。所謂士大夫階級,所謂文人雅士,根本衰落了。其所擁有的藝術之一——書法,當然也只好跟著式微。譬如瓷器,從前多少名窯在爭奇鬥妍,如今只好在博物院裡陳列著供人欣賞了,中國書法的前途是不是也要和瓷器一般的無望呢?這很可慮。

梁實秋:書法的前途與獨特性

我覺得我們應該更有意地把書法當作是一種藝術來看,這便是挽救書法的頹運的一線生機。過去的書家,與其說是由於藝術的自覺,毋寧說是環境的產物。因為過去所謂讀書人,人人都有書法的基本訓練,引動天才,遂稱名家。我們以後要改變一下態度。要把書法當作一種藝術去培養,因為大量的具有書法基本訓練的讀書人既不可復得,便只好有計劃的培植有志於書法的藝術天才,使他們在書法上用幾十年的功夫,就像音樂、國畫一樣,或者還可以維持這種特殊的藝術於不墜。

梁實秋:書法的前途與獨特性

梁實秋,原名治華,字實秋,1903年1月6日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我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著述甚豐,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