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的《老中醫》怎麼越看越覺得沒有意思,像老婆婆的裹腳布沒有輕重緩急,你們覺得呢?

寒江獨釣7676


《老中醫》自開播以來收視率持續走高,在年代劇中獨樹一幟,但評論口碑卻有日漸下滑的趨勢,不少人覺得劇情太零亂浪費了強大的實力派卡司團。客觀來說以《老中醫》展現出來的正劇質感以及各位實力派演員的精彩演繹,仍舊能夠佔領收視率靠前的位置,但劇情零散問題也的確存在。

階段性劇情爆點少

劇情以翁泉海與趙閔堂兩位性格迥異的中醫為核心,展現上海地區當時的中醫畫卷,開局兩人一個背鍋一個甩鍋的交鋒十分精彩,許晴飾演的葆秀施計為翁泉海洗脫冤屈也讓觀眾大呼女主終於有智商。但隨著翁泉海通過孕婦死胎案例成名後,劇情就顯得分散起來。

翁泉海這邊精神病人、神秘病人、乃至開講堂等劇情遞進的比較平緩,仔細推敲可以感覺每個分段式劇情都展現現主角翁泉海的不同特質豐滿了人物個性。但劇情發展略有斷層關聯性不大,正如題主所說,沒有輕重緩急之感。

當然,如果客串角色都如王雷飾演的溫先生這般有張力,本劇會多很多爆點,他的客串也成為本劇目前最大的興奮點。但精神病人、神秘病人甚至治霍亂等案例中,客串演員就沒有王雷的角色那麼出彩,觀眾的興奮點也難挑逗起來。

人物成長不夠連貫,三角戀突兀

翁泉海與趙閔堂各自收徒環節以及徒弟個性也是《老中醫》一條重要的劇情線,趙閔堂與小鈴醫之間互動較多,起初小鈴醫給人的感覺圓滑但孝心十足,是位有潛力的人才。但他與趙閔堂之間多次互動後,人物身上的優點幾乎全數抹去,角色日漸臉譜化。

翁泉海等人的經歷變化也有許多斷層的地方,比如翁泉海前期給人的感覺非常規矩沉穩,但給溫先生治病時突然間變得幽默風趣起來,簡直判若兩人。後續他因應酬太多誤開藥方時關於名利與醫術的利弊感嘆雖然很符合現實生活中的狀態,卻與劇中翁泉海的遭遇並不相符。要知道,在赴南京請願成名之前,翁泉海堂前患者甚多。為了讓患者認可他才去應酬博名氣,這一點並不符合他在那個階段的情況。

翁泉海與葆秀、嶽小婉之間的三角戀更堪稱本劇最大敗筆,作為一箇中醫題材的年代劇,該劇的觀眾並不是瑪麗蘇、傑克蘇劇情的愛好者,相輔相成的愛情遠遠比三角戀踏實得多。而且將男主設定成耽誤賢惠妻子精神出軌他人的形象已經很敗好感,嶽小婉的人物魅力更遠遠達不到風華絕代的要求。

能讓一個思想觀念有些過於板正的中年人精神出軌,嶽小婉至少在顏值與個人性格魅力上擁有其一,但在翁動心之時角色沒有表現出這兩種特質來。顏值上與正妻葆秀相差甚遠,風情與名伶的形象更風馬牛不相及,言行給人的感覺更像一個沒長大的小女孩。翁泉海如果是把她當女兒般呵護還能讓人理解,當成心中白月光實在太出戏。

瑕不掩瑜,翁趙兩位醫生之間的看點仍舊很多

雖然小七羅列了許多《老中醫》中個人感覺不夠有吸引力的設定,但仍舊要肯定這部劇在目前播出的電視劇中算是偏上層的那個。演技與質感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劇中涉及中醫的知識雖然有戲劇性的部分但大多還是嚴謹的,劇情雖然有零散感但仍舊能吸引一部分觀眾揣摩。

陳寶國與馮遠征兩個戲骨之間的火花也魅力十足,這兩位亦敵亦友的醫師每每相遇都有種“這就是愛”的錯覺,讓人捧腹不已。而且相對於翁泉海有點神化的人設來說,馮遠征的角色如《知否》中的大娘子一樣,帶動了劇情氣氛,十分搞笑。

觀眾預期值較高,對劇情的吐槽更多是希望能更好

同時,《老中醫》至所以會被大家放大細節處理,小七覺得可能跟觀眾的預期值也有關係。目前國產劇槽點較大,陳寶國+毛衛寧+高滿堂的組合讓觀眾看到了優質正劇的希望,對該劇的期待值比較高。帶著看100分作品的心理預期來看一部80分的劇,肯定會有落差感,質疑聲也是因為對主創團隊能做出更優質作品的期許。

不過,還是期待主創團隊能傾聽觀眾的聲音,帶來更優秀的作品,畢竟不能僅僅靠別人太差來突顯自己的優秀,能夠超越前作的優秀更值得點贊。在年代劇日益減少的環境下,作為觀眾批評與包容保持平衡,可能對主創們的創作積極更有利。


七話影視


我已多年未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連續劇了。這次央視綜合頻道播放巜老中醫》,從開播至今巳連續看了。

《老中醫》是講述發源於江蘇省常州市孟河醫派創始人丁甘仁(劇中人為翁泉海)的故事。該劇以民國時期的上海為背景,由五個醫案貫穿,講述中醫翁泉海在民國政府發佈"中醫廢止案"後,帶領中醫同仁共同抵制"中醫廢止案"並保護中醫這一民族瑰寶,在遭遇重重阻礙情況下,步步前行的故事。

巜老中醫》,按執導毛衛寧對片名的理解:老,是老派傳承;中,是中西融合;醫,是醫者仁心。到2月28日為止,看了前16集,覺得毛衛寧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中醫的精華和不足,電視劇是從一個個案例去表現的。有成功,也有失敗;有良醫,也有庸醫,甚至還有靠江湖把式來忽悠老百姓的邪醫。但該劇的主旋律是宣傳和樹立翁泉海這位良醫的形象。中醫之所以能造福中國人民幾千年,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之所以成為國之瑰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因為我國有一代接一代中醫生,他們有像翁泉海這樣恪守如命的"仁心"。翁泉海說得好:"醫德求厚,醫術求精,用藥求真,行醫求善,不求醫治天下病,但求無愧天下心"。這一思想理念,既是中醫發展的根本之道,也是這部電視劇的價值所在。

巜老中醫》電視劇演員陣容也很"豪華"。陳寶國、馮遠征、許晴都是深受觀眾喜愛的"老戲骨",在劇中表現很出色。陳月末、南吉(小斯琴高娃)、丁嘉麗等扮演的角色,也都可圈可點。據有關資料介紹,演員們為演好這部戲,他們都作了觀眾難以想象的付出。為了符合翁泉海的形象,陳寶國不僅深入釆風學習中醫業務知識,而且連續兩個月只吃青菜不吃飯,瘦身12斤,力求形神俱似。馮遠征出身中醫世家,爺爺是當地名醫。他把這次出演巜老中醫》,當作是冥冥之中與爺爺的一次對話。

《老中醫》,瑕不掩瑜。願我國影視業拍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俱佳,正能量滿滿的影視劇,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積極的貢獻。





玉堂行佛人


這部電視劇以“宣傳教育”為主,想通過這部劇讓大家知道中醫的“實”,也就是中醫的實在,實用,實效,實誠。好像是依照史實編拍的,有不想說假話的意思。而人們看這類電視劇,大都沒想學習什麼,只想看熱鬧,看奇聞,看奇效,就像看《神醫喜來樂》似的,看這部劇裡那樣的熱鬧不多,就覺得越看越沒意思。而對於想了解中醫的人來說,還是有看頭的。人家不能兼顧,咱們還是將就著看吧。

其實社會上有關中醫的奇聞還是不少的,把那些故事收集起來編成影視劇,應該挺有意思。我的一位朋友是地質有博士,因機緣巧合對中醫產生了興趣,當成了業餘愛好。他自己啃了不少中醫書籍,還真鑽進去了,說起來頭頭是道。他走到哪裡只要看到了懂中醫的就跟人家聊個沒完,見識到不少東西,給自己的親戚朋友解決了不少問題。他曾碰到過一個奇人講起一個妙法 : 掛針,就是把針對準穴位紮在衣服上,不進人體,用意念治療,就能治病。一次他出遠門,老婆打電話說哪裡不舒服,他在視頻中讓她拿一根針對準一個穴位,讓她感覺針扎進去了,意想他在捻動,還真見效了。因為我被他修理過很多次,我相信中醫。


山右1


說真的,我相信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是排斥中醫。而是排斥那些為了皇權、迷信、坑錢、風水等等衍生出來的“中醫”,又或者說“中國玄學”。

中醫是中國古人對草藥學的整理、歸納,缺乏系統的生物化學理論支持,但是卻有些上千年的經驗積累。

你說它有沒有用?絕對有。

板藍根,大青葉,車前草,茯苓,白朮,三七,首烏等等各類中草藥,都是我們兒時從長輩口中就知道的東西,而且吃下去也確實有相應的作用,這是客觀事實。

但是,神話中醫就是純粹招黑。

現代醫學可以解決的事,已經完全不是幾顆草藥可以搞定的了。

舉個例子,你的汗血寶馬跑的再快,你能快過火箭?

所以吧,古代的事兒,就別當真了,挺丟人的,有些人什麼四大發明,木牛流馬啊啊,天天掛嘴邊兒的,看把你給牛逼的。

你這麼牛逼,當年為啥還被人按在地上喂鴉片?


洛子霂


我認為除了感情戲多餘之外,劇情鋪設是合理的,許是我相對了解中醫中藥多一些的緣故吧。劇中直面了中醫歷史、當下存在的問題:一、中醫被抨擊質疑;二、中醫療效差異成因;三、醫生醫德、醫技、庸醫、惡醫的問題;四、中藥質量問題;五、醫患關係;六、中醫診療體系區別於西醫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不失為一部好劇,弘揚了中醫藥文化,彰顯了大醫精誠。


步白臣


主人翁,翁泉海大夫,很接地氣!把真正中醫治病防病保健的精髓都展示出來,沒有浮誇,實事求是,能看不能看,均有表達。

可現實中,這種真正的中醫太少見!大多都是些亂七八糟騙人墟唬人坑人中醫敗類……


泌尿男科朱嶽華醫生


剛開始我夫人挺喜歡看老中醫的,後來越看越不喜歡了現在乾脆就不看了。


糊塗老翁797


《老中醫》跟《芝麻胡同》差不多是同時上映,最初我是在北京衛視追《天下無詐》,完了後因廣告太多跳到央視看了看《老中醫》,結果被老戲骨們精湛的演技征服了,便連續追了幾個晚上。發現《老中醫》除臺詞和表演很打動人外,劇情散亂,沒有連續性,幾乎是跳躍式的發展,間隔幾期可看可不看,都無所謂。比較而言,芝麻胡同的故事性比前者就強了許多,一環扣一環,入劇就愛不釋手,恨不能一口氣看完,知道結局。而劇裡地道的方言,更是京味十足。十分貼近生活化的劇情,摒棄了假大空,加之演員的傾情演繹,讓人愛不眨眼。瞿然,一部好劇,首先是劇本,後是演技,二者缺一不可。好的劇情體現在讓人看到有感同身受或相信這就是事實,讓觀眾感受到這就是昨天發生的事情或就像是要發生的事情;好的演技看著就不像是表演,而是活生生的現實,是生活中的人,是我在看你的生活!這二點兩部劇都精彩的做到了。但凡任何一部劇,首先必須是劇情吸引人,沒有劇情就沒有觀眾。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就是這個缺陷,過多的攝影技巧的渲染,置人眼花繚亂,超越了故事本身。不合理的劇情又像是在看神話。《老中醫》敗就敗在劇情人,很多情節看起來好假,缺乏連貫性、懸念是硬傷,更是大家厚此薄彼的原因所在。總之,劇本永遠是第一位的,它必須得打動人。劇本成功了,劇就成功了一半。好劇配好演員,那才是相得益彰,熠熠生輝。


幸福快車153720934


業餘沒事喜歡看中醫書,所以特意來看這部劇,很多年已經不看電視劇了,當然近年來沒有精良的電視劇同樣成為原因之一。

開始時候的第一集給人的氛圍還是挺不錯的,馬上給人緊張的感覺。

可是看到第二集以及以後我就特別失望,比著《闖關東》差了不知道幾十萬倍。完全就是鬧劇啊,諜戰片,懸疑劇,無厘頭喜劇應有盡有。

並且故事不連貫,當然這個和翟天臨有很大關係,可是有很多和翟天臨沒有關係,比如男主收徒弟,二徒弟莫名其妙的就收了,比如斧子,中醫大夫收莽夫的意義在哪?

中醫的收徒很嚴格的,不是隨隨便便就收徒。在收徒方面很不嚴謹,趙閔堂竟然收玲醫,本身沒有錯,不能有歧視觀念,可是如果中醫弟子心術不正整天耍聰明,那麼只需要把玲醫老母親的疾病治療康復就很不錯了。

雖然能收到悟性好還能務實老實的徒弟不好找,可是中醫的嚴謹性不能斷,孫思邈很注重中醫德行,所以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徒弟,那麼就找個雖然不怎麼聰慧可是做人本分老實的。你敢說,收徒這塊和翟天臨戲份有關係?你看看收的徒弟,突然冒出個大傻妞大嗓門,都是什麼啊,突兀就不說,興許就是翟天臨原因,可是你這弄的愣頭青們,哎,愁人,收徒是中醫大夫說了算,別人不起作用的。

當然還有觀眾說,趙閔堂是代表了庸醫派,吳雪初代表沽名釣譽派(類似現在的包裝),所以認為這兩個人實際上就是赤裸裸諷刺中醫現狀。可是如果這樣的話,就慢慢違背“老中醫”三個字了。其實中醫的弊端,輔助性穿插的說說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須用大篇幅去描寫,這樣奪了主角的戲。

第二這部劇的目的是讓國人重塑對中醫的認識,從而調理身體轉向中醫診療學和自然自愈療法的中醫學,通過電視文化去無形中提高國民健康意識。可是如果中醫弊端的戲份甚至遠遠大於主角戲,到最後反而成了揭露中醫內幕,反而為中醫喝倒彩,反而讓國民認識到中醫的不靠譜,從而更加對中醫失去信任。

第二,太明顯的主角戲,說書唱戲肯定有主角,就是我們說的男一號,當然男二號,女一號女二號,以此類推,根據劇情需要。實際上有主角光環很正常,當然有人說演員表就是把馮遠征做男一號啊,其實他只是領銜主演,可不是男一號,男一號是整部劇的靈魂,如果讓馮遠征做了男一號,那麼,本劇的主題就徹底淪為庸醫劇了。並且像這個劇的主角光環要遠遠大於其他戲的主角光環。說到主配角戲份比例分配,不得不說許晴,那戲份硬生生的配角,如果崑曲演員是主角,出來的太晚了吧,演到五分之一了快才出來。

總之一切都為鋪墊主角厲害,根本不用猜,任何病治不了的肯定主角治得了,任何趙閔堂解決不了的肯定都是男主解決,能不能不要這麼明顯。

並且這部劇為了刻意烘托主角,出現斷層烘托式小品,這很失敗的。比如突然出現一個疑難雜症,需要出診,然後出現一個人物,並且還是在上海灘厲害的主。就為了烘托主角,匆匆來,匆匆去。目前只有範先生時不時露面,保持人物的連貫。你像那些溫先生,還有諜戰橋段裡的某軍閥之類,估計現在先出現,後面還有四十多集呢,用得著的時候再突然像天線寶寶一樣蹦出來。演員突然出現,突然消失,不流水,不自然。

我覺得這部劇如果像《闖關東》那樣就好了,昨天又開始重新刷這部劇。主角固然有光環,可是一定要九死一生,富貴險中求,雖然是主角可是描寫起來就像現實生活中艱苦奮鬥的人一樣,雖然最後過了坎坷,可是很懸很難很棘手,這樣才津津有味。你看翁泉海,估計癌症艾滋病,任何絕症都能手到病除。實際哪怕能夠治得了這種病,也不能像本劇那樣順利吧,現在想想都想笑。

可是,

如果這部劇從翁泉海開始學醫寫起就好了,在清朝末年開始,當初並且有名醫。

在學醫過程中受到哪些苦,求師困難,開始是醫道平平,後來因為有自己的想法,需要破舊立新,所以去找更好的老師,在孟河時候訂的娃娃親,就是許晴這個角色。

在孟河求醫時候,遇到諸多排擠,老母因為病痛去世,更加立志當大醫。在師傅家,在破瓦寒窯裡,夜夜誦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等,因為我不管中醫西醫,德為第一,可以誦讀孫思邈對於大醫的定義那篇,這樣整部劇的基調就起來了,並且把孫思邈那篇文章,時不時貫穿,並且教給徒弟,成為考驗徒弟的參考之一。

孫思邈是古代名醫,世人藥王,迎合了“老中醫”的老字。然後去到上海以後,求師困難,求到明師怎麼去學習,學習的困難,其實根本不需要大篇幅去說中醫的內容,就是穿插著自然性的,比如望聞問切,君臣佐使等等,這些階段性學習點點就好,這些點點實際就是中醫的精華,學到差不多,師傅讓給一些患者治療簡單的疾病,患者沒有康復,師傅告訴他要學會辯證論治,雖然讀書時候知道了辯證,可是到了臨床怎麼辯證。

然後逐漸成長,越來越優秀時候,再後來師傅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產業留給他,祖傳秘方手藝訣竅都給了他,辭世,重新頂立門戶。當然這麼寫發揚的是他老師傅的醫派,可是完全可以是上海灘壓根就有孟河派大醫啊,只是經過翁全海的經營,孟河醫派在上海灘達到巔峰,慈禧太后有重疾,御醫未果,後來聽聞名氣,特別御請,治好以後,慈禧太后給了一個什麼六品或者幾品的頂翎或者給寫了字等等。

當然在從學徒到成為大醫中間,也遇到社會上各種挑戰,就是說從學徒到大醫,根本不影響整體劇情的發展,否則只是講學徒到大醫肯定無聊乏味。比如學術論壇的辯論等,這些辯論完全可以單獨一集去描寫,在這辯論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多好!比如人怕出名豬怕壯,在逐漸有名聲時候,有些陰毒中醫為了打壓翁全海,就安排人故意賣假藥材給他,不僅差點藥館倒閉還攤上官司,怎麼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等等等等。你看這樣從裡到外,從下到上,從收徒到製藥工藝,嚴嚴瑾瑾,既能夠起到弘揚中醫,還使得劇情不這麼亂。這劇可好,為了給趙閔堂解決是不是原配知了突然出現個什麼協會,還是突然來,突然去,各方面不自然,擰巴。

這樣還能夠把一些自學中醫的一些辛酸描寫出來了並且給予鼓舞,並且還能夠把當下國家對中醫的體制限制寫進去,雖說那時候新中國不知道在哪裡,可是有近代學堂了,趙閔堂是中西醫,甚至可以一句話都可以說明當下中醫體制弊端。

還有演技,馮遠征沒的說,在被精神病人在醫館嚇的時候,簡直笑的肚子疼,那眼神表情,哈哈,絕了。再說這是不是原配知了時候同樣笑出了拖拉機的音響,演技沒的說。

主角是陳寶國老戲骨,按理說,演技很不錯,可是塑造性不能和馮遠征相比,看趙閔堂你永遠不會聯想安嘉和。這裡和陳寶國沒有任何關係,實際上有的人就適合演哪類電視都是有原因的,陳寶國的面相就是比較霸氣,說的不好聽就是凶煞,所以漢武帝演的好,所以《京華煙雲》裡演的好,為啥,姚家的大家長啊,肯定得不怒自威。《老農民》裡也可以,因為農民各色百態人物都有,反而越這種人越有魄力,有野心,農民裡這種人本身也不少。可是中醫啊,尤其在宣傳方面還是比較精良的中醫題材,一定要找氣質溫文爾雅,有老學究氣質的。我在觀劇時候能明顯感覺到陳寶國在刻意的收著,好像熊孩子惹老師罵爹罵娘了,但是鑑於心理暗示自己是文化人的那種硬憋硬裝。這是導演選人問題和陳寶國演技沒有任何關係,這不丟人,有些人重塑性特別強,可是有些人那種面相就決定了,可以演哪些不可以演哪些,就跟劇裡說治病一樣,不是所有大夫可以治療任何病,也不是所有演員可以演任何角色。

不過在彈幕裡看到《芝麻胡同》,去看了《芝麻胡同》,感覺比《老中醫》好太多,時不時響起的各種北京樂器小調京劇,劇情比較迭起,就是結婚那個,我去真有些纏腳步的感覺,也許人家故意這麼編排吧,就是把結婚當做一個明線,其實根本目的就是藉著這個結婚去講其他的故事,目的並不是結婚,這肯定是編劇的安排。然後結婚後的生活又一段。然後和主角感情慢慢出現問題又一段,最後離婚又一段。雖然看到結婚這時候真像裹腳布似的不利索,可是整部劇的佈局來說還算比較清晰的,因為人家編劇壓根就是拿著結婚到離婚是個明線,真實目的是講在醬菜經營時候遇到哪些困難,比如軍官地痞流氓的。你想啊,本身已經做起來了,很有名氣,當地軍官地痞巴結還來不及呢,還給他使絆子。可是開始就因為女人的矛盾而起硝煙就不一樣了,第一既不是錢能解決的,奪妻之恨。第二,既然這麼大仇,很自然軍官用勢力安排各種困難。這就很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我比較粉《芝麻胡同》

,只是可惜了《老中醫》這麼好的題材。








天使與撒旦之吻


第一集的官司就很無聊,補中益氣湯和別的藥同服會死人嗎?留過洋學過現代醫學的不用現代醫學治病倒退當中醫,平常行為猥瑣怕老婆,老出洋相丟人,而從沒踏出過小縣城的傳統中醫樣樣牛逼,醫術攻無不克,思想解放,好女人送到面前也不看,從來不出錯,還有就是中醫能治霍亂嗎?這是要把全民的觀念導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