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過的那些美食節目

我是一個生活比較粗糙的人,對吃穿歷來不大講究。成家之前也沒做過飯,除了煮方便麵、熬粥還行,別的也都不會。結婚後,做飯的任務便落在了我身上,做得好吃全家人一起享受美食,做得難吃大家只好忍受。誰會特意跟自己的肚皮過不去呢,於是我便去學著做菜。視頻是最好的形式,上網一搜,很快便發現了《天天飲食》這檔節目。節目裡有不少的廚藝高手,不玩虛的,就是好好教人做菜。食材的處理、油溫的把控、火候的控制、營養的搭配,還有烹飪技法、菜品風格,節目不會專門去講,但總有涉及,常看的話受教很多。廚藝高手們所教的菜也都比較家常,十多分鐘的節目能讓觀眾瞭然於心,實操起來也並無困難。很可惜,這檔節目幾年前停播了,如此貨真價實的節目很難再找到了。

追過的那些美食節目

我很少看電視,前年過年回老家,手機流量不足,偶爾看看電視。一次看了北京衛視播出的《暖暖的味道》,覺得挺有趣的,此後一連追了好多期。這個節目真正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比如說某戶人家今天老爺子過生日,平時愛吃什麼樣的菜,大廚便親自設計菜品,來到這戶人家,既一展廚藝,又成全了一樁美事。生活氣息很濃,溝通意識很強,是這檔節目的一大特色。對做飯者來說,做飯很多時候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人。我也是這樣,如果一個人在家,寧願吃方便麵也不願動手。《暖暖的味道》大概也是由此而來,做飯者心是暖暖的,做出的飯菜是熱騰騰的,吃的人心中必然也是暖暖的,這是愛的味道。

追過的那些美食節目

前兩檔節目可以說是找來的,或碰到的,《舌尖上的中國》算是從天而降吧。節目播出以後,迅速走紅,到處都是相關的內容,只要你玩手機、用電腦,肯定會被吸引。《舌尖上的中國》確實讓無數人舌頭生津,並劃分出了一個龐大的吃貨群體。茂林、湖泊、海洋、草原,各種食材令人眼花繚亂。煎炒烹炸,濃淡鹹甜,麗顏巧色,食物有了生命,有了藝術之美。原本只是美食紀錄片,但從中我們看到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艱辛與氣魄,看到了世間百態,感受到了人情冷暖。第二季人文的內涵更強,有鏡頭作假,引得吃貨們稍有不滿。第三季換了導演,商業性更強,負面內容增多,吃貨們表示心裡有點窩火。

追過的那些美食節目

美食節目出現空檔的時候,《人生一串》解決了片荒的問題。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告訴人們沒什麼不能吃,那《人生一串》旨在表達沒什麼不能烤,羊肉、生蠔、蠶蛹、豬眼、田鼠、鼻筋、海腸、牛油、豬心管、板筋、蔬菜、饅頭……吃,同樣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炎炎夏日,到了晚上,暑氣退卻,約三五好友,齊至燒烤攤前,吃著烤串,喝著啤酒,侃著天,無比放鬆,何等愜意。大概中國人最懂得:食物,是最古老的表達,是最質樸的溝通,是生命力的舒展,也是溫柔的故鄉。

追過的那些美食節目

最後便是正在熱播的《風味人間》,每一集播出,舐屏的彈幕不計其數。與《舌尖上的中國》相比,《風味人間》的自由度更大,視野更廣,角度更新,當然也更高大上。比如講火腿和燒餅時,不僅展現了中國的火腿和各式燒餅,還有西班牙火腿、伊朗烤饢、法式麵包等。食物被拍得美輪美奐,令人垂涎欲滴。人間有各種風味,各種誘惑,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維持生存到享受生活,人類的腳步永不停歇。我們對美食的追求更像是一種生活情味,而非單純的縱情腹欲。飢餓時,饅頭也是美食;飽餐後,海鮮也落平常。極致是美,隨性又何嘗不是?

追過的那些美食節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