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看待,美國貿易逆差首次突破6000億美元,這件事?

財經者思


2008年美國貿易逆差創近年來新高是不爭的事實,根據美國商務部下屬的人口統計局的數字,2018年美國貿易逆差為6210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690億美元,創下10年來的新高。其中,貨物貿易逆差8913億美元,創下美國建國以來的新高(服務貿易順差)。這一數字至少可以說明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特朗普主動挑起貿易衝突縮減貿易逆差的做法,並沒有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2018年開始,特朗普通過主動挑起貿易衝突的方法,努力縮小美國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的劣勢,進而縮減貿易逆差。但是特朗普這一做法,招致了貿易伙伴的普遍報復,嚴重擾亂了美國多年來形成的供應鏈體系。特朗普主動挑起貿易衝突大半年來,許多美國商品的成本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競爭力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2018年美國對其他國家出口總額下降了7%,這其中就有特朗普的“功勞”,也讓發誓縮小美國貿易逆差的特朗普很沒有面子。


另一方面,糟糕的貿易數據並沒有對美國經濟走勢產生太直接的影響。雖然美國對外貿易在特朗普錯誤政策的影響下進一步下滑,但是美國經濟的自我修復能力,使得貿易逆差並沒有對美國經濟太過嚴重的影響,也就是說特朗普並沒有在錯誤中感覺到疼。受大規模減稅政策的刺激,2018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呈現加速上揚的走勢,美元也隨之走強,國外產品對於美國企業更加便宜。美國企業選擇從海外進口更多的基礎產品,對於特朗普準備徵收高關稅的產品,美國企業也採取提前大規模進口囤積貨源的方法進行對沖。這種做法使得本應該受特朗普貿易政策影響成本上升的美國企業,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這才出現美國貿易數據糟糕,經濟數據比較亮眼的一種現象。但是這種現象不會一直維持下去,當大規模減稅的政策效應逐步遞減之後,糟糕的貿易情況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就會逐漸凸顯出來。


認為自己還能夠支撐特朗普,2019年一定會延續這種貿易戰的做法加速改造國際貿易體系。而主要目標很有可能,就是他一直認為在汽車貿易中佔了美國大便宜的歐盟和日本。


衝擊時評


<strong>


<strong>

美國貿易逆差的擴大,說明了特朗普對貿易逆差存在誤判。有種觀點是美國貿易逆差的擴大意味著特朗普貿易戰的失敗,我認為並不準確,因為特朗普政府在剛過去的貿易戰第一階段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戰術目標。但他最看重的"貿易逆差“指標的擴大說明了他對貿易逆差存在誤判。他認為貿易逆差形成的原因是:一些國家的非關稅壁壘、外國商品對美國的傾銷、外國政府對本國公司的補貼,全部從外部找原因而不願正視自身的結構性問題。特朗普政府如何減少貿易逆差呢?無非就是打壓主要貿易伙伴對美的出口,而要求主要貿易伙伴擴大對美的進口。


<strong>

美國貿易逆差的擴大,說明了貿易戰的錯誤。在特朗普的全球貿易戰下,主要貿易伙伴降低了對美國商品的關稅,減少了非關稅壁壘,擴大了對美國的進口,為為什麼貿易逆差反而增加了呢?

這說明了特朗普政府貿易戰的錯誤。為什麼別國對美國的出口多?這是美國國內儲蓄不足和國際產業分工的必然結果。美國經濟的典型特徵是低儲蓄、高消費,在國際產業鏈又處於高端,只能大量進口,貿易逆差不過是美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在各自產業比較優勢的情況下市場自主選擇的結果。自1971年以來美國一直處於貿易逆差狀態,2017年與102個國家存在貿易逆差。曾經有一句話“中國出口8億件襯衣才能換一架波音737”,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反映。為什麼美國對別國的出口少?一方面,這是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生產佈局變化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美國出口管制的結果。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打跨國公司在全球佈局,光是一架波音飛機就要在幾十個國家協同生產,很多國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是美國企業生產的反映,大量的利潤最後迴流到了美國。還有一個就是美國的出口管制,別的不說,美國你賣個幾十架F22給我們,中美的貿易逆差能縮小多少?如果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放鬆至對法國的水平,貿易逆差可縮減35%。


儘管如此,現在的特朗普仍然自我感覺良好,貿易戰還將繼續,而美國貿易逆差的擴大也將是必然的結果,但貿易逆差對美國經濟來說也不見得是壞事。



<strong>


雲霄飛翼


在忙碌了一圈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赫然發現,美國的對外貿易逆差又擴大了,從他剛上任時的5020億美元上升到了6100億美元,這意味著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特朗普希望通過開啟全球貿易戰的方式,來振興美國製造業和減少貿易逆差的圖謀,已經基本破產。

這也突顯出了美國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正在加重,如果美國不能及時改變這種狀況,那麼也許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美國將會像英國那樣,因為產業空心化而快速的衰落下去。

美國貿易逆差擴大源於美國產業政策的結構性矛盾---“產業空心化”,這是美國經濟衰退的最根本原因。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人類社會開始出現第三次工業革命,即人類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等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以信息化技術和高科技產業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在這一次產業浪潮中,美國很顯然成為了站位最高的弄潮兒,因此從美國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放棄一些低附加值的產業,將他們轉移到中國、東南亞等地區,利用那裡廉價的勞動力資本來進行生產。而在本土的產業領域,美國則鼓勵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的建設,比如金融業、高科技芯片設計製造業等等,以此來提高美國產業的產品附加值。

美國政府在制定了這樣的政策之後,雖然從經濟層面有效的提高了企業的利潤率,但是卻不可能解決國內生產效率問題,這將會導致美國國內對於其不能生產的商品產生大量的需求,繼而不得不被迫擴大對這些商品的進口。

所以這樣的產業結構設計,對於一個國家的來講很顯然是不利的。因為這會讓美國大量的資本流向海外,導致國內的技術進步速度放慢,最終將會導致美國從“世界工廠”跌落為工業品進口國,而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產業空心化”。

產業空心化意味著經濟基礎的削弱,這是一個國家衰落的開始。

在世界現代史中,產業空心化並不僅僅只出現在美國,世界上最早出現產業空心化的國家其實是英國,在19世紀前後,英國依靠工業革命實現了國家經濟的騰飛,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個“世界工廠”。

但是隨著英國經濟的繁榮和資本的不斷聚集,使得附加值高的金融業和銀行業開始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而其他附加值較低的製造業,因為成本上升等原因不得不被迫搬離英國。

到19世紀末期,英國工業資本開始大量對外擴散,國外資本的投資甚至一度超過國內投資,這不僅導致英國國內的技術革新嚴重降低,同時也因為先進技術的擴散,使得其他地區比如德國、美國等地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並最終超越英國並導致了英國的徹底衰落。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社會中的“世界工廠”在哪裡,一定程度的預示了那個地區才是世界經濟未來的中心,這個經濟中心一開始在英國,後來又轉到了德國和美國,再後來來到了日本,緊接著又來到了中國。

而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遭遇到的本國產業轉移,實際上就已經預示了美國經濟如果不能實現新的突破,那麼就必然會走上英國的覆轍,並徹底走上衰落的道路,這是一個從量變走向質變的過程,雖然緩慢但是方向卻不會輕易改變。

美國在面臨產業空心化時的應對,對於中國今後的產業佈局,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產業空心化的趨勢正在加重,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美國貿易逆差正在不斷的加大,面對這種現象,美國也正在努力的進行著產業結構調整。2016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上任之後,就將振興美國製造業擺在了今後工作的首要位置。

很顯然美國已經意識到了產業空心化所帶來的危害,正在盡力改變這種狀況,由於美國在科學技術和先進工業領域長期佔據著領先地位,這使得目前的美國如果能夠在製造業領域,迎來新的產業結構升級,那麼美國將會在今後的時間裡,繼續保持著世界經濟領頭羊的地位。

同樣,美國今天所面臨的產業空心化問題,也將會是我們中國在今後的時間裡,即將面臨的大問題,所以美國如何轉變政策,實現產業革新,解決產業外溢等問題,對於已進入產業結構加速轉換期的中國經濟來說,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的。


落下m


貿易都是對等的,對於一半的國家而言,如果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可能並不是一件什麼好事。這意味著本國的製造業和服務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後或者出現問題,出口創匯能力正在減弱,外匯和資本流出。然而對於美國而言,卻不是這樣。其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一直倡導自由市場經濟和多邊貿易體系,也成就最大的消費市場。所以美元也就成為全球貿易當中的主要結算貨幣。貿易逆差擴大也就意味著,美元的外流。其他國家必須依靠這種貿易逆差來獲得美元去進口美國的高技術產品。某種程度上將美國通過貿易向全世界提供美元結算工具。


特朗普推行經濟民族主義,提高關稅,設置貿易壁壘,重新修訂貿易規則,旨在復興美國製造業,以平衡美國巨大的貿易赤字,避免經濟出現空心化。用特朗普的話講,美國不能再去做全世界的“小豬儲錢罐”了。去年美國貿易逆差飆升至6210億美元,為10年來最高水平,這對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總統減少貿易失衡的雄心是一個打擊;他把貿易失衡稱為美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威脅。
(特朗普關稅武器)

那麼這個打特朗普臉的結果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美國自身的經濟增長十分強勁,市場繁榮,企業擴大生產和居民的消費能力大大增強,刺激進口。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美國去年經濟增長率達到2.9%這一數值雖然未能達到特朗普3%的目標,但是其增長的質量卻很高。美國去年11月失業率降至3.7%,這49年來的最低水平。彭博社評論專欄作家卡爾・史密斯寫道,美國消費者及企業過去一年進行了相當不錯的投資,這意味著採購更多的進口產品,用以消費和擴大生產。
(特朗普拼經濟)

其次,還是相關其他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相對美國而言表現的卻十分乏力。美國的主要經貿夥伴歐盟、XX等經濟的下行壓力加大。而他們經濟增長放緩,意味著相應消費者和企業減少支出,用以進口相關美國商品和技術,這也直接導致造成美國出口下降。加之本身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結構不同。美國本身主要以高技術產品和服務為主,處於產業鏈的上游,出貨量的規模小,利潤巨大,而相關其他國家主要以日常消費品為主,量雖然很大,但是利潤率很低。


(特朗普與盟友的貿易爭端)

最後,這其實還是與特朗普本身貿易政策的具體執行有直接關係。特朗普自去年開始就相繼幾個主要經貿夥伴舉起了貿易大棒。他採用的策略都是先以威脅為主,然而視談判情情況來採取相應關稅手段。這之間有著很長一段時間差,這使得美國的進口企業在這一空檔其加大了進口的囤貨量。這也加劇了美國貿易赤字。
(貿易戰)


結語

特朗普的貿易策略脫胎於美國本身保守經貿政策,這歸根結底是經濟民族主義。正如特朗普所打出的政策口號“美國優先”,這口號在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十分盛行。然而現如今世界經貿局面已經與那是有了很大不同。多邊經貿體系,能夠保證共同利益,相比之下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十分自私,其結果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


數據顯示,2016年,也就是特朗普上臺的那年,美國的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還只有5020億美元。而據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測,2018年美國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將擴大到約6100億美元。特朗普忙活了2年,結果美國的貿易缺口還是擴大超過1000億美元。

之前美中之間之所以發生貿易摩擦,主要是特朗普覺得美中貿易順差過大。在他看來,中國、歐洲、日本等貿易伙伴對美國實現了商品傾銷政策,並且對本國出口美國商品採取貿易補貼政策,而這些國家在經濟上不願意正視自身結構性問題,喜歡通過擴大貿易順差來拉動本國經濟。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自特朗普上臺執政2年多以來,即使是中美貿易摩擦互加關稅的情況下,美中兩國的貿易逆差卻還是不降反增,顯然美中兩國的貿易逆差增大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逆轉的。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原因呢?

首先,中美兩國在經濟上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中國競爭力最強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美國競爭力最強的是高科技產業。中國需要進口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如芯片等,而美國需要進口大量的“中國製造”的日用消費品。而即使在雙方貿易方面如何衝突升級,美國也不得不進口中國大量的廉價商品。

就算是這些產品大幅加稅,也比美國自己生產的要便宜得多。而對於中國來說,美國是全球重要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國家,也必須購買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因為,很多高科技產品世界上僅有美國企業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就決定了雙方貿易總量不會大幅下降,貿易逆差也會同時存在,無法削減。

再者,美中兩國本來貿易逆差就大,再互相增加關稅制裁對方,這反而會加劇美中貿易逆差。比如,中國需要購買美國手機,價值1萬元,而美國需要引進中國生產的日用品2萬元。雙方貿易總額為3萬元,貿易逆差為1萬元。如果此時各自加稅50%,蘋果手機價格上漲至1.5萬元,而中國日用消費費價格就漲至3萬元,這時候雙方貿易總額改為4.5萬元。而貿易逆差增加到1.5萬元。

再次,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廠,有些產品在中國組裝後,直接銷往歐美國家,但這都貼上“中國製造”的帽子,被統計在中國出口商品的範圍之內,而實際上中國只是來料加工,產品並不屬於中國企業。比如,蘋果公司的手機都是富士康生產,而富士康在內地工廠生產後,就由蘋果公司把產品貼牌運往美國市場銷售。顯然,蘋果手機這個產品又不是中國企業的,而是替蘋果公司代加工的,但在出口貨物計算上,還是算在中國出口的頭上。

其四,美中貿易逆差擴大是由雙方產品的特性決定。中國出口美國的多數是消費品,而中國進口美國的產品多數是高科技和農產品。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可以不玩手機,農產品短期內還能自給自足,但是美國人卻一刻離不開中國的小商品。所以,中國可以在短期內減少美國高科技和農產品進口,但是美國人卻不能大幅減少中國日用商品的進口。

最後,美國實施的是對華出口管制措施,如果美國真的想縮小美中貿易逆差,別的不說,美國你賣個幾十架F22或者把各種預警機、防空導彈系統賣給我們,中美的貿易逆差就能大幅縮小。如果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放鬆至法國的水平,貿易逆差可縮減35%。所以,貿易逆差完全是特朗普的一念之間的事。

美中貿易存在一定的逆差這是無法改變的,靠貿易摩擦是無法撫平的。而且特朗普希望通過提高中國進品商品關稅,來使中低端製造業迴歸美國本土,促進美國人的就業率,這也不現實的。因為美國的中低端製造業再也回不去了。而恰恰是貿易摩擦反而加大了美中兩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我們希望,中美兩國貿易摩擦能夠儘快穩定下來,通過談判儘可能的縮小這種逆差。而通過貿易摩擦升級是特朗普政府肯定無法改變目前現狀。


不執著財經


據美媒報道,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網站於3月6日發佈了美國最新對外貿易數據顯示,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總額高達8913億美元(不是6000億)。造成如此巨大的逆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們該如何來解讀這一數據呢?不需要使用什麼高深的術語,神碼君用明白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美國貿易逆差”是怎樣產生的。


一,“無心插柳柳成蔭”特朗普政府的減稅效應,增強美國居民的消費能力。但消費者第一選擇就是“物美價廉”的商品。任何政策都會產生雙面效應,特朗普的減稅政策吸引了大量製造業迴歸美國,創造了幾百個新的工作崗位,相當一部分美國中下層人民有了工作,他們終於有錢買東西了(消費)。美國也有幾百萬上千萬的低收入群體,他們也想過上美好的生活,有了工作有了錢,就可以給老婆子買新衣服,買新玩具,買好吃的,買物美價廉的新家電和電子產品(中國商品)。吃飯穿衣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消費無罪,物美價廉的商品無罪,儘管美國政府實行制裁性關稅,但老百姓有限的錢包可不認這個,他們非常需要物美價廉的商品(中國商品)。生存永遠大於政治,儘管美國政府費盡了心機,但是它的“貿易指揮棒”卻指揮不了美國人的錢包,同時它也阻止不了美國中下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可憐美國普通百姓啊,為買上一件物美廉價的商品,他們寧願排很長時間的隊。

美國俄勒岡州里德學院經濟學家克勞辛評論說:“只要消費多於生產,所有的國家都會出現貿易赤字……當我們通過借貸來支持減稅時,就像我們在《減稅和就業法案》中做的那樣,這種失衡會惡化。”這話是什麼意思呢?這位太經濟學家抱怨的是減稅增加了消費支出,即企業家和個大規模減稅讓美國百姓錢包鼓起來,錢多消費就多,消費多進口就多,進口多就增加貿易逆差。美國對外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高科技產品、能源、礦產及農業產品,而美國則需要進口大量的日常消費品及電子產品。不可思議吧,這完全是右翼經濟學家的觀點,他把貿易逆差的“罪魁禍首”歸結於“消費需求”。荒唐,難道美國人不吃不喝了才好嗎?這位“深院式“(不察民情的學究)經濟學家其實比特朗普更不懂經濟。美國也有如此“高”水平的“磚家”,可見美國也不見得高明到哪裡去!👎



二,特朗普的貿易保護政策惹怒了美國資本家,所以美聯儲用加息的辦法迫使特朗普政府理性控制“貿易保護政策”,讓貿易迴歸原來的合理狀態。加息會使美元走強,什麼意思呢?走強就是升值,值錢的意思。美元一走強,進口商就可以進更多的商品,而消費者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也能夠買到更多的物美價廉的消費品,美國及其他經濟體同質價高的東西就賣不出去。在需求面前,特朗普的貿易保護政策經常會失靈,因為它忽視了別人的“反制規則”和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對於小國家,可能不敢反擊大塊頭的“山姆大叔”,但大塊頭對大塊頭,“山姆大叔”也有可能被捱揍。美國加別人關稅,打別一拳也有挨人重拳的危險。全球貿易摩擦肯至會加劇美國貿易赤字的擴大,因為其他國家會減少進口美國商品,這就加大了美國經濟的不確定性(產品賣不出去會導致企業破產),經濟不景氣反過來又影響美國民眾的消費能力。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如果美國經濟大幅下滑必然會影響到全球,所以大家又得用很長的時間來恢復原來的經濟生態。什麼意思呢?比如一幢房子大家住得好好的,因為特朗普家斤斤計較,所以大家把房子推倒了,沒房子住哪行,所以現在大家又得掏錢來重建。美國製造業聯盟主席保羅表示:“也許特朗普現在會意識到,僅靠推特和大呼小叫無法大幅收窄貿易逆差,特朗普政府的財政政策幫助擴大了貿易逆差。” 這就道出了為什麼美聯儲跟特朗普對著幹的原因。儘管特朗普對美聯儲的“背叛”非常憤怒,但他也毫無辦法。

三,美國政府大幅增加財政支出,大量舉債,貿易赤字增加。美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大量發行國債,有許多資本(銀行等)盯上了美國國債,從而減少了對企業的資金投入。企業資金受限,生產規模就會縮小,出口減少就成了必然。

四,特朗普政府認為可以通過貿易談判來解決貿易逆差,但大大拖延了美國商品的出口時間,所以造成了美國貿易逆差的增大,這當然是特朗普政府應負的責任。這種方法有些流氓。特朗普固執認為貿易逆差過大讓美國的財富和就業崗位被其他國家“偷“走。特朗普對美國的霸權(影響力)過於自信,所以產生這樣奇怪的想法,他認為別人會向“美國權力”屈服。

特朗普與所有的經濟體都存在貿易摩擦。特朗普認為貿易政策可以改變美國的貿易逆差。所謂的貿易談判不過像商家搞促銷,A商品原來70元,B商品30元,商家不管怎樣賣,AB的總銷售價不能少於100元,少了就虧本。作為國家間貿易,當然,AB商品可以調控,同樣花一百元,效果可能不一樣。但這種談判仍然違背市場規則。所以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不會取得成功,因為誰都不可能做虧本生意。

五,特朗普政府改變了貿易逆差的計算方法,無形中把美國貿易逆差增加了一倍之多。比如新算法把美國跨國公司的轉口貿易量不計入美國的出口。美國佔全球70%的高端製造和高科技產業,而這些公司的產品很多都是在海外生產組裝然後反出口到世界各國,但美國政府只認稅收,出口量則歸於生產組裝所在國。還有就是新算法不把美國的勞務服務收入算進來折算,美國是世界輸出服務收入最大的國家。這顯然是不會理的。對於特朗普的固執,美聯社3月6日發表評論稱,特朗普政府根本不應為創紀錄的貿易赤字擔憂,因為進口商品讓美國千家萬戶受益,讓美國服務企業受益。這有助於提振美國的經濟,畢竟美國經濟的70%靠消費者支出來驅動的。其實,美國每年經濟總量約為20萬億美元,而去年的貿易逆差僅相當於GDP的3%,所以貿易逆差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貿易問題專家愛德華·亞當稱,貿易赤字本不是什麼大事,特朗普總統過分強調,才使這件事變得複雜化。

合作則雙贏,相鬥則俱傷,尊重經濟規律,少動霸權主義腦筋才是美國政府應該做的。只管自家吃香喝辣,不管他人無米下鍋的特朗普極端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該休了。


神碼人生


通常來說,長年貿易逆差較大,對一個國家來說會帶來兩個大的問題:

  • 首先是導致外匯枯竭,影響該國的國際支付能力;

  • 其次是外來商品和服務衝擊,嚴重影響本國自身產業經濟發展,衝擊本國人民的工作機會。

但是,這兩件事目前在美國都根本沒有發生!

美元本身就是全球硬通貨,所以第一種情況在美國怎麼都不會出現。而美國目前失業率已經降至3.8%,接近50年低點,所以也不存在第二種情況。

所以,美國對全球商品和服務的貿易逆差突破6000億美元,是不是很大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

目前的美國貿易逆差水平,一點都沒有影響到美國經濟!

美國想向全球發動貿易戰的時候,貿易逆差是很好的藉口,這時候是一個大問題。美國故意把對自己其實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當作一個大問題!

但是,一旦美國重新開始與各國貿易談判,達成對自己不錯的貿易協議時,這些貿易逆差對美國來講,其實就已經不是大問題了。

美國年年貿易逆差,然而在發達經濟體中,其經濟增長始終是表現最為優秀的。克林頓時代,美國也存在大量貿易逆差,但並不妨礙美國的財政表現非常優秀,甚至出現了財政盈餘。美國當今的財政赤字,最嚴重的債務高企問題,甚至可以說與貿易逆差是沒有關係的。

美國的長年貿易逆差,其實主要是說明了一件事,美國長年從全球各國進口的商品和服務比美國出口至全球各國的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事實上是維持美元霸權所必然出現的附帶結果。

美國要讓美元在全球通行,就必然會大量向各國購買廉價的進口商品和服務,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而各國為了獲得美元外匯,也勢必要努力向美國出口商品和服務。這種交易的結果,使得美國本土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總體會穩定,通貨膨脹率低,使得美國人民的生活水準相當高;另一方面也就使得美國勢必長年維持一個較高的貿易逆差水平。

長年處於貿易逆差的狀態,對全球其他各國來說,那的確是不可承受的,因為這樣會導致外匯枯竭,國際支付能力出現問題;但對美國這樣一個擁有美元霸權的特殊國家來說,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因為美元本身就是全球硬通貨,而美元是美國印刷的。

而目前,美國的非農就業水平的數字很漂亮,失業率很低。

美國勞工部週五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平均時薪同比上升3.4%,高於預期;失業率降至3.8%,接近50年低點。


建章看世界


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對外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達6256億美元,而2017年是5784億美元,美國貿易逆差再創新高。

特朗普上臺以來進行了一波猛操作,本來是想將貿易逆差變小,可是未曾想貿易逆差不但沒有減少,而且還在不斷地擴大。可見美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並沒有收到實效,而離特朗普的預想背道而馳,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第一、這是由美國特殊的經濟結構決定的。

美國現在的經濟主要以金融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而且美國的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已經達到80%以上,這就決定了美國在服務業領域具備較強的競爭力,所以美國的服務進出口方面是順差。而在一般的貨物商品,尤其是消費品領域,美國就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

但是目前美國的服務出口佔總出口的30%略多一點,商品出口還是大頭,商品出口主要是農產品、工業原料、汽車、消費品等。而工業原材料、資產性商品、消費品是美國一般商品進口規模比較大的領域,上述領域的進口占美國進口貿易的比例超過了60%。

正是美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美國將大量的製造企業轉移到海外地區,但是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消費品都需要製造企業來生產,這就決定了美國需要從國外大量的進口。特朗普曾要求跨國企業將工廠回遷美國,解決製造業空心化現象,但是由於在美國建廠生產成本太高,響應者寥寥。所以美國這種貿易逆差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第二、這與美國的國家政策有關。

貿易逆差也就意味著美國購買其他國家的商品多,而其他國家購買美國的商品少。美國為何購買其他國家的商品多呢?那是因為美國的產業已經轉移到高端領域,而一般的製造業屬於低端產業,美國的跨國公司已經將工廠轉移到其他國家去了,所以自己不能生產,只有大量進口了。

而其他國家為何購買美國的商品少呢?一方面是美國本土本來生產的商品就少,而且對於一些高端領域的、技術含量高的商品美國限制出口。比如美國的F22戰機就不對中國銷售,而中國想買卻買不到。如果美國不對出口設限,任何商品都對外銷售,那麼估計美國的貿易逆差會大幅減小。


銘蘇先生


2016年美國的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還只有5020億美元。而據彭博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測,2018年美國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將擴大到約6100億美元。

為什麼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不降反增呢,是特朗普的策略失策了?其實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增大是必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美兩國的經濟結構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競爭力最強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美國競爭力最強的是高科技產業。換句話說兩國的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美國需要進口大量“中國製造”的消費品。所以不管雙方經濟上的衝突如何激烈,美國都不得不大量購買中國廉價的消費品,即使這些產品被大幅加稅,也比美國製造的便宜很多。而中國也必須購買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因為很多高科技產品世界上僅此一家,並無分店。在這種情況下,就決定了雙方的貿易額總量不可能突然降不下來,當然貿易逆差也會必定存在。

其次,這是雙方經濟摩擦帶來的短期效應。雙方的貿易逆差本來就很大,這次又互相加稅,會導致雙方進口的產品成本增加,進而導致貿易額增加,貿易逆差也會相應增大。我舉一個例子,中國需要購買美國的一個蘋果手機,價值1萬元。美國需要購買中國500件玩具,價值1.5萬元,雙方貿易總額為2.5萬元,貿易逆差為5000元。這時候各自加稅50%,蘋果手機總價值成了1.5萬元,中國玩具的總價值成了2.25萬元,這時候雙方的貿易總額成了3.75萬元,而貿易逆差增大到了7500元。

再次,這是由雙方產品特性決定的。中國出口美國的大部分是消費品,中國進口美國的大部分是高科技產品和農產品。而消費品的特性就是不可替代性。我們可以不玩手機,但美國不能不吃不喝不穿衣服吧。所以,美國還是要大量進口中國的消費品,但是中國卻可能減少對美國商品的進口,尤其是替代性強的農業,比如,中國去年大量減少了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數量。同時在高科技行業,因為美國對我們的制裁,一些高科技產品如芯片,美國不賣給我們了。這就導致中國進口美國的產品數量少了,而美國進口中國的產品數量不變,這就會導致貿易逆差增大。

因此,這次中美貿易逆差增大,我們不要以為佔了美國多大便宜,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其中還有兩國計算方法的問題,比如大量在中國組裝的產品,如蘋果公司的手機,大部分都是在中國加工組裝,最後被蓋上“中國製造”的帽子,而這些都被統計在中國出口的商品範圍內。實際上這根本不是我國的產品。

另外,兩國的貿易逆差和美國政府的對我們的敵對態度有很大關係。美國有很多好東西,我們都想要進口,比如美國的航空母艦、f22戰鬥機,還有各種先進的預警機、防空導彈,這些都是好東西,但是美國你不賣啊,你如果多賣給我們點,我們的貿易逆差會瞬間被拉平。

最後,奉勸美國不要再拿貿易逆差說事了,抹平貿易逆差完全在特朗普的一念之間。


大國縱橫


2018年,美國貿易逆差較上一年度擴大千億美元,其規模達到了6000億美元之巨。6000億美元中大部分是由中國貢獻的。

根據中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2018全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總值為6335億美元。其中,中國向美出口4784億美元,自美國進口1551億美元,中國貿易順差達到了3233億美元,同比擴大17%。也就是說美國6000多億美元的貿易赤字,有一半是對華貿易赤字產生的。



造成美國如此規模巨大的貿易赤字,根本原因是美國的經濟結構出了問題。直接表現就是美國的製造業外流,使得本國產業空心化。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商品均需從國外進口。

2017年的數據,美國製造業增加值22494億美元,規模排名全球第二,但大幅度落後於排名第一的中國。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只有11.6%,這個比重在當今主要發達經濟體來說偏低的。日本、德國、韓國這幾個成熟的經濟體,製造業比重都在20%以上。


美國的汽車、飛機、製藥、半導體制造業雖然實力很強,規模也不小,但是他們已經將生產線佈局到了海外。因此,國內要消費這些產品,也需要從海外產品運往美國。

比如,2017年美國汽車銷量達到了1725萬輛,排名全球第二。但是該年美國本土的汽車產量只有300萬輛左右。均需要從國外進口。即使是本國的品牌如福特、通用,是從海外的生產車間運往美國的。這樣算下來美國的貿易赤字能不高嗎?


特朗普將他發生冒一次的原因歸結為他國產品傾銷,這是不對的,他沒有看到本質。他沒有看到為什麼美國需要大量的進口這些產品,你對進口的商品提高關稅,美國人還是需要這些產品。即使關稅提得再高,你本國也不能製造這些商品。

要想減少貿易赤字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鼓勵出口,減少進口。鼓勵出口有什麼辦法呢,就是生產出他國需要的優質商品,比如飛機、發動機、芯片、軍火,但這些東西國際市場的消費量是有限的。怎麼樣才能減少進口呢?就是振興本國實體經濟。本國消費者需要的汽車、服裝、家電能自己生產,當然就不需要進口了。因此,特朗普也推出了讓美國製造業迴歸的計劃,直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奏效。




製造業迴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並不是說你給一些優惠政策他就能迴歸。你的產業轉移到了海外,那麼本國的供應鏈企業早就已經倒閉或者也轉移到海外去了。如果美國沒有建立相應的供應鏈的話,像福特、通用這些汽車製造商會輕易的回美國嗎?
(美國超市的貨架上,大部分商品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其中有相當部分是made in China)

我的估計美國的貿易赤字還將進一步擴大,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