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得有真功夫,得下真工夫

今年有三個旗幟鮮明的提法:要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讓軍人成為令人尊崇的職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國家歷來重視三農問題,此次提出讓農民職業有吸引力,與教師和軍人並稱,發揮更大的支柱作用。年初公佈的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到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農民職業吸引力的提升和鄉村振興是同步進行的,互相扶持,且互為因果。

前日《人民日報》發文,提出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補齊農村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短板,二是加強產業扶持、財政補貼、金融保險、人才激勵、社會保障等政策支持和機制保障。這兩條顯然是直奔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去的,看似有的放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要以合理的居住規劃為前提。如今的農村基本上沿路而居,相對分散。以汙水處理為例,鋪設管道難度大,成本高。

教育是家庭的希望,現在的農村家庭普遍生育兩個孩子,但凡有條件都不會讓孩子在村小上學。孩子才是農村真正的心,孩子們都出去上學了,農村就真的成了空心村。衛生室各村都有,頂多治個發燒感冒,別的病還得去鄉衛生院或縣醫院。公共服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幾塊短板肯定概括不了。有不少地方走特色農業的道路,農家樂、採摘園等,可能效益較好。傳統的穀物種植收益不高,比如豫東平原,拋去成本,上半年種麥子基本不賺錢,年成不好還要賠錢。

財政補貼、金融保險、社會保障該如何發揮作用,農民沒有話語權,可能只有等落到實處,他們才恍然大悟。農村的振興需要人才支持,築巢方能引鳳,農村天高地闊,搭好創業平臺才能吸引人才。大學生村官實行了多年,建功立業的不多。據稱,截至2017年,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突破1500萬人,收入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佔比27.7%。這個數字尚不足以振奮人心,只能算是開了個好頭。

山鄉鉅變,有些人在城裡定居,有些人成了都市異鄉人,有些人依然堅守在農村。做強農業,融合其它產業,讓農民富起來,活得有尊嚴,是所有農民的中國夢;建設美麗鄉村,記得住鄉愁,賦予城市新的靈魂,是所有人的中國夢。農民深愛著腳下的土地,從來不恤流血流汗。農村沉寂多年,此時正需於無聲處聽春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