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在MWC走到截肢,在機場困到昏迷,剛剛在家癱瘓了一天的小編,今天又來營業了~

先說說3天暴走MWC的感受吧:硬核科技扎堆,沙雕技術不少;如果有什麼海報能通吃8個展館,那一定是“The First 5G XXXX in the world”。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是的,這裡萬物皆可5G…↑

說正事兒之前,有幾個展會上偶遇的沙雕技術,小編一定要掛一下,權當給大家提提神。

這個足以媲美板磚的手機,1.8cm厚度紮實機身,攝像頭升降精巧設計,重要的是,18000mAh的電量…充電寶沒電了?放著我來!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提供沉浸式體驗” + “協同看片的終極解決方案”,這吊炸天的詞,難道是VR的什麼新應用?

呵呵…如果不是為了騙根棒棒糖,我才不會花五分鐘看彈幕演示的!!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沒錯!就是B站的那個彈幕…↑

此外,還有,集成了對話翻譯+語音信息+視頻通話的“新型社交軟件”;泡在魚缸裡還冒著泡泡的手機;以及展臺小哥哥滿臉激動告訴我“能通話哦~”的家庭監控攝像頭…

小編一度認為自己沒領會到其中高深的精髓,再三確認後,你們老外都這麼沒見過世面嗎?!!

小廠商的水平參差不齊,但總體而言,這屆MWC上大廠們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稱得上近幾年來最熱鬧的一屆。這些看點中,5G還是當仁不讓的重頭戲。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5G,物聯網時代的序幕

關於5G,上一篇裡我們聊到了,扎堆巴展的5G手機們尚存在各種bug,想要真實體驗到“8秒一部電影”的速度,大家還要耐心等上幾年。

不過話說回來,5G能把打開手機網頁的延遲從50ms降低到10ms,但如此細微的提升,人們很難感知到其中的差異。在手機端,5G對用戶體驗的改善微乎其微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不同於1G-4G,在5G時代,無線通信不再是以大眾公共通信網絡為主,而是將更多惠及產業領域。

從這個角度,與其說5G是給“人”用的,不如說,5G是給“物”用的。5G通訊的可靠性與低延遲,為萬物互聯提供了更強有力的保障,而物聯網,也被普遍認為是5G賦能最深廣的領域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IoT是個泛泛的概念,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使用傳感器來收集數據,通過芯片和處理器傳輸和分析數據,並同時與網絡上的其他設備進行交互。

從應用領域上而言,物聯網可以劃分為消費級物聯網、工業級物聯網、車聯網等等。

消費級物聯網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智能家居、運動手環等都屬於這一類,主要追求的就是低功耗、壽命長,畢竟沒人受得了2-3天換一次電池的頻率。因此,它們使用的多是低速、小數據量的通訊連接,比如3G、4G、藍牙

拿共享單車的智能鎖舉例,它們使用的窄帶互聯網技術,正是基於4G蜂窩網絡。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設計也相當簡單粗暴:一根天線、Mini-USB、通訊模塊和一張聯通USIM卡↑

相比之下,工業物聯網則不然,每個垂直領域特點迥異,對技術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從今年MWC現場來看,對於5G支持下的物聯網,最先落地的場景主要有三個:工業自動化、自動駕駛/車聯網、和智慧城市

5G賦能下物聯網,什麼才是“殺手應用”?

具體而言,相對於4G、Wi-Fi和其他無線技術,5G將為物聯網帶來哪些優勢呢?

更高帶寬更低延遲,以及支持更加海量的設備連接,它們分別對應eMBB(增強移動寬帶)、uRLLC(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和mMTC(大規模機器通信)這三大場景。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其中,eMBB(增強移動寬帶)顧名思義,是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落到實際應用場景中,可能是電視上流暢播放的4G視頻、手裡8秒下完的小電影。

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兩項,則都是5G面向物聯網的場景。而且在MWC上,都有新技術發佈與場景演示。

uRLLC(低時延):針對工業自動化、車聯網等

0.5ms,這是uRLLC場景下,5G NR端到端的響應速度,和4G相比,時延要低近百倍。

雖然只是毫秒只差,但對於高速行駛中的車輛避免事故,及時作出相應,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目前,自動駕駛突飛猛進,但主流的技術路線仍侷限於單車智能,如果要讓車輛像人一樣具有感知——決策——控制的能力,就需要在每輛車上,加裝多種雷達、攝像頭、車載計算單元等。

單車智能的方案,不僅成本高、運算量大;如果想再城市場景中大規模落地,無法與其他車輛進行有效的溝通協作,也會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

此前,車聯網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網絡的傳輸速度和效率。

而這些問題,都將隨著5G的到來迎刃而解,在今年巴展前後,包括華為、高通、寶馬等在內的通訊巨頭和車企,都紛紛推出了5G車聯網解決方案。

華為發佈了一套“自動駕駛移動網絡”系列化解決方案。這個方案由兩部分組成:MAE引擎扮演“移動網絡大腦”、BTS5900基站提供更強算力。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MAE背後的理念,是讓蜂窩網絡處理各種車輛場景,通過人工智能來管理多個車輛場景,並且通過引入封層閉環自制系統,讓車輛間的協作更加有效。

這套系統最終達到的效果是:用戶完全不用去思考車輛的策略,只要簡單粗暴說出自己的要求,例如“走風景最好的路線”,之後的一切都交由車輛自主完成。

同時,車輛也會相互之間進行協調,比如當一輛車變道,或是從盲區超車時,前後車之間都會即使發出預警警報。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另一邊,高通也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了車聯網上,專門拿出了一場1個多小時的發佈會,介紹自家的車聯網解決方案,以及能夠實現的功能體驗。

如果順利,驍龍汽車5G平臺將於2021年實現量產,此外,它還將5G發揮到了極致,利用5G實現車聯網的同時,還在自動駕駛車輛內裝上了高清大屏,可以使用5G網絡欣賞流媒體內容,解決了乘客的娛樂需求。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除了華為、高通秀出的硬實力,一些有趣的交互、娛樂應用也值得關注。

比如,寶馬推出了一套僅依靠語音、手勢和眼神的交互系統,確認過眼神,就知道你想開窗。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和車聯網一樣,工業自動化也是最接近5G“殺手級”的應用之一,對“低延時高穩定”有著相當高的要求。而在理想的5G環境下,甚至可以實現遠程外科手術。

mMTC(大規模):智慧城市、智慧農業

5G能極大賦能車聯網與工業自動化,但在需要大規模部署終端設備的智慧城市、智慧農業場景中,它並非最佳的選擇

舉個例子,當需要對農場裡的牲畜進行追蹤時,它對網絡傳輸距離和低功耗卻有著相當高的需求,卻對延時要求很低,牛羊跑得慢,每10分鐘更新一次數據就足以。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而5G呢,則恰好相反,它是一種低延時、高功耗的技術,而且由於其依賴的高頻段(例如毫米波),5G的傳輸距離也相當有限,並不能很好地滿足LPWAN(低功率廣域網絡)的要求。

但5G的意義並非只在於傳輸速度的提升,對於智慧城市和智慧農業的發展,它更大的價值在於其支持更加海量的設備接入。

5G把每平方公里可連接的終端數量提升到了百萬級,超越了4G至少十倍以上。

隨著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的不斷推進,城市基礎設施不斷被納入網絡,物聯網的節點的數量已經嚴重超出了10年前的預期。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未來,越來越多的物品被納入網絡之中,小到戒指飾品,大到房屋道路,預計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的終端數量將有爆發式的增長。而5G則將成為這個巨型網絡背後,隱形的支柱

5G無疑是本屆MWC備受矚目的焦點,但在5G之外,展館裡以NB-IoT和LoRa為主的低功耗光與物聯網應用,依然依然佔據了半壁江山。

MWC: 看得到的5G,和看不到的物聯網

可以看到,在高度趨同化的低功耗物聯網賽道,不少廠商仍在傳輸距離、精確度上尋求突破,安全監控、智慧抄表等IoT領域的“傳統”應用,也依然火熱。

5G解決了時延、速率的問題,為一些領域的工業物聯網發展,提供了更堅實的技術基石,看到了更多上層建築的可能,但目前的5G網絡距離大規模部署與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至少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明朗的方向,毋庸置疑,5G將掀起我們生活方式的又一場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