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視野下的“少管閒事”

所謂閒事是指心理意義上的自認為重要的別人事情,其實真的不是自己認為的那麼重要。這些事情包括偶然發生事情、無關緊要小事、別人不願意讓你知道事情、還有人家不過給你傾訴並非尋求建議事情。心理諮詢理念有三句話,雖然是心理諮詢職業中的專業需要,可是一樣值得日常生活借鑑:不知道!你說呢!我說明白了嗎!


心理學視野下的“少管閒事”


下雨開車上班,坐進車裡才記得沒帶雨傘,在我嘟囔時候,搭順路車的家裡領導說她拿了一把傘,我跟進抱怨只顧自己也不提醒下啊。誰知道人家慢悠悠說,自己拿了一把傘,是因為知道車上還放了一把啊。我這才保持了覺察,前幾天下雨開車,回來後特意把車上雨傘拿回家了,我知道這把傘是人家的,以為落在車裡,心想順便做點好事唄,問題在於做了好事我也沒有聲張,人家還不知道。可見,管好自己就行,少管閒事啊。

這裡所謂閒事是指心理意義上的自認為重要的別人事情,其實真的不是自己認為的那麼重要。這些事情包括偶然發生事情、無關緊要小事、別人不願意讓你知道事情、還有人家不過給你傾訴並非尋求建議事情。

不過好多時候,因為跳不出心理時空侷限,我們往往不自覺主動過深參與。可以簡單分析一下,看看侷限究竟在哪裡。

一是暫時做不好做不到位的事情,這是指他人做了但是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事情。

小孩子吃飯穿衣事情,家長看著好簡單可孩子咋就是做不好,還有發現與同伴玩耍不夠和諧,表現出特別在意和緊張,比如之前文章說到的焦慮爸爸故事。

職場工作或者新接觸事情也是如此,小白變成高手,是要一個過程的。如果過分關注預期,自然會失落產生焦慮,危害極大,尤其對於處於成長期間的小孩子,小心包辦替代的結果是長不大,成巨嬰,變啃老族。對策:敢於放手,讓人家嘗試錯誤中學會。

二是暫時做的糟糕甚至出現錯誤的事情,這是指他人做事不佳的情形,考察的是我們面對較差事情的態度和對策。小孩子失手打碎牛奶杯故事,你是指責還是幫助呢。還有小孩子過家家的故事,聽了會好笑甚至生氣,可是人家在體驗。小孩子誤開剪草機剪掉爸爸珍貴花草故事,體現出的是情緒處理過程。

再比如孩子考試不理想,直接批評有效嘛。認真生活真相,那就是人人都會犯錯誤,想想自己犯了多少可笑事情再試圖幫忙別人吧。對策:沒有犯錯就沒有正確,接受最差就能接受最好,通過做事情犯錯是探索世界必要,多祝福少擔心。

三是別人不樂意外人知道的事情,遇見人家出醜或者議論隱私別湊前,視而不見就好。人家不小心摔倒了,沒啥特別好關心的,人家長得寒磣點就不要取笑。李老師有個分享,聚會聽到有人議論一個自己的熟人,聽了個開頭就趕緊起身離座,不能讓別人議論可以自己隔離開議論啊。對策:保持界限感,對自己好奇而非對別人故事好奇,不求不幫。

四是別人僅僅傾訴或者自以為是需要幫助的事情。很多無關緊要小事情,舉手之勞但不求不幫,幫助其實是得瑟,比如自己從車裡拿傘這件事就是自討沒趣弄巧成拙。很多時候別人交流,有時候就是傾訴問題,如何解決另外一回事,聽聽就好。

當然很多時候的確帶著現實問題尋求幫助的,這個問題如果是心理困惑的,需要確定目標所在再對話,如果是現實具體問題,也是多聽少說,如果聽了就熱情給予分析或者直接建議,體現的不是謹慎或者重視,而是自己盲目自負急於提升低價值感的草率。話多必失不重要,重要的是體現出不自信,非良性循環。對策:多聽少說,求也未必幫,積極關注就好。

心理諮詢理念有三句話,雖然是心理諮詢職業中的專業需要,可是一樣值得日常生活借鑑:不知道!你說呢!我說明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