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Jan.

30

以文字紀實,以對話啟發。

這裡是《建築檔案》對話現場!

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事務所 創建合夥人

主持建築師

王輝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今年是URBANUS都市實踐成立20週年,我們從最開始就認定要從社會視角來理解設計在當代中國中的社會作用。

設計能不能反映當代社會?這並不是為設計去貼上某種標籤,或者背離了設計本身所服務的內容,去找一個形而上學的說辭。不需要把任何一個設計問題聯繫到一個社會問題,很多設計並不具備這種條件。然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這個習慣,使我們自覺地把設計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手段。這是在日常工作中的一種條件反射,甚至看別人的設計時,也願意從這角度來想。

我很想用我在一年中寫過的文章作為一個主題來做建築檔案,其他人做的檔案往往是關於項目的,這比較符合建築師的身份,但我認為這種方式更符合我的身份。其它的網站和雜誌也很難是這麼一個檔案平臺,能夠反映出我這種作為建築思考者的寫作身份。所以我們嘗試一下,以我一年內寫過的文章為主題,以寫作者、而不是建築師的身份來做這年底總結,以年為單位來總結我階段性的思考。和我們做的雜七雜八設計一樣,這些文章的內容都是雜七雜八的。到了年底,就有必要把這些零散的內容聚集起來,通過這樣一個雜誌的形式,看看背後有沒有統一的思考。這樣做,相當於做一本雜誌,雖然文章內容都不聚焦,但雜誌總還有一個立場、觀點和風格的定位,所以不同的文章會有公分母的。

我是建築師,擁有一種職業本能,即在看一個事情的時候,總是有一個建構性的思維。我寫文章很重要一點便是我要建構出一種認知社會的方法。這個方法不是慘白的,說教的,而是有觀點、有內容的,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完整體系。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王輝2018年讀過的一百本書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今年我給《時代建築》雜誌寫了篇題為《社會關係再生產視角下的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生產》的文章。我把園林問題結合到社會政治、社會經濟層面上去思考。現在中國從事園林研究的老師很多,也很有成就,而我對園林幾乎沒有涉獵。那為什麼我還能有資格寫園林?恰恰是因為別人談論園林時,更多是從空間、情趣等方面進行解讀的,而我所思考的關鍵問題是中國園林最大的意義是在什麼?實際上園林的主體是中國古代文人。在造園圈子裡有這樣的說法,在園林的功勞上,匠人最多隻能佔三分,而七分是歸主人的。實際上園林是服務於它主人的一個量身定製的產品。

中國古代很多園林的主人平時不會去園林,要把園林閒置在那個地方,當他有一種心情的時候才去。這相當於去和一個戀人幽會。通過這些造園主人的人格可以定義出古典私家園林的特點:在“仕隱合一”的實用主義思想下,在這個作為隱逸的理想空間裡舒坦地喘一口氣,其目的還是為了在窒息的社會生存中能夠憋住一口氣。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園林生產承擔了主人在現實空間中能夠繼續生存的職責。這個“不仕”空間的生產目的是再生產出了能夠在“仕”空間裡從事生產的主人,因而園林是典型的社會關係再生產的工具。這不同於後來越來越大眾化的園林,變成用來吃飯唱歌之類的會所似的場所,一開始園林還是比較神秘的,用來陶冶性情,逃避現實。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在清華上本科時做的園林筆記

如果一個人在現實中活得很痛苦,但又不能做一些極端的事情,那麼他應該如何擺脫這種痛苦呢?如果在某個時段裡,有一個地方可以去訴苦,一切痛苦都暫時消失殆盡;再回到痛苦的現實中之後,又再來一次痛苦的消除,如此往復。這個狀態是什麼呢?按政治經濟學觀點,這就是有勞動力的再生產。今天我們有很多設計都是花在如何讓勞動力的痛苦得以緩解上,比如休閒、娛樂和消費,其實都是為了勞動力的再生產。我想通過這篇文章來論述中國古代園林就是一個勞動力再生產的過程。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在清華上本科時做的園林筆記

園林符合異託邦的定義,異託邦是一個與現實社會平行存在的世界,但又彷彿毫無瓜葛,它不是烏托邦。

烏托邦是現代社會往前發展成的一個更理想社會。烏托邦是想象中的不存在,而異託邦是真實中的存在。如何用異託邦的概念來理解園林?在這篇文章中,我比較注重時間生產的方法,論述了時間生產在園林中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我更關心的還是中國古代園林與現代社會有什麼關係。一旦理解園林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有效手段,就能夠用空間生產來平衡這種反社會的思想,同時又能夠給這種反叛留出一定自我釋放的空間。要想實現這種空間,還需要有一整套時間生產的機制,因為時空是互相關聯的。研究出這種時空原理,才能發揮園林在當今社會的使用價值。

附文章詳情:《社會關係再生產視角下的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生產》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2017年學界隆重紀念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髮現佛光寺東大殿80週年,《建築學報》組織了一個建築文史專家在佛光寺的現場討論會。2017年末,王駿陽老師和黃居正老師一起組織了八位實踐建築師來討論佛光寺。我理解其初衷是從建築師眼裡看佛光寺是什麼?因為前一場的討論者都是從事歷史和理論研究的。最開始時,我們所有人都認為兩位老師給的題目不夠清晰,中途我們也討論過一次,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選題的方向差異很大。大到什麼程度?有一些人把自己變成比歷史學家還歷史學家來研究佛光寺,也有些人則站在一些基本的建構元素角度來研究。

我在提出我的寫作出發點的時候,其他人也不太理解,但是我認為我還是應該站在批判現實主義角度來論述一件有現實價值的觀點。客觀來說,在八位建築師裡,我在古代建築方面的訓練應該是最好的,接受過科班的古建訓練,但是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沒有意義。我對什麼感興趣?之前我做五龍廟環境整治設計時,做的是如何活化文物的工作,讓文物不再是死的東西,而能夠在當今社會中有它實用價值。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文物在當今社會里往往是一個被供奉起來的對象。在當今商品社會中,甚至變成一個投資的對象,保值的對象。這意味著文物被異化了。博物是什麼?就是不那麼對象化地看待文物,而是把文物變成個知識體系,對於像我這樣願意消費知識的人,文物也可以是一種文化消費,因此文物完完全全可以變成一個生活中的一部分。文物就是culture heritage,而博物則是culture of heritage。我認為我翻的這篇文章的英文標題反而加深了我對博物的理解。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佛光寺東大殿速寫

如何對待遺產,或者說如何形成一種對待遺產的文化?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認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對我所做的工作的一次再深化的總結。我對五龍廟的貢獻是在一個孤立的廟宇環境中建構了一個知識場景,把廟變成一個開放的中國古代建築史博物館。很多人會質疑這與龍文化有什麼關係?與鄉村生活有什麼關係?的確沒關係,不過這並不會有任何影響,我通過營造知識情景,使單調的廟變得豐厚了,遊人來了後不會感覺特別單薄。層次多了之後,便會自然而然地激起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東西。在五龍廟,我隱約體會到了這點;到認知佛光寺的時候,我更深刻的感覺到作為中國古代至高無上的瑰寶,佛光寺的知識情境太單薄了,無以激發出更多的情感。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如何讓國寶在我們這代人保存下來,使下一代人能更好地使用它,這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完成這個使命很重要的一點並不是把國寶完全封閉,而應該把它進行開放,讓它有更多的展陳價值。我們應該圍繞國寶打造新的知識情境,使更多人對國寶感興趣,也使國寶顯得更神聖,讓人面對國寶時產生更加敬畏的心情。即使佛光寺具有這種先天條件,但還不能夠讓人產生足夠的敬畏感,所以我們需要對展陳方式做進一步的研究。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我的文章藉助了本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裡講的兩種價值,一個是崇拜價值,另一個是展陳價值。

任何一個文化作品,藝術作品必然有原先產生的原因。例如我們現在看佛光寺,沒有人能帶著一種拜神的心態去欣賞,更多的是去看建築,因此原本的禮儀價值沒有了,但並不等於沒有其他藝術價值,尤其是它的展示價值。這是本雅明文章中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脫離了初始的環境,藝術作品原來的光環便消失了,所以原來的藝術家所想象不到的事會發生,由於它大量的機械複製,使藝術作品更容易被廣大人民接受,而不是被少數人壟斷。這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者有很崇高的道德追求,他們最重要的社會理想是讓廣大人民能夠成為社會的主人。

從這個角度出發來理解當前中國文保未來的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我們應該為中國文保工作走向大眾參與探索開闢一條理論路徑。我在做五龍廟項目,以及近期其他文保項目時候,實際上都是在與保守的文物保護觀念進行非常尖銳的鬥爭。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哲學家有他高明的地方,因為他們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概括總結,尋找解決比較複雜的問題的方法。哲學家提出的是源思想,你所考慮到的事情,哲學家都考慮到了。但問題是,哲學家不在我們身邊,不能每天進行指導,你無法代表他說的話,所以要靠個人強大的悟性。如果做任何事情都去進行主觀思考,就會特別累,很多東西是被迫的思考。

最近我做文物項目比較多,我需要去捍衛我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直覺理解:文物必須要被活化,文物必須要走到日常生活中。雖然很多老師也都非常認同這個觀點,但還是要面對一些保守勢力,一些原教旨主義者。所以我往往是被迫地去找到一個批判的工具,憑一種直覺,能從雜七雜八的文獻中找出一些有用的工具。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附文章詳情:《從文物到博物》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這是我為萬科福州煙臺山項目寫的一篇推文。這個舊城復興的項目是我和中規院副總規劃師朱榮遠一起規劃的,難度很大,難點在於大家對“風貌”這個概念有不同的理解。當你捍衛的東西和反對你的人都在用一樣的名詞的時候,它的內容是一樣的嗎?我始終認為那些比較守舊的人對風貌的理解更加侷限在物質化層面。我對風貌的理解除了物質化層面,更重要的是風貌跟人的存在感有什麼關係。因為當今社會可能不是一個單純的物質社會,而是一個有人存在的物質社會,並不是說能生存就可以存在了,人們還要有歸宿感,要有居住者和居住地之間的默契。這就是海德格爾在現象學層面上對居住的理解,他基本的思想就是圍繞著這個基本的情愫,這就與我對風貌的理解非常接近了。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煙臺山項目

海德格爾說:“此在的存在中包含有存在之領會,一切領會在某種領會活動之中有其存在。”單讀這句話,無論你如何研讀,也無法弄清楚其中的道理。但是我通過一個活生生的設計題目,一下子就理解上面這段非常繞口的話了。只有在用心地領會其中的存在,享受領會所帶來的存在的快樂,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質。只是閱讀無法真正理解書中的奧義,最重要的是當你碰到一個現實項目時,突然感覺到不應該去做項目表皮的東西,而是上天給了你一個機會去觸及深層的東西,你就有了一種要去了解深刻的思想的訴求。這時你要拉上海德格爾的手。

海德格爾特別複雜,是精神上的奢侈品。但實際上他的寫作並不晦澀,而且對現實生活有很強大的指導意義。作為建築師,我們應該藉助這些人類思想的高端成果,應用到現實社會里。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煙臺山夜景

附文章詳情:《帶著海德格爾去煙臺山》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這是我為即將出版的《直角之詩》的中文版寫的導言。柯布的世界觀是怎樣的?我看了蘇黎世高工教授弗格特(Adolf Max Voget)寫的《勒·柯布西耶: 文明的野蠻人》(Le Corbusier, the Noble Savage)一書,很受啟發。

在這本書中,他講到了盧梭對柯布的影響。順著這個思路,我拓展了他的觀點。弗格特只講了自然主義思想對柯布的影響,但我更傾向於理解盧梭完整的思想與柯布完整的思想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回到對“野蠻”的認知,不僅僅把它放在自然主義的視角上,還要還原到事物的原本主義。由此聯想到柯布新建築五點中底層架空後在地面上留下的是什麼?傳統觀念中大家認為不就是自然綠地麼?這過於淺薄了,它更本質的意思是歸零,讓人類重新起源。

當然,人類沒法重新起源。那麼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更加理想?這使問題又回到另外一極,柯布想要用什麼樣的手段來塑造一個他認為是理想的社會?馬賽公寓就是這個社會理想的原型,我們往往只把它理解為一種戶型做法,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全面的社會體系。由此我聯想到盧梭的另外一本書《社會契約論》,盧梭讓每個人放棄自己的自由,把自由出讓給能保護個人的利益的契約社會,它有更大的力量幫助實現個人的福利。這與跟柯布講的共同體是很相似的。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與柯布西耶《直角之詩》原版19張獨立頁的合影

柯布還有一些迷信思想,痴迷於鍊金術,於是我也找了這方面的閱讀材料,去鑽研這方面在柯布作品中的表現。通過這些思考去還原一個偉大的建築師,讓我得到一個觀點,他必須對世界有充滿感情的博愛,必須對社會有充滿批判的理念,必須對自己有不懈的要求。柯布並不是某一個建築做得很好,而是他所有的作品加起來以後所代表的整體非常好。這也是我讀《直角之詩》後受到的一個很大的啟發。我認為這個啟發非常有意義,所以打算把它變成對柯布這本書的一個導讀,與更多的人分享,使其他人能夠更好地理解現代主義和現代性。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關於《直角之詩》的講座_中央美術學院

一個柯布可以有一千種理解,沒有統一答案。我的另外一個視角是從日常生活寫柯布,涉及了他的一些八卦,一些愛好,一些迷信。

《直角之詩》中蘊藏著三把鑰匙:

第一把鑰匙是“繪畫之匙”,柯布的繪畫和建築設計是在不斷更迭的交互運動中,但那牽著鐘擺的索是恆定的,這個索就是柯布在繪畫和建築中所思考的同一個問題。

第二把鑰匙是“情感之匙”,《直角之詩》出現了大量的女性酮體,這也是柯布繪畫中經常出現的主題。它們是符號化的,指向柯布的情感世界。當然,這個情感世界不是狹義的關於他的風流韻事,而是廣義的對世界的一種情懷,這也是《直角之詩》所要表述的柯布世界觀。

第三把鑰匙是“二元之匙”,在《直角之詩》中,緊隨著A所描述的人類活動的前提——環境,B與C刻畫出人的兩面性——靈與肉,D則是讓人類活動生生不息地持續下去的秘訣——鍊金術式地融合。在靈與肉的爭奪中,正統的天主教總是提倡靈的勝利,世界總是被表達為一個萃取的過程。這樣的思想一直是堂而皇之的正統,它一直在危害人類的生存過程中所學會的和自然共處的有機進化原則。所以當B+C=人,回到A,A與(B+C)又是一重二元融合。“二元論”無疑也帶來了符號的神秘性,使解碼的人無以精準地解析編碼的人制造的“能指”所影射的“所指”。

這三把鑰匙,讓我認識到柯布的繪畫是他思想的布朗運動,柯布的情感世界是他創作的無盡動力,柯布的二元論觀念是他思維的軌跡。基於此,柯布總是通過不斷重複的符號化的圖像來圖解他的世界和世界觀。這些圖像是理解《直角之詩》的幾扇大門,藉助三把鑰匙可以打開它們,讓我們更好地讀懂《直角之詩》。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關於《直角之詩》的講座_同濟大學

附文章詳情:《直角之詩-柯布的密碼》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這篇文章出現在即將出版的UED為我們做的專輯《都市·共生》裡,針對近年來我做過的工業遺產再利用項目的心得體會。時間-空間是建築學中最令人混淆的概念。現代主義導師基迪翁(Sigfried Giedion)的一本《空間,時間和建築:一個新傳統的成長》,雖然並沒把建築中的時間說明白,倒是通過時-空這對概念,把空間的現代性說清楚了。這給了我們重要的啟迪:要界定工業遺產再利用的空間屬性,需要把時間屬性同時定義出。而通過明晰這個時空屬性來制定設計的方略,與其說是美學的需要,更準確地說是如何理解在當前社會空間生產的本質和方向。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作為建築師,要了解現代生產機制如何反映到空間和時間上。最近我閱讀了大量的關於現代性的著作。我們天天講時-空,到底什麼是時-空?我認為它應該與社會經濟關聯,與當代社會的生產方式關聯。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早已下了定論:“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我把自己定義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當我碰到問題的時候,能夠自覺地用社會生產和生產關係來分析問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從馬克思“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的教誨出發,來理解工業遺產再利用的設計前提,是自覺地站在空間的社會生產角度來思考建築的立場。“貶值的時間,升值的空間”對偶,能產生一種積極的改造策略,既源於時代的時-空觀,又針對於時代的使用者。

附文章相關:《貶值的時間,升值的空間》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這篇文章發表在英國的《AD》雜誌上。所謂“非正式密度”,是相對於那些決定了一個區域的正式的、主導的、佔優勢的人口密度而言,並非主流的密度。但它們帶有更有生命力的因子,在系統的未來演繹過程中,會促使系統產生變異,乃至基因突變,由此產生由內到外、自下而上的系統更新。這種“非正式密度”不是催化劑,而是要參與化學變化的反應物,它會逐漸置換系統的內涵,最終達到有機更新的目的。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在一個區域人口中,從職業角色來講,往往同一片區域所居住的人社會地位也不會有太大差別,忽然間住進幾個另類(比如說教授),這些人並不構成這個地方的一個正式的人口密度。但是這些人對這片區域的轉型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尤其在大柵欄地區,因為現在的居住人口並不理想。他們自身的素質和所從事的行業,與大柵欄地區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不相配。我不贊成把人驅趕,所以很希望通過介入非正式密度改變和影響這片區域的人口構成。

我們通過案例來討論幾個戰術性問題,第一,如何在非正式密度不明顯的時候顯現它,並且把它轉變成一個雖然量小、卻很搶眼的戰術;第二,如何讓非正式密度被社區接受和尊重;第三,當非正式密度介入後如何與原住民之間形成融合,形成一個良好的利益關係。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我們深信復興城市老街區就是讓這個街區變得更有趣,要將手工藝者重新錨固在舊街區,用他們的生產來帶動社區的活力,用他們的存在帶來社區的特色。在這幾年的改造中,許許多多的同行們也在進行類似的努力,使這個“非正式密度”逐漸地基因突變成了“正式密度”,它讓人們看到了這個區域城市復興的曙光。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2018年我至少讀完了100本書。當把讀書理解成一個必要的動作時,不需要刻意去追求精或不精。精讀並不等於說書中的每句話都要完全懂,單純的精讀是沒有意義的,你頂多讀懂這本書,但到換另外一本書時,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我認為,當達到一百本的閱讀量時,可能才是實質意義上的精讀,這本書中難以理解的問題,可能在另一本書中找到答案,把這些事全部串聯起來,就變成了所謂的“精”,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從不認為一個人能完全讀懂一本書,就像這世界上人和人之間永遠不可能存在一個正解。正解是非常偶然的,甚至不存在,誤解是永遠的,但是誤解構成了一個體系。讀書是用體系去消化世界。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王輝2018年讀過的一百本書

建築檔案對話王輝丨一個愛寫文章建築師的2018


我希望改革開放40年能夠給中國人民造福,能夠使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這是中國當代社會最關鍵的原始積累。如何讓這來之不易的原始積累不被不當的社會生產方式揮霍掉,建築師在其中還是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為建築師是社會的一個操作手。我是站在宏大的建築生產角度去分析建築師的所作所為。這件事不關乎建築設計技巧,不關乎建築設計靈感。但反過來,建築師還是要拿建築作品說話,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不能只靠說就變成了大師,還是要在會欣賞、會批判、會理解的前提下,會做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