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情懷,縣域電商終究會是一場夢

首先,我得承認,上山下鄉這幾年,從最初的啟動,到中間咬緊牙關的堅持,情懷——對三農的關切、揮之不去的鄉愁、地方父母官的託咐,多少是堅持初心、克服萬難、不計得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也不止一次聽到,沒有一定的情懷與責任,是做不成縣域電商的。

但今天,我想要反過來問一句,光有情懷,尤其是情懷氾濫,有可能做成縣域電商嗎?對於我自己,情懷帶來了什麼?是江湖名聲?是商業邏輯?冷靜下來思考,情懷有時只是一杯“雞血”,是“左手溫暖右手”的工具。任何一個成熟的縣域電商從業者,都必須從最初的情懷與責任,迅速過渡到模式與機制,才是做縣域電商正確的態度,才有可能看得到明後天升起的太陽。如果被情懷牽著走,搞不好還得飲下自己一手釀造出的苦酒。

空有情懷,縣域電商終究會是一場夢

以情懷切入縣域電商,投身於農產品電商的,不在少數,“情懷”正在被標籤化。據說,阿里離職的中高管裡現在做農產品電商的有上百人,而浙大畢業生在杭州從事這個領域創業的,據說也有幾百號人。大家一開始都是情懷滿滿,希望用自己的學識與才能,為三農做些事,幫助自己的父老鄉親儘早地脫貧致富。真的,我遇到的這類創業者,一開始幾乎都是信心百倍,對三農充滿情感。至少,在講述自己的商業模式時,似乎涉農電商不提情懷兩個字,就難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同。所以,我們聽到的一個個涉農電商的創業故事,基本上都是情懷堆出來的。是的,我也一樣,從通榆起步時,似乎支撐我們前行的動力,就是情懷。

但是,情懷無法轉變成現實的現金流,更談不上收穫利潤,或者成為項目估值的依據。當情懷耗盡時,往往留下來的,是創業者無法彌補的巨大資金窟窿、團隊分崩離析的殘局。我一直用八個字來形容涉農電商創業現狀——紛湧而入,成群敗退。尤其是生鮮領域,更是如此,慘不能睹啊!這兩年,縣域電商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很多大學生也加入了返鄉創業的行列,成功者又有幾人?但是,見諸於媒體的,都是成功的案例,少有介紹那些失敗的。

空有情懷,縣域電商終究會是一場夢

在涉農電商圈子裡,講得比較多的,是“農產品上行”。我記得劉家傑在一次演講裡提了一個觀點,“農產品上行是一門生意”,我特別贊成。但這事兒,一不小心就會被“情懷”所左右。往往是農產品豐收賣不動時,就會是情懷題材充分發揮的時候。平臺電商、服務商、政府都出來了,盡一切力量幫助農民賣貨。但是,仔細去盤算一下,這情懷生意往往都是“賠本買賣”:農民雖然賣出去了不少,但終究還是虧本賣的;服務商做得心力交瘁;政府動用公權機器的成本可能還超過了銷售本身。誰賺錢了?平臺電商倒是四平八穩,佣金照收。這樣的案例,我們身邊很多。這樣的事例不斷髮生,但少有人去反思,究意什麼是導致“賣難”的真正原因,又是如何更好避免這般“傷農”事件的一再發生?一次次的“賣難”的背後,是情懷一次次地被濫用。

為何有了情懷,縣域電商做起來還這麼難?我們要看到,縣域電商大部分都是涉農電商為主。不妨先分析一下涉農的利潤結構:大致說來,種養業毛利潤估計有30—40%,深加工毛利潤20-30%,流通毛利潤30—50%。大部分高舉情懷旗幟進入涉農電商,十有八九都是“二道販子”,並不涉及種養與深加工,只是利用互聯網的手段再造了流通環節。問題是,現在的物流成本與流量成本,基本上消耗掉了流通的毛利潤,沒有錢可以賺。而大部分種養業和深加工環節的,卻很少嫁接電商。這就導致了能賺錢的賺不到,想賺錢的也賺不到。

空有情懷,縣域電商終究會是一場夢

當然,現如今涉農電商創業者的“情懷”,很多是停留在他們嘴巴上的“說辭”,少有是發自內心的持久激情與擔當。恐怕很多人還是衝著涉農電商,尤其是生鮮是一個藍海領域而來的,情懷成了獲取資本、政府以及渠道資源的一個手段罷了。三農是一個很苦逼的領域,能夠遇到“電商”,當是提振的一個重大機遇。但這兩個領域的跨越,還是要尊重商業的本質——盈利點在哪裡?如何可持續發展?就如家傑所謂的“農產品上行是一門生意”,這涉農電商它首先得是一門好生意,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但是,現當下進入者中,或者過於理想化地把這事兒想大了,或者是壓根兒沒有想透這樣的項目如何“活下去”,大家都是扯著嗓門兒,大談情懷,編說著一個個不會有結果的故事。

要讓模式與機制為情懷“背書”!縣域電商發展到現在,是不是進入“中場搏殺”我不知道,但我覺得靠講故事的階段已經過去了,情懷氾濫只會耽誤自己。有沒有好的商業模式,有沒有好的資源整合機制,才是縣域電商發展的關鍵。有好的模式與機制,情懷才有它真正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