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工作能力有進步?

工作第二年開始,我發現自己每天過著朝九晚六的生活,每天做同樣的工作。沒有了剛開始工作時候,每天參加培訓,接受新知識的欣喜了。腦子裡面有的東西是我3個月之前就有的,沒有更新過,也沒有拓展,唯一變化的就是更熟練一些。

有時候,我也會看一些書,聽一些網絡課程。熱熱鬧鬧學完了,也就過了,還安慰自己在堅持學習進步。但是當時的自己缺了一個有效的衡量自己工作能力是否進步的有效方法。工作能力跟體育運動有差別,如果我們練習跑步,每天跑4公里,一個月後發現自己可以用更快的速度跑完了,這就是明顯的進步。但是工作能力是不一樣的,我發現這3個方法可以衡量自己工作能力的進步程度。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工作能力有進步?

1. 專注學習的有效時間

這裡說的專注,指的是自己全神貫注,沉浸在一件事情上的有效時間。

經常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過10分鐘,喝一口水,過20分鐘上個廁所,再過10分鐘又有人發微信過來,我們又得回覆微信。這樣一來,看似我們在桌子面前學習了4個小時,其實有效時間加起來恐怕只有一個小時。因為每次自己被這些打擾的時候,就把自己思緒帶過去了,等再坐回書桌面前,有需要時間回到原來的狀態。甚至有時候回覆微信一不小心就聊上了,一來一回不知不覺1個小時就悄悄溜走。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工作能力有進步?

所以,衡量自己是否進步的第一個方式,就要看自己有效深度思考學習的時間有多長。思維只有在聚焦的時候,才會綻放出花朵。我們只有在聚精會神的時候,才會形成有效輸入。

2.今天是否經歷了走出舒適區的不適感

如果我們每天都在重複使用之前習得的技能,沒有新的東西進來,沒有走出自己舒適區,就不會有進步。每一次進步,都意味著要跟自己內心的小惡魔戰鬥,需要走出舒適區,而走出舒適區的時候,就會有不適感。

當初自己大學讀的是商務英語專業,大三之前的課程基本都是混過去了。上課做最後一排,課後作業很快應付完成,考試前突擊幾天。雖然考試都過了,始終沒有形成英語能力,單詞一直在四五千,不能流暢的聽說讀寫。大三寒假開始,專八的壓迫感,促使我認真學習。每天拿著《經濟學人》看,並找出100個自己不認識的單詞,查出英語解釋。每次開始做這項練習,自己都“如臨大敵”,心裡面幾百個不情願,但我還是逼著自己上。這樣持續一年,拿到了專八證書。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工作能力有進步?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願意走出自己舒適區,希望做點輕鬆的事情,看看劇,刷刷朋友圈。可是,這樣無法給自己的進步帶來任何幫助。唯有經歷突破舒適區的不適感,自己才會有進步。

3.輸出量是檢驗的重要途徑

前面兩點,都是讓自己輸入的,但是學習和思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輸出。李開復曾經說過:“聽過會知道,看過會記住,做過才會真正理解。”這句話裡的“做”,其實就是輸出的一種方法。經過上面2點的輸入,其實自己腦海裡面已經有很多東西了。如果這個時候自己思考加工,並把它輸出出來,就可以形成一個認知的閉環,以輸出倒逼輸入,輸入又可以給輸出提供材料。長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環,自己才會有實質性地進步。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工作能力有進步?

總之,每天可以用這3把尺子量一量自己今天是否有進步。隔一段時間,再問問自己,如果我現在做的工作,交給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做,他需要多長時間達到我這樣的水準。如果幾個月甚至幾天的話,你就知道自己在做“淺層次”的工作,這時候更應該帶著這3把尺子,往更精深的方向探索,建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