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

在甘肅隴東涇川黃土塬上,有一種奇特的人居建築一一窯洞。曾幾何時,人們採用這種最自然的最質樸的生存方式,繁衍生息,走過了悠悠歲月,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窯洞,是黃土高原遠古以來人們穴居的生存方式,也是人們生存智慧的選擇,並形成和演變成了黃土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涇川窯洞,是涇川人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型特徵。窯洞形式多種多樣,有半明半暗的自然天成,也有因地制宜的地坑窯洞。窯洞構造簡單實用,大多沿襲和傳承舊制,多在塬邊、溝邊及山崖下挖造,一窯一戶,戶戶相連,主窯供人居住,寬敞而舒適,副窯因需而挖造,多為放置農具和倉儲所用。一般來說,窯洞僅從外觀可見其貧富。窯洞是獨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也是天地合一的窯洞文化形式。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火炕是窯洞民居的又一特色,主窯有火炕,用於冬日取暖和茶餘飯後的所在。窯洞多見一門一窗,門上有窗,門邊有窗,便於空氣流通和採光。窯洞冬暖夏涼,成為人們居住的理想選擇。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獨具特色的窯洞及其文化,不可避免的被先進的居住方式所取代。如果說窯洞是曾經人居環境的無奈選擇,那麼今天的"棄窯"則是時代之必然,因為人們有了更多更好的人居選擇。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看上去,我們是在用影像呈現窯洞的面貌,其實我們在講述窯洞及其文化的故事。這組圖片拍攝於五年前涇川現存的不多了的窯洞場景,表現了那年那月窯洞和人的關係。時至今日,窯洞仍然有人在居住。在我看來,並不是故土難離,而是那份難以割捨的窯洞情懷。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窯洞,歲月的記憶,瑾以此篇獻給我們將要作別的過往……

《甘肅微故事》窯洞,歲月的記憶

文字主編:蘆 軍

影像主編:廖智明

文史顧問:邊 強

天水區域主編:王 誠

平涼區域主編:劉鹹平

媒體支持:蘭州日報副刊部 I 每日甘肅網 I

今日頭條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