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生母“熹貴妃”,為何死後不願與雍正帝合葬?

“熹貴妃”是有實無名的,她並沒有得到正式的冊封,但是“待遇”和稱呼已經提升到了貴妃的層次,應該是“後宮佳麗三千,偏寵我一人”的原因吧,雍正帝對熹妃著實不錯。

“娘娘”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大致意思就是,位分尊卑,卑不動尊,以免打擾先皇清淨,昭西陵和孝東陵就是有章可循的先例(要單獨建陵),所以泰陵就甭給我留位子了。

乾隆的生母“熹貴妃”,為何死後不願與雍正帝合葬?

咱們先分析一下生平,就不難得出不願合葬的原因:

《清史稿》:“孝聖憲皇后,鈕祜祿(一說鈕祜魯)氏,四品典儀凌柱女。後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進熹貴妃(存疑)。高宗即位,以世宗遺命,尊為皇太后,居慈寧宮。”

簡述就是,熹妃是凌柱的女兒,雖然能和遏必隆攀上點關係,但遏必隆本家不振的情況下也沒什麼依仗(鈕鈷祿氏家族與皇室聯姻是極其頻繁的),父親是個四品的典儀,顧名思義,監督典禮儀式的官員,不是大官,但屬近臣,緊密圍繞在皇帝身邊辦事的官員。

康熙年間,十三歲的鈕鈷祿氏進入雍親王府,後生下了弘曆也就是乾隆,雍正年間封了熹妃,乾隆繼位後遵照雍正帝的遺囑,尊鈕鈷祿氏為皇太后,居住在慈寧宮。

乾隆的生母“熹貴妃”,為何死後不願與雍正帝合葬?

由於起點不高,基本屬於末位排行,即便不被擠兌也好不到哪兒去,在那個"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年代,不受待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沒有母憑子貴這層原因,不好預測鈕鈷祿氏的一生會有怎樣的悲慘境遇和結果。

喜歡刷歷史存在感的乾隆,被鈕鈷祿氏借刷了一次,康熙五十年,鈕鈷祿氏生下弘曆,自此起,地位上有了一定改善,尤其是後來康熙初見弘曆就非常喜歡,鈕鈷祿氏的地位就再次大幅提高。

乾隆的生母“熹貴妃”,為何死後不願與雍正帝合葬?

再然後,弘曆被雍正帝“內定”為皇位繼承人,鈕鈷祿氏的地位再次大幅提高......這樣說來,雖然剛入親王府的時候,地位低下的她活得不怎麼舒坦。但後來的鈕鈷祿氏是非常受寵的,雍正並沒有虧待她,但估計一切寵愛都源於弘曆,夫妻感情非常一般吧-----年世蘭八年四胎,齊妃的九年四胎,而鈕鈷祿氏呢,七年才為雍正生下了第一個兒子。

乾隆的生母“熹貴妃”,為何死後不願與雍正帝合葬?

從經歷上來看,最初入府地位低下,再加上雍親王也不寵,所以日子並不好過,母憑子貴才得以“改善生活”,與雍正帝的感情淡漠,與其他人的關係也很一般,具有心理陰影的鈕鈷祿氏不想再和這群人一起住了,所以決定“離家出走”,住“單身公寓”,否則就年世蘭一“人”,鈕鈷祿氏就頂不住,年世蘭是極其受寵的,即便最後雍正帝要動年羹堯,也是等年世蘭死後才動手的,誰沾誰的光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