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學期,閨蜜女兒樂樂期末考試得了100分,這可把一家人樂壞了,樂樂媽逢人就說:“我家樂樂可聰明瞭,考試得了第一名。”聽到消息的人自然也要奉承一番。

樂樂聽的誇讚多了,開始慢慢飄起來。二年級的時候,平均成績下降到了80分。

現在,樂樂上小學三年級,每次考試成績都在60分及分格線上來回浮動。

上次開家長會,老師告訴樂樂媽:孩子挺聰明的,就是不好好學。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樂樂媽將這句話放在了心裡,每次有人問樂樂的學習情況,樂樂媽感慨一番之後,一定不忘在末尾加上這句話,就怕別人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

其實老師說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告訴樂樂媽孩子上課不認真,學習不努力,該好好管管了。

至於前半句“孩子挺聰明的”,多半是老師對家長的一種安慰,試問現在的孩子有幾個不聰明的?

聰明的孩子放到一塊,也就聰明的沒那麼明顯了。

很多家長都會誇讚孩子“你真聰明”,覺得誇孩子聰明能讓孩子更加自信。

實際上毫無意義的誇讚只會讓孩子沉溺在周圍的奉承裡自鳴得意,覺得自己太聰明,根本不需要努力,努力是不聰明的人才做的事情。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誇“聰明”反倒害了孩子


誇“聰明”和誇“努力”,兩種誇法在結果上千差萬別。

第一種誇法:誇天分、誇聰明;讓孩子相信他的能力是先天的,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將其稱為僵固性思維。

當持有僵固性思維的孩子遇到挫折時,他會認為對於解決這個問題自己沒有天分,所以沒有辦法,選擇放棄。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第二種誇法:誇努力;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如果找對方法就可以提高,我們把這種思維稱為成長性思維。

當具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遇到挫折時,他會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能力自己暫時沒有,但如果學會它,找到方法,他就能具備相關的能力。

德韋克把這種對能力的理解稱為“not yet”,也就是暫未獲得,暫時沒有,但是通過學習可以有的能力。

兩種誇法差異的核心就是:能力是先天不變的,還是後天可以提升的。

如果是先天不變的,那其實自己是沒有辦法控制的,是不可控的,就會聽之任之;如果是後天可以變化的,而且可以通過自己想辦法來提高,那就可以控制,就可以去努力獲得。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我們怎麼誇孩子有用?


聰明可以誇,但需要把聰明變成可控的、可以通過努力而成長的能力來誇。

比如,當我們看到孩子今天把所有的錯題全都抄了下來,抄在錯題本上,這時應當誇他:“我看你把所有的錯題都清清楚楚地抄了下來,下次這種題你再遇到就不會錯了!孩子,你真聰明!”這個聰明是孩子可以學會的、可控的,可以成長的。

這樣說孩子就知道下次這樣做有效。

我們還可以把孩子會時間管理、會列事件清單、會調控注意力、會創造好的學習環境等,都變成誇“他好聰明”。

這時的聰明就不再是一個僵固不變的概念,而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過努力而成長的,那這個誇獎就是有用的,而且這個誇獎也會指導他下一步的行為。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所以空洞地誇孩子聰明真的會害了孩子,會讓孩子認為不需要努力的聰明才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會讓孩子形成僵固性思維,這樣孩子遇到挫折時會逃避,用不學來掩蓋自己的學不會,沒有辦法去前進一步。

千萬不可以空洞地誇孩子聰明,要將聰明“包裝”一下,再誇孩子,讓這個聰明結合具體的行為,變成可以控制的、可以提高的能力,讓孩子形成成長性思維,這樣孩子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如何根治孩子的不自信


孩子一旦在某件事情上有了“我做不到”的想法,是很難改變的,因為這是孩子在生活中多次嘗試都沒有成功後,留下來的讓他堅信的結論。

所以我們要想打破這個局面,一定不要跟孩子死磕,說“怎麼就做不到”“你只要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就行”“到前面發言時你別緊張,自信地講就行”……這些要求聽起來很簡單,但對於改變真的沒用。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我們需給孩子植入一個“暫未獲得”信念,也就是我不是永遠沒有這種能力,我只是暫時沒有獲得這種能力,但如果我找到辦法、學會相關的知識或技能就能夠獲得這種能力,那我就能夠做到。這個“暫未獲得”信念對於打破“我做不到”的僵局很重要!

第一步:我們要聚焦孩子具體做不到哪些方面

例如,孩子不知道上臺發言怎麼開頭,一上來就手足無措,導致後面越講越急,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幫他做好開場白。

當我們把“上臺發言怎麼能更自信”的目標聚焦為“講話時怎麼開好頭”,這實現起來就容易多了。

第二步:要植入“暫未獲得”的信念

也就是讓孩子明白他不是不會開頭,他是暫時沒有獲得這種能力,只是暫時不知道該怎麼開頭,但如果他掌握了開頭的方法,他就能夠開好頭,能夠發好言。

第三步:詢問如何獲得

當孩子的注意力都在“如何開好頭”,並且能夠找到辦法時,他就不會緊張了。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讓孩子從困難中獲得自信


我們都希望孩子的成長過程一路坦途,但是這樣並不是形成自信的最佳方法,只有當孩子面對困難又戰勝困難時,他才能獲得真正的自信,獲得根深蒂固的征服感。

當面對學習上的困難時,孩子會痛苦,會止步不前。不管是對於人類,還是對於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來說,困難(也可以說是挫折)都是成長中必要的因素。

孩子也一樣,在完成一項任務中遇到困難時,需要直面困難,找到辦法去解決,才能獲得征服感,從而發展出完成這項任務的能力,並且對自己以後能夠勝任這項任務有信心,這就是教育心理學中的自我效能感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我們可以想一想孩子的學習歷程,找一件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想想是不是有一次面對一項困難的任務時,他開始有點退縮,不想做,但是在我們的鼓勵下,或者他給自己加油後,找到了辦法,堅持了下去。

當他完成時,他很自豪。我們來看看這件事的發展過程有什麼特點。這件事對孩子來說,一定不是很輕鬆就能做到的,這件事一定是讓孩子突破了原來的限制。

他以為自己做不到,但是他做到了,在他獲得了征服感的同時,他以後再做類似的任務也會更有信心,這個才是真正的自信。

所以,真正給孩子力量的,就是那段曾經的挫折或者壓力。當跨越挫折後,獲得的那份征服感是非常寶貴的,它會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做到。

誇孩子別再說“聰明”,會害了孩子!用這種鼓勵方法更有效


自信心不是父母誇出來的,不是憑空產生的,一定是在一步一個腳印、一次一次征服的過程之中培養起來的。

所以我們家長不要憑空地說要培養孩子的信心,誇孩子“是最棒的”,這種誇獎對孩子來說並沒有實際用處。

因為沒有事實根據,當孩子面對一件大事發現他做不到的時候反倒受的打擊更大。真正的自信是在一步一步挑戰任務、挑戰自己能力極限的過程之中不斷獲得的。

當孩子在一件事情上向成功邁進了一步的時候,這種經驗就像給他打了一針防疫針,會讓他以後面對類似的事情時有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夠解決,這個才是真正的自信。

陪伴他的這個過程會很慢、很難,但是我們要想到那隻破繭而出的蝴蝶的真正需要,想到是孩子成長的真正需要,從現在起,帶領孩子去征服困難,建立強大的自信心吧!#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