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過得不好,和窮無關


你過得不好,和窮無關

男人口才

原本以為,《我不是藥神》裡,為了生命奔波卻受困於金錢不足的絕望無奈才是“窮病”,後來發現我錯了,窮困的生活或許會給你帶上“窮”的標籤,但那並不是真正的“窮病”。真正的“窮病”,比金錢上的困苦還要可怕。

01

作家夭夭曾經這麼記敘過自己生活中的一則見聞:

“有一次帶孩子去商場看到了撈魚的項目,與自己相鄰的是另一組家庭,男孩大概4、5歲的樣子,媽媽在專心致志地玩手機,爸爸在看孩子撈魚。父母的打扮都很時尚,從背的包包、戴的手錶,手裡甩的車鑰匙串也能看出來收入不會太低。

孩子的注意力總是不集中的,玩兒了沒多大一會兒,小男孩突然扔下小網,說不玩了,要回家。

他爸爸瞟了他一眼,立馬嚴肅地對自己的兒子說:

“不行,錢都交了,要玩夠半個小時。不然錢就白花了,不能浪費!我告訴你,你今天如果不好好玩,以後就一次都別來玩了。”

你過得不好,和窮無關

男人口才

小男孩聽後,沉默一陣,小聲說:“我衣服溼了,冷。”

“冷也不行,誰讓你不穿好罩衣。繼續撈!”爸爸嚴厲地告誡。

小男孩拿起小網子,蹲下慢慢地撈著。

自始至終,沒有看到孩子臉上一點點笑意。

50塊錢,一杯貴些咖啡的價格,對這對父母來講,根本不會構成什麼經濟壓力,但是為了不浪費,他們寧願自己的孩子凍著,也要壓迫著他足額消費完這花了錢的時間。”

父母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卻又不斷地在計較——

花錢讓你上了早教,你不能不好好學;

花錢給你買了新衣服,你不能亂爬;

花錢給你買了最好的奶粉,你不能不吃……

在家長這裡,“窮”或許不是自己的符號,卻硬生生地強加給了孩子。

02

我的父母和夭夭故事裡的父母在金錢教育方面有著驚人的一致,故而“保持勤儉節約”也就成了我的某種隱性座右銘。

有天在微博上曬了一張圖,是我房間年久失修的一套桌椅,古老的木紋訴說著它跟我差不多大的年紀,結實但冰冷,沒有任何人體工程學而言,面積還不大,電腦放上再擺杯水,就沒有多餘的地方了,坐久了還會腰痠屁股疼……

在圖下我配了一句話——在這裡,我度過了畢業後最艱難的一場考試的複習。

緊接著朋友就回復:“抗戰啊,把自己搞得這麼艱苦。怎麼不換套新的?”

我說:“窮鴨,花唄都還不起了哪兒還有大幾千買新的啊!”

朋友頗為怒其不爭地回了一長串:“坐在破桌子破椅子上難道能學的更好嗎?是要臥薪嚐膽啊!買一套新的不是坐著更舒服嘛也不會有腰椎病啥的,明明花點錢就能讓自己的生活質量有很大的改善,你總窮窮窮的,錢都攢著過年啊!”

是啊,比起腰痠背痛,明明有人體工程學的椅子可以減輕身體的損耗,為什麼還要用鑿壁偷光的方式讓自己顯得更悲壯?

你過得不好,和窮無關

男人口才

我總是覺得,或許再攢攢錢,等到更加富裕,再開始享受生活的美好也不遲,卻完全沒想過一勞永逸的多花點錢解除這苦行僧般的生活。

一直以來,我都在用“沒那麼多閒錢”做藉口,讓自己的生活無端變得艱難了許多。

我總對自己說,湊合湊合就能過,還不如花精力拼事業,但是事業在哪裡?我的生活又被低效率循環成了個什麼鬼樣子?

03

從父輩到我,“窮病”是靠思想傳染的。

窮人思維是有多少錢才辦多少的事,超出自己承受範圍的事情,就總要退縮。

我的姐姐,是一位醫生,讀碩士的時候導師喜歡也甚有靈氣,被推薦到國外繼續讀博深造,在當年學醫留在國外政策十分寬鬆的情況下,我姐姐居然滿心苦惱地猶豫了起來。

一開始她擔心國外讀醫學博士的學費高昂,導師多方聯繫幫她解決了一半;後來她又擔心自己口語不夠好,能力不太夠,到那兒之後萬一不適應,最後沒學好,給導師丟人了怎麼辦?我就勸她報個突擊的雅思班,一切都來得及。

好不容易沒有自己的藉口,她又說這件事情總覺得不一定像導師說的那麼容易,放棄三甲大醫院拋出的橄欖枝,孤注一擲地出國,萬一出了什麼岔子,再想回來可就難了……

你過得不好,和窮無關

男人口才

擱置三個月,我姐姐最後當然是留在了國內,做著她認為最穩妥的大醫院小大夫。

後悔嗎?肯定是後悔的。多年以後我姐姐在我要出國與否的問題上與我深談,態度堅決地希望我出去,原因就是她當年曾“吃過虧”。

這個“虧”,不是她的出身多麼貧寒,而是她曾經一以貫之的窮人思維。

04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寫道:

“在精英社會里,一個人如果沒有相當的才幹,他不可能有一份高聲望、高薪酬的職位。故而財富成為一個人良好秉性的象徵:富人不僅富有,而且就是比別人優秀……既然成功者理應成功,那麼失敗者就理應失敗。因此,在精英崇拜制度下人們致富無可厚非,同理,人們挨窮也不是沒有緣由。正因為如此,一個人身份低微,其境遇固然令人同情,但一切也是咎由自取。”

如果你還記得曾經在網上出現過的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社會新聞——

小到因為不捨得換破舊故障手機而錯過重要電話被情侶分手的;

大一些因為捨不得打車坐公車去面試然後遲到失去機會;

最為嚴重一心只有發財夢被畫的大餅騙到傳銷組織從此音信全無的……

貧窮的人總愛談論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可歸根結底,那都是自己一次次選擇的結果。


05

“窮病”有多如影隨形呢?

就是即使我們有機會擺脫貧困的經濟狀況,也走不出貧困的心理狀態。

我一位學長的經歷就很典型。

大學一畢業,他就進了一家沿海地區還不錯的中型企業,薪水一般,但工作輕鬆,雙休,而且行業比較穩定。

我們總勸他,你的工作那麼清閒,何不抓緊時間豐富一下自己的生活?健健身旅旅遊,我們這種996的人享受不了的生活你都有大把的時間去享受!

但他卻嘆氣:“沒錢啊,這麼點兒工資,享受什麼生活,減到房租水電,吃個海底撈都費勁。”

後來,他突然辭職,進了一家風投公司,生活發生了反轉,日常進出高檔寫字樓的他甚至發了條朋友圈——

“等老子工資翻倍,立刻就去辦健身卡,練他個八塊腹肌,然後去學潛水,衝浪!”

後來?後來他走了大運,甚至翻了3倍薪水,聽說已經換了好幾輛車,也在那個沿海城市擁有了自己的家。

他的確辦了一張健身卡,一年平均去上個三四次;

他也的確報了個潛水訓練的班,攏共就上過兩次課;

衝浪更別提了,那麼大老遠開車都要幾個小時,還要在大家都百忙之中約三五好友,有這個時間和精力,他還不如多見幾個客戶,多做幾個方案……

對此他依然有話說,“現在正是事業的上升期,等回頭,40以後,都穩定下來了,我肯定把這些都拾起來。”

不知道到了40歲的他還能不能想起來曾經年輕的愛好和理想,但以他現在的狀態,到那時候再衝浪,身體一定先吃不消。

學長的經歷其實真的挺普遍的,他們總是覺得自己還缺點什麼,還差點什麼。享受的事,就讓它做那個遠方的“梅子”吧,不時望一望,不斷地追逐就夠了。

他們心中永遠有一個曾經害怕自己變成loser的枯瘦小人,不斷地告訴他們,還不能停,還得再往前走。

所以他們在沒錢的時候不快樂,有了錢也不見得就會快樂。

因為他們的心是貧瘠的。

06

我們一邊用“窮”做藉口,一邊其實並沒有真的長期生活在窮困的生活之中。

木心卻不一樣,他是一個在真正三餐不飽的情況下,依然活出紳士品格的人。

1982年,木心來到了美國。身無分文的木心搬出了富商讓他以畫相抵的公寓,為解決生計,他只好去替猶太畫商繪製波斯細密畫。在房租沒著落的時候,他甚至吃了上頓沒下頓。

即便這樣,他也活得尊貴。

自己裁剪製作襯衫、大衣,自己設計製作皮鞋、帽子,把雞蛋做出十二種吃法。把燈芯絨直筒褲縫製成馬褲,釘上5顆釦子,用來配馬靴。

他從極有限生活費中省出一些錢慰勞自己,跑去買個凱歌的葡萄乾麵包,西海的生煎包子,咬上一口,就能開心的像個孩子——

“吃了再多苦頭,也要笑著活出人的樣子。”

你過得不好,和窮無關

男人口才

圖:木心80年代在美國街頭

林清玄關於生活品質有這麼一段話:

“如果說有錢滿足就叫生活品質,

是不是所有富人都有生活品質,

而窮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

……

答案是否定的。

工匠把一把椅子做到無懈可擊,是生活品質。

農夫把稻田種出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

窮人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質。”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那麼有錢,生不成王思聰,也做不了第二個馬雲;

但我們絕大多數人也不是那麼的窮困,我們沒有到為明天的早飯發愁的地步,也沒有欠下鉅額債務壓得我們透不過氣。

我們都是最普通不過的一群人,只是不小心,得了“窮病”。

病症讓我們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併發症“拜金”讓我們在燈紅酒綠之間迷失了那份單純。

想要治好它,只要追求當下你所認為最美好的事物與生活就夠了。

不需要多貴,不要多偉大,幸福地吃一口新街口的百年滷煮,也是我們最好的品質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