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定投的指數基金對應的指數編纂方式有哪些?

我們定投的指數基金對應的指數編纂方式有哪些?

關鍵詞:指數基金 加權平均

設立指數的目的是反映某部分股票的平均值。例如創業板50的是反映創業板上的市值最大的50只股票平均值。由於每隻股票的價格不同,如何求這50只股票的平均值,如何給每個股票分配權重成為最關鍵的。

在影響我們的指數投資收益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成長性和估值,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指數的加權平均方式,不同的加權平均方式在收益上較大的差距,有的加權平均方式天生就收益更高。

方式一:算數平均:價格加權

最早的指數比較粗糙,例如道瓊斯指數,它是純粹對股價進行算數平均:所有成分股股票的價格之和,除以全部成分股的數量。有的股票每股股價低,有的股票每股股價高,指數直接就用股價來算數平均。

這種算數平均求價格平均值的方法非常簡單,也是我們最常用的。不過這會有很明顯的缺陷:每個股票的價格和股數是不同的,計算股價平均值,可能高總市值的股票只分配到較低的權重。

方式二:規模指數:市值加權

計算的具體方法是把指數中的每個股票的市值(股價×總股本)加起來,然後先除以總市值,再乘以指數值。市值加權指數假設投資者按照每隻股票的市值比例去投資。

  該指數的主要問題就是大市值公司對指數的影響大大。比如銀行股價的變動對上證指數的影響問題就屬於此類。

目前我們所熟知的指數,大多是基於這個原則,例如標普500、滬深300、上證50等等。這些指數就是基於市值的規模指數。規模指數是目前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一類。

市值加權的缺點:流動性越是不足,市值加權就越無效,例如市場恐慌性下跌或瘋狂上漲、成分股實際流通股佔比例較小等,都會導致實質上的流動性不足。

方式三:策略指數:策略加權

開始時策略加權有點像指標選股,是以成分股的某一方面的指標高低為權重來加權。例如公認比市值加權更好的一種加權方式,紅利加權,以成分股的分紅高低為主要權重。紅利指數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在長時間來看都表現出比同規模市值加權指數更好的長期收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策略加權方式,例如基於股票的資本回報率,基於股票的成長性,基於股票的現金流等等。

策略加權弱化了“價格”這個概念,將更多的重心放在其他方面,例如股票的基本面等。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際上,都表現的比傳統市值加權更好。

我們定投的指數基金對應的指數編纂方式有哪些?

策略加權是指數未來的趨勢。它的優點包括:

1、沒有“股價”有效性方面的顧慮。

2、可成長性巨大。

3、可以通過不斷的優化,找到長期收益更高的策略。例如“選擇股息率最高的前50只股票”和“選擇ROE最高的前50只股票”

最近幾年興起互聯網指數基本都是基於某種策略加權。這些指數基於的策略更加複雜。有的是基於數據挖掘的計算機算法策略,例如百度百發指數;有的是基於成功投資者的共同選擇。這些策略指數大概率是比傳統的簡單策略指數收益更高的,而且會不斷進化。不過目前這類指數出現的時間還比較短,具體表現還是要觀察一段時間。

除了估值和成長性,採用哪種加權方式也是影響指數收益的重要方面,指數也在不斷進化。未來可能會出現完全不用我們去費心費力、收益又非常好的策略指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