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演奏三個基本要素音質、音高和節奏

小提琴的演奏三個基本要素音質、音高和節奏

音樂的音質、音高與節奏,是音樂表現的三大基本要素。小提琴的演奏必須建立在這三個基本要素之上,才能給聽眾帶去美好的音質感,分享到精確的音高與諧和的音律節奏感。如果想要獲得這樣的音樂、音高與節奏感,那麼這樣的音樂表現效果是怎樣出來的呢?本人認為有如下三個決定因素:

1、生理因素。它包括演奏者的生理組織結構,特別是手、手臂和手指形狀,以及手臂肌肉組織的柔韌性。其次是演奏者演奏時的生理動作功能,演奏者在應用肌肉時的活動力度和表現範圍。

2、精神因素。指演奏者心理作用於肌肉動作前的動作準備和調節幅度大小效果。

3、美學因素。指演奏者本人對音樂作品的感性理解,認知能力,以及通過自身藝術修養產生的審美程度,對作品進行深度理解,並將作品主要精神傳遞給聽眾,使之表現出演奏者本人的先天性演奏技巧和表達能力。

以上三個因素如果通過演奏技巧能優秀地表現出來的話,那麼無論什麼時候演奏什麼作品,其小提琴演奏效果都是令聽眾滿意的。

因此我們在應用小提琴演奏時,首先注意小提琴的基本演奏技巧,比如左右手的配合。左手注意握把姿勢與位置;按音的準確;揉音的力度;換把速度。右手則是持弓手臂運弓形式與力度的完美結合。這樣,我們便能獲得音質的保障。

獲得音質的保障還需要有演練當中其他考慮的因素,比如:

a )音階高度發展的位置和距離感,觸指的感覺。

b )耳朵聽力對手指的指導和調控。

c )正確與靈巧的使用框子,即手指在演奏八度時的基本手型。

d )根據音階要求能把音質迅即調整到音樂作品需要的音高能力。

如果掌握好這四項基本點,我們就可以又獲得演奏中的音質保障。

其次,揉音也是用來獲得音質保障的決定條件。較好的揉音是以手臂、手腕和手指三者結合的功力。有了三者完美的諧和揉音,方能使演奏者在音質與音色方面演奏出更好更有個性的音樂來。

那麼揉音的處理是有技巧性的。在速度、幅度和強弱程度上, 揉音可以有很大變化。比如手指的揉音,演奏者就要控制每次與每個揉音的速度、幅度和強弱;放慢、加快,或完全停止揉音,使揉音動作變寬或縮窄;手指變化壓力與和絃角度從一種揉音切換到另一種揉音,給人天衣無縫的感覺,進而把幾種揉音混合起來,從而完整地控制揉音效果。演奏者如此演奏的話,便能把演奏者對音樂的感悟內容嚴格地表現在演奏者的演練之中。

除了手指與手臂協調完美揉音結合之外,還須與手臂運弓力度一致。力度強時,幅度要大,要強;力度輕時,揉音要窄,要緩,要柔。手臂揉音最強烈。手指揉音較柔和。如果運弓力度強時,使用手臂揉音,那麼柔和的樂句就容易限於手指與手臂的揉音範圍內;而強有力的樂句可以使用手腕揉音來處理。

由於各種類型的揉音表現,加上持弓的各種運弓力度,這樣能增添演奏色彩,使聽眾感受其演奏的作品有著美好的藝術生命。

換把同時也是保障音質的一個具體技術性問題。整個左手臂、手腕與手指和大指動作是否協調決定了音質優劣。大指的靈活與否,在左手技巧應用方面是不可忽略的。運弓好壞,在換把位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換把位時,如果把弓速稍稍放慢減輕它的動作壓力,就可以去掉不必要的滑音。因此換把位不僅是技術上的需要,同樣是保障音質的一種手段。

與此同時,演奏者的耳朵聽覺作用在換把過程中尤為敏覺。聽覺失誤,精確與完美的音質也會失準,從而使音質得不到保障。

為了得到精確與完美的音質,右手持弓的手臂運弓形式與力度應當完美結合,為此右手處理音質的手段同樣重要。演奏者要表達作品內涵時,都是通過右手運弓形式表現出來的。通過運弓,準確表達出演奏者的內心最深感受,把情感內容表現在手臂運弓方面,方能恰如其分地演繹出各種音質變化和層次感。不論上弓、下弓、弓根、弓中、弓尖,應用手臂的力度演奏出極輕微的,漸強或漸弱的音樂變化,也就是說,演奏者對音質、音高和節奏的最完美表達技巧不但來自左手,更是運弓手臂的力量,以及對音樂作品敏感、細緻、靈巧的理解。

小提琴大師梅紐因演奏《巴哈恰空舞曲》前面八個小節時,每小節最後一個音的和絃只拉小節上方一個單音。他認為前面每個附點四分音符中,已經把整個和絃演奏出來了。這時,和絃確立只需演奏八分音符上方一個音,便能更有力地表達出它的節奏感來。

梅紐因大師這種驚人的運弓技巧,使優美的音質得益於巧妙的運弓技藝當中,這是讓小提琴演奏者同行們尊崇與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