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血流成河的內戰,為什麼讓國家變得更強大

一提起“內戰”,人們的固有觀念往往將它與分裂、混亂等負面詞語聯繫在一起,但這只是一種標籤化的片面看法。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有時候“內戰”卻起著將不同的政治力量整合起來,為國家前進提供新的動力的作用,例如美國的“南北戰爭”,還有發生在公元前91年的“同盟戰爭”。

同盟戰爭的交戰雙方是羅馬和他的意大利盟友們。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羅馬雖然打贏了三次“布匿戰爭”,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權,但它本質上還是一個城邦國家。除了羅馬之外,在意大利半島上還散佈著大大小小數十個城邦國家,他們都是羅馬的盟友,共尊羅馬為盟主。

一場血流成河的內戰,為什麼讓國家變得更強大

同盟戰爭時期地圖

這個“羅馬同盟”是隨著羅馬對意大利的征服逐漸建立起來的,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同盟國的幫助是羅馬得以最終戰爭迦太基的重要保障。而羅馬對盟友們也非常慷慨,不僅免費提供糧草,獲得的戰利品也是平均分配。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平等地位逐漸發生了改變。首先是戰利品的分配方式發生改變,作為戰場主力的羅馬公民兵,其承擔的責任以及犧牲均遠大於同盟國士兵,因此戰利品不再平均分配,而是全部歸羅馬籍士兵所有。

其次,隨著行省的建立,行省稅成為了羅馬政府的主要來源,羅馬公民除了兵役之外的其他直接稅收全部被取消。而同盟國的公民則沒有這項福利,他們仍需向當地政府繳納各種直接稅。這樣一來,羅馬公民權開始對同盟國的公民們產生了吸引力。

第三,“馬略軍改”將羅馬的徵兵制改為了募兵制,有穩定收入的羅馬公民不再有上戰場的義務,而同盟國公民則仍然負擔著向羅馬的對外戰爭提供兵源的義務,這讓羅馬公民權對同盟國公民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一場血流成河的內戰,為什麼讓國家變得更強大

到了這個時候,佔據壓倒性優勢的盟主羅馬實質上是通過對同盟國的掠奪和壓迫給自己的強大輸血,這引起了同盟國的極大不滿,同盟國公民要求得到羅馬公民權的呼聲日益高漲。有遠見的政治家們曾多次呼籲改變現狀,但是遭到了作為既得利益者的羅馬公民的反對,甚至發生了要求改革的護民官被殺害的事件。

公元前91年,被羅馬公民稱為“意大利人”的同盟國公民的不滿情緒已經瀕臨爆發的邊緣。時任護民官德魯蘇斯再次提出給予意大利人羅馬公民權的議案,但卻被一個身處社會底層,頑固而守舊的鞋匠殺害。這一事件掐滅了意大利人最後一絲希望,絕望的他們開始秘密串聯,在“羅馬聯盟”全境統一舉起了反抗羅馬的旗幟。

這場戰爭中,站在羅馬一邊的,在整個意大利境內,只有羅馬人建立的殖民城市和南部坎帕尼亞地區富裕的希臘人聚居的城市。反對羅馬的同盟國們組建了實施共和制的新國家“意大利”,並將首度設於距離羅馬120公里位於亞平寧山麓的科爾芬尼烏姆。他們設立了元老院,選舉了各級官員,發行了貨幣,仍然將拉丁文定位官方語言。很多原本在羅馬政府和軍隊供職的官員和士兵也都回到自己的家鄉。從形式上看,這個新國家和羅馬並沒有什麼兩樣。

一場血流成河的內戰,為什麼讓國家變得更強大

同盟國發行的紀念貨幣

公元前90年,如夢初醒的羅馬人這才匆忙的組織軍隊進攻“意大利國”。兩名執政官各率領5個軍團分別負責南北兩個戰區,同時向高盧和北非的努米底亞王國也發出了支援請求。老將馬略重披戰袍,日後羅馬政治舞臺的主角如蘇拉、克拉蘇等也都參加了此次戰爭。蘇拉更是在這次戰爭中大放異彩,為日後主掌羅馬累積了大量的聲望。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意大利國”也排出了與羅馬一模一樣的兵力部署,兩邊的統軍將領和士兵曾經都是同一戰壕裡的袍澤,從名字和長相上也看不出有什麼區別。然而,同文同種的他們並沒有因此手下留情,雙方的傷亡都十分慘重,羅馬方面就連北部戰區的司令官和南部戰區的兩個軍團長也戰死沙場。

戰爭持續到冬季,執政官兼南部戰區司令官路奇烏斯·尤里烏斯·凱撒(凱撒大帝的親叔叔)趁休戰的間隙趕回羅馬主持公民大會。他在會上提出了《尤里烏斯公民權法》,提議以結束戰爭為前提,給予各同盟國公民羅馬公民權。這次提案沒有引起任何風波,羅馬人默默的對此投了贊成票。

一場血流成河的內戰,為什麼讓國家變得更強大

《公民權法》出臺後,意大利人沒有了戰爭藉口,各同盟國逐漸回到羅馬一邊,只有馬爾西等少數同盟國因戰爭結下的仇恨繼續抵抗,但在兩年後也宣佈放棄。發動這場戰爭的各同盟國的領袖們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官員和士兵們也大多回到了原來的部門。

《尤里烏斯公民權法》作為“同盟戰爭”的產物,在羅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以後,“羅馬聯盟”解體,作為城邦國家的羅馬和它的同盟國們不復存在,也不再有羅馬人和意大利人的區別,他們都成為了具有帝國雛形的羅馬的公民。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內戰,“同盟戰爭”雖然也經歷了傷痛和流血,但是通過這場內戰,也奠定了羅馬發展成為世界性帝國的基礎。

喜歡作者的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北冥說歷史”,分享更多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