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给主任投毒:人品不过关,咱这聪明有何用

又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内蒙古赤峰第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田某因不满主任工作方式,用自治的药物秘密给主任水杯下毒长达2年,造成主任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最终不堪忍受病痛,自杀身亡。田某因故意杀人罪,被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个将职场矛盾升级为故意杀人的田某,为了达到“在单位见不到主任”的目的,开始自制“液体”,并将配好的混合液体装在矿泉水瓶和雪碧饮料瓶,放在放射科登记室自己的铁皮柜里。每天开完早会,趁主任不备,把“液体”倒入主任水杯,导致张某患上股骨头坏死、库欣综合征、白内障、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重度)、压缩性骨折、糖尿病、肝囊肿等多种疾病。最终,张某不堪病痛折磨,自杀身亡。

身为一名医生,田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用自己的小聪明,配制害人的药水,并坚持投毒2年之久,可谓是杀人于无形中。我们在讨伐他人品的同时,也不禁感慨:如果把这份专业,这份聪明,这份执着,用到自己所从事的医疗事业中,一定是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只可惜,人品太差,聪明用错了地方,酿成了损人损己的惨剧。如果一个人的人品不过关,到头来也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或许,有的人并不是天资聪慧,聪明过人,但是,却能凭借好的人品,收获事业和成功,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封封是我的大学同学,对人真诚不做作,人缘特别好,老师同学都喜欢她。但是她也有自己的小遗憾,那就是不够聪明。她经常会拿中学时候的事情打趣自己。每次讲试卷,老师就会问,“这个题还需要讲吗?封封,你会吗?”只要封封默默点下头,老师就会说“好,咱们讲下一题”。不止是数学老师,各科老师都是这么“关照”她的。

因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所以封封学习特别刻苦。大一期末考试,某同学看到封封在苦哈哈地复习,就暗示她“可以打小抄”,封封却笑而不语,继续苦哈哈背书做题。作弊的同学考了90多分,封封凭实力考了80分。大学四年,大小考试,封封从来不作弊。用封封的话说“考试不光是考知识,还考人品。人品不及格,懂再多知识有怎样?!”

为此,封封也深得老师喜欢。毕业后,在老师推荐下,她去了一家报社做实习生。在同一届实习生里,封封不是最出类拔萃的那个,但却是人品最好,最勤奋的那个。实习生A,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拿着曝光稿去企业要钱,最终被举报,失去了工作机会。而封封,永远都是踏踏实实写稿子,没有歪门邪道,始终奉行“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原则。因为人品好,值得信任,封封很顺利地通过了实习生考核,而且好几个部门领导都抢着要她。最终,封封去了副刊,因为喜欢美食,文笔又好,竟也在报纸上开了美食专栏。踏踏实实写了5年,俨然成了当地美食圈的“一支笔”,两年前,趁着自媒体东风,开了美食公众号,拥有了一票粉丝,名利双收。

封封没有过人的聪明,有的只是忠于内心的坚定,踏踏实实的作风。比她聪明的某同学,上学时候喜欢作弊,如今毕业10年仍是企业一线员工;比她聪明的同届实习生A,知道用曝光稿换钱,现如今早已离开媒体圈杳无音信。唯有封封,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顺风顺水。

聪明不是成功的充要条件,好的人品会在你通往成功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就像封封,因为人品好,得到的眷顾也比别人多。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机会,就这么砸在了封封身上。那些前程似锦的聪明人,却把前途葬送在了自己手里。

说起周树人和周作人,大家并不陌生,周树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其弟弟周作人虽然文学造诣也很高,但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却和鲁迅相去甚远。同为亲兄弟,同样的投身文化事业,颇有成就,可因为人品的差距,结局也大相径庭。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被一代代中国人敬仰。而他的弟弟周作人,虽也是满腹才华,却是民国文化界最大的汉奸。1941年率代表团访日,慰问在侵华中受伤的日军伤病员。按照日本人要求,把日语定位中小学的必修课。在日本人扶持成立的伪“华北作家协会”担任主席一职,对日本人进行文化服务。建国后,在周总理的指点下,周作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此时,他的哥哥鲁迅因为文学才华,声名远扬,被人尊重。

周作人本可以和鲁迅齐名,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怎奈人品不好,没有底线,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于不顾,欣然做起了汉奸,留下一世骂名。而哥哥鲁迅为了唤醒当时的中国人,弃医从文,成了民族魂,留下一世美名。

人品决定人生,它比天资更重要。如果人品不过关,要这聪明有何用?最后还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