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的「際遇」故事

IT人的「际遇」故事

小時候總覺得,吃完元宵,才算過了年

家人喜歡買來各種口味的元宵

混合煮熟、下肚的過程裡

樂趣總髮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到那個最愛吃的“餡兒”

一碗元宵下肚,才能算真正開始了新的一年

再長大一些發現,一碗簡單的元宵,天南海北的人口味卻很不同:北方人過節吃的是元宵,而南方人是湯圓;有的人只吃甜的,有的人卻喜歡吃鹹的;有人必須吃芝麻餡的,有的人卻愛吃水果味,巧克力味甚至榴蓮味……

有人說,愛吃什麼口味的元宵,

與口味有關、與你來自哪裡有關

其實,就像那句著名的臺詞: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會拿到什麼味道

人和人的際遇,莫不就像吃這一碗元宵:

在沒吃到嘴裡之前,

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元宵是什麼“餡兒”

IT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行業中生存,歷經反覆的“揉和”、“歷練”,早已風味滿溢,或鹹或甜,自知此中真味。

2001年,一位政治專業的男生,只是“因為經常要修自己的電腦”,而開始接觸硬件,並逐漸在論壇上成為了一名活躍樓主;又因為打了一份在當時工資比較高的工,從此踏入了科技圈,成為了一名混科技圈的媒體人。13年後,他創辦了自媒體,成為了科技圈最會講故事的人之一。

他是劉策,“IT大嘴巴”創始人,資深自媒體人。

2001年,中國的互聯網剛經歷了一個泡沫,但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是一個混亂與希望並存的年代。

彼時,門戶網站還是網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電商平臺主要是些洋企業,國內電商剛開始蹣跚學步。剛工作的時候,劉策的主要工作是在IT門戶網站寫行情稿,為網民們提供各種硬件的行情、價格,幫助大家普及知識,提供最新的價格信息。後來的一個契機,使他從關注消費級硬件,轉做服務器測評,開始關注企業級的設備。

每次測評他都要親力親為地搬挪機器,要知道,特定規格的服務器,一臺有100斤重,是個不折不扣的體力活。而且,機房太熱,一旦出問題,所有的機器都要重來。

但劉策當年可能也想不到,這十多年來,IT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在做設備測試的媒體也是屈指可數了。隨著雲時代的到來,客戶也很少再需要通過媒體評測來了解機器的性能。

還有一個更直觀的例子——08年的時候,公共WiFi從覆蓋面和速度上來說,基本形同虛設。在外PC上網,主要依靠CDMA卡。那會兒的上網速度,劉策這麼形容:遇到急事兒上網發郵件,結果發了一個小時沒發出去。

但是這10年間,互聯網行業甚至雲計算繁榮發展的背後,是基礎設施的全面迎頭趕上。一方面,是市場的倒逼,互聯網和新技術的出現為中國創造了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像IBM這樣的IT巨頭公司,在早期為無數家中國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作為

IBM軟件定義解決方案業務總監的周立暘,同樣見證了行業的巨大變化,這也恰逢IBM這二十年間的繁榮、挑戰與轉型。

1999年就進入IBM的周立暘,出身計算機專業。作為一名“純藍”,是一位真正的“老IT人“。在IBM轉型的數十載,他所處的部門經歷了從一個“硬件部門”到一個“系統部門”的轉變。

十年前,存儲更多隻是一個存放數據的介質,當時對存儲的要求主要是安全可靠。但是,隨著AI、大數據、雲計算的興起,數據變得越來越重要,給存儲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

雖然相比於萬眾矚目的AI、雲計算,存儲技術似乎從來沒有以光芒四射的姿態出現在用戶眼前,但存儲無疑是一切的基礎。現在,“存儲”這一概念不再僅僅是存放數據的介質,而成為了數據管理平臺。頂尖的存儲公司,甚至並不生產存儲介質,而是提供數據管理的解決方案。

同時,整個行業也面臨著挑戰——數據量越來越大、數據種類越來越多,隨時隨地都在產生的海量數據,有時數據管理甚至還會擴展到組織外部數據的範疇……相比以往,數據的架構變得越來越複雜。

IBM存儲與軟件定義架構技術總監劉淳,舉了一個電商的例子來說明:有了電商之後,大家的購物常常在網上完成,這個過程大量地把產品和物品數據化,還包括物流。海量的數據無形中給了存儲很多壓力。另外,如果要做AI、認知計算,那麼就要對系統中大量的結構、非結構數據進行處理,還要知道數據之間的關聯是怎樣的,才能讓AI給出相關建議……隨著技術的發展,自己專長於的“存儲”越來越“壓力山大”。

怎麼把數據用好變得很重要。一要保持性能、效率,二要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同時還要在龐大數據量的情況下,合理地存儲數據。因此,看似傳統的硬件產品,也越來越依賴軟件層面的技術。

IT人的「际遇」故事

行業的挑戰與機遇,加之公司轉型、發展的要求,資深的IT人也需要不斷調整自己、快速應對變化。

周立暘每週會騰出固定的時間去學習不斷更新的產品,他說,對於個人專業技能來說,必須要持續學習、與時俱進,同時也要加以實踐,通過與客戶的交流來掌握需求。

這個過程說起來輕鬆,但真正做到卻很難,而把握住趨勢、順勢而動的,更少之又少。

另一位IBMer——劉鑫對此體會頗深。06年加入IBM的他,十多年後已經成為了資深技術經理。從售後到售前多年的一線服務客戶的經驗,他積累了豐富的行業見解以及紮實的專業技能。但隨著客戶對於高效敏捷架構的需求日益增強,以及公司面向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轉型策略,越來越多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如對象存儲,分佈式的架構,非結構數據管理平臺等等,都要自己去學習。

2015年,當IBM宣佈收購Cleversafe(現在稱為COS)時,劉鑫就敏銳地感覺到這將對公司業務產生重要的影響,於是提前進行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儲備;隨著COS真正併入公司產品線,他已經可以把自己對COS深入的技術見解,跟客戶和合作夥伴分享,給同事們培訓,有效幫助產品的市場推廣和銷售。他說,這是IT人必須要做的:主動學習,積極推進自己能力的升級轉型。

談到年前參加的“柔合之道”存儲家宴,大佬們興致盎然。

三句不離本行,作為資深IT人的周立暘,在節目中就提出存儲和麵食之間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

數據和麵粉的特點很相似。一開始離散無序的麵粉,經過揉合、發酵、擀麵,變成了不同的麵食;而數據也需要經過聚合收攏和延展,最後延伸出一個個解決方案。雖然麵粉是基礎,但沒有人會直接吃麵粉,最後大家吃的還是各種各樣的麵食,數據也是一樣,處理過的數據,才體現出其價值。

而且,即使“和麵”的流程是一樣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工具做出的效果卻可能大有不同。比如不太做飯的周立暘,顯然做不出大廚的效果。同樣,在處理數據時,經驗、能力不同的IT經理對數據的分析、處理,最後產出的價值是不同的。

最後,針對麵食的需求不同,是做餃子還是包子,是蒸還是煮;甚至依據不同人的口味要求,麵粉也要對應地做不同處理。這也正如處理數據,針對不同需求,需要給出定製化的解決方案。

但其實,數據和存儲還可以和很多東西作比。幾位IBMer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同樣可塑性很強的“水”,而在劉策看來,不僅是麵食,甚至燒烤都可以跟數據作比。

如此說來,其實元宵亦或湯圓也是一樣。糯米粉揉搓或滾動成球狀,裹著香甜軟儒的餡兒,浮浮沉沉之間,元宵或湯圓已經煮好,個個飽滿圓潤。

而你在咬下那一口之前,永遠不知道它會是什麼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