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抑鬱(下篇)|渡過

女性的抑郁(下篇)|渡过

此心安處 / 文

女性比男性容易抑鬱。這是女性先天的特質及後天扮演的社會角色決定的。本文從現狀、成因和對策三方面對此作了闡述。

總的來說,女性生來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獨立個體,這就要把自己的生命需求、個人價值的實現放在第一位,不過度犧牲,也不過度壓抑。只有這樣,女性才能擺脫抑鬱、獲得幸福。

在上篇和中篇,筆者闡述了女性抑鬱的現狀和成因,提出“性壓抑、衰老、家庭矛盾、無意義感” 四類抑鬱元兇。對此,在下篇中,筆者給出四條解決策略:

勇敢提出性要求、主動學習性知識

自古以來,女性的性壓抑和性苦悶是普遍現象。專家的調查顯示:女性離婚的主要原因是性不滿足。

女性有了性需求,一般羞於跟性伴侶提及,這是禁慾時代導致的後果。傳統觀念認為,男人是性關係的發起者,女人只能被動承受。如果女性主動表達性慾,就會被認為是蕩婦、壞女人。多數女人為了不被戴上這頂“汙帽子”而三緘其口。因此,女人的性慾被壓抑,不敢表達,這傷害了女人的身心,減少了女人的快樂,降低了女人生活的質量。

作為現代女性,要轉變這種觀念,認識到性是人類的本能,也是自己在婚姻中的正當權利。要敢於表達自己的性要求。李銀河就曾呼籲:“女人要擁有作為一個人的完整的權利,就絕不應當放棄自己享受性快樂的權利。”[1]西方許多前衛開放的女性也已經走上街頭,公開表達自己的性慾,中國女性還需要很大的突破。

其次,要有意識地學習性知識。性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裡面大有學問,每個人不是生來就會。許多國家早已把它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阿爾弗雷德·金賽等人就研究了男女的性行為和性態度,諸如性交頻率、手淫習慣和同性戀經歷等等;後來,馬斯特斯和約翰遜等人又詳細研究了性交過程;拉達斯、惠普爾和佩裡等人對女性的“G點”進行研究,還有人研究女性的A點和U點、男性的P點等(注:G點、A點、U點、P點,指女性或男性的性感帶)。

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

此外,印度的《愛經》《性經》、中國的房中術、韓國和日本的情色電影等等,都是探討男女性愛技巧的教材,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性愛同其他學科一樣,也需要學習、鑽研。只有掌握了豐富的性知識、具備高超的性技巧,男女之間的性生活質量才會高。而性生活滿意了,男女之間的感情自然而然就會親密,生活會更幸福快樂。

幸福和快樂,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孜孜以求的嗎?

正確面對衰老死亡

女性對待衰老、死亡問題,要認識到衰老和死亡是人生的正常規律。

首先對於衰老,女性要擺正心態。青春儘管令人流連,但是人生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美麗。正如宋朝無門慧開禪師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2]中老年儘管青春不再,但卻具有年輕人所不具備的智慧和閱歷。

而且,只要勤奮努力,人到中老年,也可以打開事業的局面,甚至鑄就事業的輝煌。比如,宋代的蘇洵27歲才發奮讀書,四十多歲才成名;美國女作家梅·薩藤58歲時仍具有生命的活力,她說:“我為自己已經五十八歲感到驕傲,在此年齡,我仍然活蹦亂跳,陷入情網,更富有創造性,心緒和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有潛力。”[3]美國女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60多歲依然活躍在銀幕上,創造了諸如“鐵娘子”等經典角色;摩西奶奶更晚,76歲才開始畫畫,80多歲才風靡全球。

可見,人生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任何年齡也都能取得成功。

死是肉體和靈魂的分離,而肉體是靈魂的監獄

——柏拉圖

其次,女性要接受死亡。對於人類的終極歸宿,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敏感和悲觀,眾多中老年女性的抑鬱就來自對死亡的恐懼。要想更好地面對死亡,可以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學、心理學書籍,因為它們對死亡的研究已經較為透徹了。

比如佛家主張: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道家認為:“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痾潰癰”;柏拉圖說:“死是肉體和靈魂的分離。而肉體是靈魂的監獄”;[4]叔本華則認為:痛苦是人生命的常態,只有死亡才能夠真正獲得解脫;美國的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專門著書《直面驕陽:征服死亡恐懼》,深刻探討死亡問題,引導人們正確對待死亡。

多看看先哲們的書籍,有助於女性正確看待死亡問題,從而能夠從容自如、樂天順命地對待生活。

妥善處理家庭關係

上文談到,家庭矛盾最難處理的是婆媳關係。而解決婆媳關係最好的辦法,是儘量避免一起生活。對於這一點,臺灣著名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李敖有著清醒的認知,他說:“我從來不讓我的媳婦和媽媽在一起超過五分鐘。”其說法雖然有點誇張,但是不無可取之處。如果婆媳二者的矛盾無法調和,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分開生活。

有人曾經提出公婆和兒子媳婦住的距離最好是“一碗湯”的距離

,也就是不要超過讓一碗湯變涼的距離。這樣,兒子媳婦既能照顧公婆,又避免了和公婆在一起生活的摩擦和尷尬。這個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現代女性受了新式教育,有了獨立意識,不可能再像舊社會的媳婦,低眉順眼,看婆婆臉色行事。而做婆婆的那代人,年輕時悉心伺候自己的婆婆,希望年老後也被同樣對待。因此,對絕大多數家庭而言,婆媳矛盾不可避免。

丈夫要對這個問題有清醒的認知,冷靜而理智地處理矛盾;而做婆婆和媳婦的,也不要對此過於糾結和自責,因為這是無數家庭都面臨的難題,並非特例。

注重發展自己的事業

《傷逝》中的子君曾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5]子君掌握自己生命的獨立意識值得每個女人學習。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是上天精心製作的寶貝,每個人得首先為自己而活,否則便對不起這獨一無二的生命。

女人可以為丈夫和孩子適當奉獻一些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但絕不能完全陷溺於家務之中。這樣的結果不但會導致自己眼神呆滯、神情抑鬱、失去銳氣和活力,也會遭到丈夫和孩子的厭棄,更會遭到社會的鄙視。

因此,女性必須要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女性只有從事社會勞動,才能富有光彩和魅力,才能具有活力和吸引力,才能實現個人的最高價值。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

——《傷逝》

另外,發展自己的事業也可以轉移“性缺失”帶來的苦悶。縱觀人類歷史,文明大都是性壓抑的產物,用弗洛伊德的“性昇華”來解釋是:“伴隨文明而來的種種不滿,實乃性本能在文化壓力下畸形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性本能一旦受制於文化……它那得不到滿足的成分,乃大量昇華,締造文明中最莊嚴最美妙的成就。”[6]

從這個角度說,如果能把性壓抑合理地轉化,可能因禍得福。而這個轉變的載體就是女人從事自己的事業、做有創造性的勞動。

註釋:

[1]李銀河.李銀河性學心得[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8: 496.

[2]春有百花秋有月.[EB/OL].

[3]梅·薩藤.獨居日記[M].楊國華,譯.北京:譯林出版社, 2018.

[4]柏拉圖.柏拉圖全集增訂版卷一:申辯篇、克里託篇、斐多篇[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5]魯迅.魯迅小說全集·傷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

[6]李銀河.李銀河性學心得[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8: 243.

精彩回顧

抑鬱留守婦女,她們的苦痛和無奈

破解抑鬱症自殺大腦之謎

偉大的抑鬱

20個抑鬱休學少年家庭“這個戰場血流成河”

【啟事】“渡過”首期復學營長春基地招生

關於"渡過"

精神障礙患者互助康復社區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內容,掃碼關注

經典欄目“名醫專欄”點擊這裡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