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女導演」這一稱謂本身,似乎就包含著對女性價值的質疑,如同李玉,她從來沒有認同過「男女平等」,因為「男女平等」本身恰恰證明了,兩性不平等的現實困境。至於女導演電影中的女性視角,「我想唯一的不同就是它的天然。我天生是一個女人,然後才是一個導演。」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對於一個可以拍出真正女性電影的導演,女性意識已然不僅是敘事手段那麼簡單,已經內化成一種意識,氤氳在電影之內,溢出電影之表。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如果把南窗比作千年社會價值取向的男性視角的話,女性視角就是東窗。陽光首先從那裡射入,從東窗看出去的園子與道路是側面的,是另一角度。有它特定的敏感、嫵媚、陰柔及力度、韌性。女性意識強烈的電影應當起到另開一扇窗,另闢視角的作用。作為藝術,要求出新。女導演恰恰在這裡具有了一種優勢,也就是說,平日沒人經意一個女人眼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但你有可能用你獨特視角向觀眾展示這一面。人們將驚奇地發現 :原來生活裡有另一半的意蘊、另一種情懷,它將使世界完整。」

黃蜀芹這段論述已然成為女導演的宣言書。

本次婦女節專題《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將選擇7位女導演,分別講述她們在電影世界裡的故事。她們的光影世界或危險、暴力,或陰鬱、桀驁,或悲情、渾厚,或細膩、溫和,或獨立、高傲,或者索性營造一個鏡像世界或意象世界,有的坐在鏡前分不清檯上臺下、戲裡戲外,有的一心想回家。

7位導演,7種色彩,電影世界因她們而發光。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赤:黃蜀琴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用赤色來代表黃蜀琴老師是否恰當,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因為作為第一位拍出真正意義上女性電影的導演,用任何一種顏色都不會很恰當。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她應該是那一代人中,對電影有著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的代表。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那時候的心情是叫我幹啥就幹啥,只要讓我參加電影的拍攝,只要看得見那個攝影機,在旁邊聽它轉的聲音,做什麼都願意。」

即便她在這部電影拍攝的主要工作就是管驢,她也覺得「好玩兒的要命,特別開心」,以致於有人問她為什麼走上拍電影這條道路,她的回答是「跟驢子有關係」。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之後,她又跟謝晉導演拍了《天雲山傳奇》,直到1981年拍了自己執導的第一部影片《當代人》,並在1987年編劇並執導了《人·鬼·情》,走向了自己電影事業的最高處,也讓女性電影開端即高峰。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這部根據戲曲家裴豔玲真實經歷改編的電影,展現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失落。對於女性的覺醒總伴隨著理想世界的崩塌,即便是從襁褓中帶來的母愛,更何況是朦朧的愛情。畫滿油彩的臉顫動著世俗的嘲諷,終於撼動了最後一顆尋找自我拯救的螺絲釘。坐在鏡子前的秋雲,只能依靠舞臺上的自己扮演的「鍾馗」彌補失落。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可是在那個時代,這樣完備的女性電影,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能歸位。

綠:李少紅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和黃蜀芹在拍攝電影中逐漸發現自己的女性意識不同,李少紅一開始對「女性意識」是牴觸的,而後才逐步接受。

「我也是悄悄睜開自己的眼睛的」。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後來她在採訪中曾經提到,做電影事業母親金淑琪每天忙於事業而很少顧及自己,同學一度以為她沒有母親,而14歲時弟弟的降生,她傷心地覺得自己不再被父母。這大概是她一向牴觸自己電影裡的「女性意識」的原因。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不過,早期的作品如《銀蛇謀殺案》和《血色清晨》充滿了血腥和兇殘,讓人很難相信這是出自女性導演之手。「斧頭掠過了,鮮血掠過了,靈魂也掠過了,留下的是我對那一件事中最本質的感受,對人存在目的最深層的疑問」,這「留在我心靈上的最強烈、最深刻的感受,也許就是我作為女人的特殊感受」。

直到《紅粉》,李少紅說「我才逐漸覺悟到描寫女性的題材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筆下的女人個人化。」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紅粉》攫取了蘇童原著小說中對歷史的解構,那是一種個人的歷史,而在李少紅的鏡頭下,則成為女人的歷史。它「抽空了歷史駁雜矛盾的底蘊」而「不斷自我重複循環的佈景」,而女人們是此舞臺之重要一景。秋儀和小萼演繹了不同的女性史,他們在彼此的鏡像映照中,完成女人一生的顛沛流離。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在這之後的《戀愛中的寶貝》,則用更為先鋒、印象化的風格來處理歷史。不同於《人·鬼·情》的無處拯救,李少紅在這裡給了女人一種答案,確切的說是一種反抗:女性不惜犧牲生命以喚醒男性自救。

這樣多少有些極端和殘忍,而綠色就是那種生機到殘忍的顏色。李少紅的核心是綠色的。

青:李玉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李玉說,當她的電影被臺灣拿去當三級片宣傳的時候,她很失望甚至有些傷心。這應該是長久以來,人們對李玉最大的誤解。很多觀眾只是想在她的電影裡看那麼一段情慾奇觀。

而實際上,這種情慾“奇觀”,性愛中慾望與掙扎才是生活的心理現實主義。

「我一直在說我不是為了知道而拍電影,我是為了不知道而拍電影」。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從央視紀錄片導演到自己賣房子拍攝第一部電影遭禁,從被誤解到被認可的女性電影,李玉實際上正是從電影內外尋找女性覺醒後的出路以及女性的價值視角。

如果說「女性三部曲」(《今年夏天》《紅顏》《蘋果》)可以規避男性,從單純的女性視角尋找女性的價值意義,那麼從《觀音山》到《二次曝光》再到《萬物生長》,導演承認了男性在女人世界的真實存在,將男性淪為一種「符號」,形成更為成熟的女性視角,也少了悲情。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李玉就如她的名字,如青玉般靈透,冷峻,猶如她氤氳著青色調的電影,一直琢磨著女性的答案。

黃:張艾嘉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我的命其實沒有那麼好,我是一個敢在傷口上撒鹽的人,很喜歡逆境。現在回過頭去看,我過了一個很精彩的人生,該有的衝動、犯過的錯誤都享受過了。」

大眾眼裡的張艾嘉總是用委婉溫和的光影展現女性柔韌。其實,這正是她走向「精彩的人生」的方式。最終得來了那份灑脫和女性獨有的彷彿可以包容一切的溫存。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從《最愛》到《心動》再到《20,30,40》,張艾嘉的鏡頭對準女性世界,並用自己飽含柔情的眼睛向女性世界凝視。女性由傳統到現代之間的隱忍,在慾望叢林中的獨立自強,最後體驗和收穫著歲月的饋贈。

「倘若說影像作品是每個電影人所創作的第一文本,而其他社會實踐則是電影人所創造的的第二文本」。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電影之外的張艾嘉,從歌手、演員到導演、編劇,張艾嘉一直努力突破更多的不可能。在香港新浪潮時期她挖掘了許鞍華、楊昌德、劉若英等眾多優秀導演和演員。是一個實在為電影發展做出貢獻的電影人。

「我說我一輩子都在做我想做的事情,不管這個事情帶給我很多的挫折感,或者很困難,或者很多很多障礙,可是我都在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我才可以做這麼久,所以我才一直沒有退休。」

藍:許鞍華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不需要為她抒情,她的行為就是她存在的力量」

20世紀70年代末香港電影新浪潮旗手的她,四十餘載,經營著一條根植於眾生相的影像里弄。

《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傾城之戀》中的女性猶如歷史浪潮中被潮水打翻的船隻;《阿金的故事》、《半生緣》,阿金和顧曼楨雖不免懦弱卻透著不服命運的堅強;從《玉觀音》、《今夜星光燦爛》、《黃金時代》、《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她又將女性扶搖不定的命運上升到人生命運的不可捉摸和荒誕不經。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她對漂泊人的同情,對城市與人的關懷體認,對歷史塵埃中的邊緣人,那些邊緣中的女人的悲憫。我們能從她獨有的平靜中讀到悠遠的深意。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這份隱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真實的許鞍華。她討厭別人給她貼標籤和下定義。當被問道是否認為自己創作的是「作者電影」時,她說「我覺得無所謂,別人怎麼看我都無所謂。例如有人說寫關於我的論文,我似乎就應該感到榮幸,但其實不是,我覺得老問問題我會覺得很煩,他要寫就自己寫好了。」

而面對快速變化的電影市場和電影體制變化,她也在自我折損中堅持著。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她應該在追求一種自由,一種表達的自由。她說「如果我不拍戲,我可能不知道怎麼跟人講話」就像《黃金時代》。

在《黃金時代》,藍天之上,一切都是自由的。

紫色:陳沖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之所以把陳沖加入到本次女導演選題之中,不只是因為《天浴》這部在我看來幾近完美的作品,還因為陳沖本身的選擇和經歷就是一部不可複製的電影。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作為17年來中國第一位榮獲百花與金雞雙獎的女演員,17歲的陳沖幾乎可以說是為演員這個職業而生的。然而,在當時,這份出道即巔峰的榮譽卻讓她惶恐。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我當時真的被寵壞了,儘管我的父母一直要我牢記戒驕戒躁。我卻不知道前方還有什麼,片子一部接一部,最佳女主角,一切的一切,這其中什麼是更重要的呢?我感到如果我啟處於頂峰,那麼繼之而來的只有走下坡路了,對此,我有些惶恐。」

於是,她選擇離開。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轉學到加州大學的陳沖,從基本的英語學起,再到表演、導演。似乎時機成熟了,她卻因為第一部片子《大班》而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當時《洛杉磯時報》評論員凱文·托馬斯對陳沖表演的評論是「她扮演的女角色是如此的笨傻。」而此岸的中國,認為她「有辱中國人形象」。

然而,僅在兩年後,她就憑《末代皇帝》婉容這一角色而得到眾多人認可。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多年後,她導演的第一部影片《天浴》也以獨特的意象世界和中國式寓言獲得多項大獎。

那是一個回家的故事。

「我已有這樣的感覺:我坐在這裡,與人聊天,喝著法國礦泉水,卻仍感到這是在我的家鄉—上海。」

橙色:徐靜蕾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我覺得有的人天生是安於現狀,可我天生就是希望挖掘自己身上不同的東西,我總是問自己:我還能幹什麼?…我這個人通常是這樣,你別打擊我,我不怕打擊。」

從青春偶像劇的代言人到人稱「老徐」,徐靜蕾實現了自己的角色轉變。她很聰明,因為她抓住了轉變的機遇,在那個時代,那個分叉口,她很好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她參與主演的「新生代」電影《愛情麻辣燙》、《開往春天的地鐵》、《我的美麗鄉愁》

都在官方體系內獲得認可。而她自己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我和爸爸》所獲得的讚譽多數是因它是在中國電影「單片申報」制實施後的第一部影片,也可以看做是與官方意圖相配合的一部作品。在這樣一個創作背景的下徐靜蕾初期的兩部影片《我和爸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都採用了「另類」的姿態,以獲得「新生代」女性導演的命名。

女導演,在電影業的男人世界裡

而她創辦電子雜誌,開創博客也都很好把握了網絡時代那一波紅利。

但是,在作為女性導演拍攝女性電影上,她卻在突圍中淪陷在商業符號的圈子裡。早些年「獨立電影」中的那些對男性意識的睥睨,對男性的嘲諷轉變成了女性對男性的皈依。

赤、橙、黃、綠、青、藍、紫,女性導演就是那南窗灑下的光。她們色彩清麗,但是匯聚在一起,則純的沒有雜質光。

注:本文圖片來源豆瓣或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一經核實,立即刪除。

已同步入駐平臺:今日頭條∣網易新聞∣豆瓣知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