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在靜中練,功在動裡養—正確的太極拳練習不可不知的奧祕!

練拳這兩個字,我們常聽也常說。但是,養拳這個事兒卻並不為人們所常知。如果說,練拳是慣性思維當中動的概念,那麼養拳則是超出慣性思維範疇中靜的屬性。陰陽無偏才是太極。一動一靜猶如陰陽而不得有缺有失,方為圓滿。進而對人體的健康才會有更為實質的效應。

因此,王宗嶽先師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對此說道:“靜中觸動動猶靜。”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裡,一首一尾卻都尤為顯目的有一“靜”字。足見“靜”的重要性。所以,不明內靜的動,則其動絕非太極拳的真動。

但從我國道家的宇宙觀來看,天地間是沒有絕對不動的事物的。這在現代科學當中也足以證明。那麼,拳術當中的“靜”豈不就是謬論了嗎?此亦不然!我們說,天地間確實沒有絕對不動者。但是,卻有相對不動者。這在現代科學術語上叫做參照物的不同所導致的結果。因此,我所說的“靜”就是拳術當中,相對於外部的動而言的。譬如,外部無論怎麼變化,變動,但是內裡卻要相對保持一個鎮靜。而這不僅僅是指精神方面而言,還暗指中定的功夫。即所謂的:“磨轉心不轉”。

拳在靜中練,功在動裡養—正確的太極拳練習不可不知的奧秘!

就此,古代拳譜當中就提綱擎領的說道:“身雖動,心貴靜。”其白紙黑字,言簡意賅。進而證明,在太極拳的練習當中,動靜是並存的。所以,我之所說沒有半絲牽強附會之處!道理是這個道理,可我們很多的太極拳愛好者練了很多年太極拳卻不知道身動的源頭是什麼。我說,是“意”啊!你想啊,如果沒有意識的指令,身體肯定不會有相應的變動對吧?尤其,太極拳的動又是有著非常嚴謹的規矩要領,這自然就更加的需要意識的有序調動了。

我們練太極拳的無論你是否能夠做到,但是卻都知道有“用意不用力”這麼一句話。其實,它要求我們的不是不用力,而是不用拙力。力拙則變化不靈,練拳就體現不出圓潤。所以,必須要先從靜態的“無極樁”當中進行內部的動態調整。外靜則易於放鬆——動就得用力,用力就會緊張。所以一開始要從無極樁的靜功當中做為入手的第一步。松則能練出腳下存根。腳下有根則穩,穩則如天平底座,如此式子的變化才無牽扯纏絆而妙趣無窮。而這些仍然是在意識在內部的動態當中才能得以成行的。

由上可知,“意”是動的無可質疑。這個“意”來自於哪裡呢?通過現代的科學常識我們是完全可以認識到拳術裡的“意其實就是來自於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所以,拳譜裡有一句話叫做:“神為主帥”。由生理結構可知,這個神是不動的。

所以,拳雖然是動的,但其根本卻是來自於內部的“靜”。因此,內靜的屬性就賦予了外動的儒雅之風,文明之感。它充分的呈現了中華民族與人為善的優良傳統,也極為符合文化,文明極被推崇的今天。所以,我說“拳在靜中練”。那麼,“功在動中養”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拳在靜中練,功在動裡養—正確的太極拳練習不可不知的奧秘!

我們都知道太極拳的本身非常的注重一個“度”字。“度”,在太極拳的術語當中也就是所謂的“無過不及”。這個“度”不僅僅是指拳術的本身在體和用當中的操持火候。還包括練習的時長。在古法當中,太極拳並不是傻學傻練的,而是非常的注意天人相應,天人合一。人體就是天地自然的縮影。所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界鐵律在人體上也是要這樣的。

那麼,如果類似很職業化的在一天當中佔用長時間的練拳,是不是就違背了人體生理週期規律?而且,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生活,工作等等因素也決定了超過一個小時的練拳都是基本不現實的。那麼,我在這裡就簡單說一說大多數太極拳愛好者們應該怎麼辦。

或許有人會說,數量決定質量。但是,這個看似很賦有哲理,甚至科學道理的話卻值得商榷與推敲。畢竟,沒有質量的數量無非就是個數字。而在能夠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練太極拳也不必過於追求數量和時長。因為,我們都是知道的,過猶不及!所以,我們要明白度的重要性和掌握度的深邃性。這才是練拳想實現預期效果的關鍵之一。

那麼,練拳的時間如果不是很長是否又是不及,從而影響我們每個人想要達到的不同效果呢?當然!那麼,怎麼能夠在過與不及的兩端之間尋找到一個最佳長功點呢?

拳在靜中練,功在動裡養—正確的太極拳練習不可不知的奧秘!

無它!將之生活化,日常化——將拳理堅定的貫穿於平時的生活與工作當中。就可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還不耽誤我們平時做任何的事。

怎麼具體來做呢?咱們中國古代的道家講究“行立坐臥,處處是功夫”。行立坐臥也叫四威儀。意謂人體四種狀態的重要性。“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這是大家耳聞能詳的武術諺語。但是,太極拳與之又是有所不同。

行。緩行最為倡導和適宜,因為有助於調氣和養氣。如果有急事而疾行,也要盡其可能的別提氣。這樣久了才會形成一種沉氣的身體記憶。才能於突發事件當中沉得住氣。能氣沉丹田,腰才能為主宰。《心會論》說的很是明白:“腰為第一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腰是太極拳應對外來之力時化發的關鍵。

立。早晨起來洗臉,要牢記松腰松膝。彎腰的時候,身體的重量要往兩個小腿到腳上放。這樣,重心隨之也會發生位移的變化,以此保證上下,前後,左右的安舒。這是變相的練根。拳譜裡說:“步以優為舒。”這樣久了才會形成落地生根的身體記憶。是生成中定勁的必備條件之一。中定勁的形成來自於身法的中正,中正後面還有一個標準與否的衡量詞:安舒。腳下不舒服,非真中正也!

坐。坐著工作的時候,頭容自然正直,松肩含胸,松腰後靠,小腿儘量與地面垂直。這些都不會影響正常工作。能夠實現這些則有助於氣貼脊背,為形成背弓創造有利條件。拳譜對此說的很是明白:“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臥。躺下是解放身體四肢最好的方式。平臥的時候,兩腿自然伸展,兩手手心向下置於身體兩側。然後有意識的放長手指和腳趾向指(趾)尖方向的拔長伸展。這麼做有助於往梢節“貫氣”。通過“用意不用力”強化意識對身體內部氣血的調配能力。

拳在靜中練,功在動裡養—正確的太極拳練習不可不知的奧秘!

以上這些日常裡的注意事項都是極為符合拳理的,練拳的時候也正是如此去做的!而這麼長久的堅持去做,看似沒有練拳,實際卻在練拳。但因為沒有刻意的去練招式,同時還可分心做其它的事情,不耽誤生活和工作等等。所以,我們管這種日常生活裡的“動”稱之為養。這麼練練的就是功。

拳於靜中練,功在動中養。這是太極拳本身就有的特性。只是在於我們怎麼去理解和發現,並如何以更為廣闊的視野和胸懷去對待。太極是一種理,適用於世間的一切。只要不偏離這個理而形成的法就沒有一定的侷限。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量體裁衣。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拳在靜中練,功在動裡養—正確的太極拳練習不可不知的奧秘!

希望以上原創內容對您有益,文章若好,還請幫助轉發。讓您的親朋好友受益。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善心厚德,天人祈福。謝謝。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以及評論,把你想說的都寫下來吧!

天下太極是一家,理雖同但法不一,各家各練法,傳播正確練法練功不練招,請持續關注“太極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