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矛盾是當年英國的印巴分治造成的,那現在英國是什麼心情?

老王家的床頭櫃


英國能有什麼心情,偷著樂唄!一戰以後英國放棄了很多殖民地,但是唯獨對於南亞次大陸這塊領土依依不捨。因為這裡不僅扼守著廣闊的印度洋,而且還靠近盛產石油的波斯灣。儘管這樣,在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就再也沒有能力控制住這裡。最後,只能派當時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孫路易斯·蒙巴頓擔任總督,幫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和平分手”。



當時英國的政策是印度大陸上的土邦能自行選擇加入印度或者是巴基斯坦,要知道在印巴分家之前這裡有500多個土邦,大約8000萬人。這樣龐大的規模的人數讓他們進行自由選擇,難免會出大亂子。例如有些土邦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是一半對一半,沒有形成絕對壓制,這樣他們選擇加入誰都是不公平的,孟加拉省、旁遮普省就是這樣的情況。再有就是土皇帝和民眾的信仰不同,這種情況遠比前者要複雜的多,印巴之間的爭端基本上就是圍繞著這種情況展開的。



最後剩下的三個土邦克什米爾、海得拉巴、朱納加德基本上就是屬於民眾和國王的意見不一致。前一個土邦國王是印度教徒,後兩個土邦國王是穆斯林。為了爭奪這三個國家的領導權,兩國都有派兵進行干預,最終海得拉巴、朱納加德國王戰敗,國民公投加入了印度。最後剩下的克什米爾至今的歸屬還沒有解決,印巴雙方也因此進行了三次大戰,但是依舊沒有解決。



按理說要是選擇公投的話,這裡的民眾大都屬於穆斯林,選擇加入巴基斯坦的可能性會非常的大,但印度方面一直不承認所謂的公投,而巴基斯坦由於實力較弱也沒能收復這裡,所以雙方就一直僵持至今。



印巴這樣的宗教矛盾雖然不是由英國引發的,但是當年蒙巴頓寥寥收場的做法是非常不專業的。在英軍撤離之後,陷入無政府狀態的兩教民眾開始陷入了瘋狂的狀態,光是旁遮普省就有50萬人被屠殺,整個大陸死亡人數在100萬人。

不過到底是分家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這種狀態正好相互限制了對方的發展,這對於英國來說還是非常有利的。世界蛋糕就那麼大,吃的人多了,英國人吃的就少了。


小局貓


印巴分治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同意英國給出的統一國家方案而導致 英國並不想進行印巴分治

1947年英國給出的最初印度獨立方案是:

印度教教徒較多地區組成印度斯坦、伊斯蘭教徒較多的地區組成巴基斯坦、同時保留各藩王國,建立由印度斯坦、巴基斯坦、藩王國組成的獨立建國的印度聯邦。

這是一個在形式上繼續保持統一印度國家、但又能讓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保持自治的方案。

但印度和巴基斯坦人都不同意這個方案。於是末代印度總督乾脆實行印巴分治方案,讓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獨立建國——這下你們都滿意了吧!

印巴分治,紅色箭頭代表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的遷出,綠色箭頭代表伊斯蘭教徒的遷出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不同意英國的印度聯邦獨立建國方案

大致來說有兩個原因:

1、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滅亡後,穆斯林需要建立一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國家作為依歸。

1858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莫臥兒帝國滅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滅亡,土耳其建立世俗政權土耳其共和國。

奧斯曼帝國滅亡後,伊斯蘭世界不再有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於是印度的穆斯林開始覺得有必要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權。

1906年全印穆斯林聯盟建立。1930年阿拉瑪-伊克巴勒在全印穆斯林聯盟中提出在印度建立穆斯林國家。

1940年,真納在全印穆斯林聯盟上強烈主張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離,鼓吹二民族論。

2、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就是否建立政教合一的印度存在根本價值觀分歧。

伊斯蘭教徒想要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印度;印度教教徒想要建立政教分離的世俗主義印度。

蒙巴頓總督(左)和甘地(中)

總結

印巴分治,是統一印度內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教徒矛盾衝突的結果,並非英國有意挑撥。就英國而言,一個統一的印度聯邦,比印巴分治更能接受。

至於印巴陷入衝突,英國的心情,只能是——無可奈何!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過去的歷史英國不會繼續關心,英國只關注眼前的利益,如脫歐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