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菜根譚》第十二講,心境比環境更能決定你的心情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批評別人的錯誤時不要太過嚴厲,要考慮一下別人的承受能力;教導人做好事時標準也不要定得太高,要在別人的能力範圍之內。


國學經典——《菜根譚》第十二講,心境比環境更能決定你的心情


三國時期,孫權十分酷愛飲酒。他常常在池邊和群臣飲酒,誰要是喝醉了,他便令人用冷水將其澆醒,讓醉得東倒西歪的大臣們爬起來繼續喝。孫權常笑著指著水池說,除非你們掉下去,不然就得繼續喝酒。每當這種時候,張昭就很生氣,怒衝衝地走到外面去,不想和他們一起胡鬧。孫權便派人把張昭請回來,說大家飲酒作樂,張公不要生氣。張昭說:從前殷紂王和群臣在酒池肉林中徹夜痛飲,大家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孫權聽後默不作聲。雖然當時撤去了酒席,可是孫權心中卻有些不痛快。另一位大臣顧雍的做法就和緩許多,顧雍也不喝酒,當孫權聚眾飲酒的時候,顧雍不是一甩袖子走人,而是坐在一邊看著大家喝,也從來不像張昭那樣義正詞嚴地批評孫權,他只是坐著看。喝醉酒的人,行動舉止有許多滑稽放肆的地方。顧雍看到誰舉動失禮就把這些記下來,等到那人清醒以後,顧雍就會把那個人喝醉以後放肆的樣子說給他聽。這樣一來,眾人就有所顧忌,不敢過於放肆了。

國學經典——《菜根譚》第十二講,心境比環境更能決定你的心情

不管是誰面對批評都不會太樂意,就算是能面對自己的錯誤,勇於檢討自己的人,在接受別人批評時心中仍是非常難受的。牢記這一點可以提醒我們,當我們處在批評別人的位置時,也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不要太嚴苛,說出去的話要考慮別人能否接受得了,批評別人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改正錯誤,如果嚴厲過頭,讓人承受不了,被你的批評壓垮之後哪兒還有力量來改正錯誤呢?多一些寬容,留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錯誤的人經過仔細的反思後再糾正,效果會更好。

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耀採於夏月。固知潔常自汙出,明每從晦生也。

泥土中的幼蟲是最髒的,但他們會變成蟬而且只喝秋天的露水;腐爛的草黯淡無光,但螢火蟲卻孕育其中而且會在夏天發出閃耀的星光。所以我們要知道“潔”往往來自於“汙”,光明也只會從黑暗中產生。

國學經典——《菜根譚》第十二講,心境比環境更能決定你的心情

我們不喜歡在土壤中蠕動的幼蟲,因為我們認為它從內到外都很髒,但一旦它變成一隻蟬,它就會長出兩個透明的翅膀,在空中飛翔。而且蟬只喝在秋風中潔淨的露水。一條醜陋無比的毛蟲最後能化為翩翩起舞的蝴蝶,這是一個生命的掙扎與蛻變,這恍若隔世的蛻變前後差別,讓人驚詫不已。腐爛的草堆本身不發光,但它孕育的螢火蟲會在夏夜閃耀。潔淨來自汙穢,光明常常由黑暗孕育。我們做人也是一樣,不要去抱怨環境的惡劣,關鍵是在蛻變的過程中,自己能付出多少努力去爭取羽化成蝶。當我們在黑暗中慢慢移動時,我們絕不能放棄希望,因為光明隱藏在黑暗中,當你被黑暗的陰影籠罩時,光明很快就會出現。

國學經典——《菜根譚》第十二講,心境比環境更能決定你的心情

蘇格拉底年輕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個小房間裡。雖然生活很窮,但他終日快樂。有人問他:“先生你為什麼如此快樂,這麼多人住這麼小個房間不是該很痛苦嗎?”蘇格拉底說,“朋友們能聚在一起交流想法和感情,這不是一種樂趣嗎?”“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接一個地結婚,然後一個接一個地搬出去。房間裡只剩下蘇格拉底了,但他仍然很高興。那人又問:“你現在一個人了還快樂嗎?”“我有很多書!一本書就是一位朋友,和這麼多朋友在一起我當然很快樂啊!”

國學經典——《菜根譚》第十二講,心境比環境更能決定你的心情

沒過幾年蘇格拉底也結婚了,他們一家人一起搬進了一幢七層的樓房裡。他的家在一樓,一樓是大樓裡環境最惡劣的,到處都是汙水,到處都是髒兮兮的東西。那人看到自己還很自在和高興,就好奇地問:“你住在這樣的房間裡高興嗎?”“當然!當你進來的時候,你不必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很容易。朋友很容易拜訪。特別是,我很滿意我能在門前的花園裡養養花,種種菜。這些樂趣簡直太妙了!”蘇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說。

一年後,蘇格拉底住在七樓的朋友家裡有一個偏癱老人,上樓下樓很不方便,他便將一樓讓給了這位朋友,搬到了樓頂七樓。但他每天還是很開心。“先生,住在七樓也有很多好處嗎?”那人又問了。蘇格拉底說,“這是必須的。每天上下樓幾次,我的身體明顯比以前更好了;頂樓光線好,閱讀文章不會傷害眼睛;沒有人在頭頂干擾我,整日都很安靜。”

國學經典——《菜根譚》第十二講,心境比環境更能決定你的心情

有一次,那人遇到了蘇格拉底的得意弟子柏拉圖,“你的先生總是那麼高興,可我卻覺得,他每次所處的環境沒什麼好快樂的啊?”柏拉圖說:“心境比環境更能決定你的心情。”確實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最重要的。任何抱怨客觀環境的人都將束手無策。只有積極向上地面對它,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我們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境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