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要|王樹芝老師:“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讲座纪要|王树芝老师:“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12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王樹芝研究員受邀到我校進行題為《“小材”大用——木材考古》的學術講座。

樹木是人類利用的主要資源之一,不僅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還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能源、醫藥以及其他產品。在目前的考古發掘中,依據不完全燃燒狀況以及乾溼等極端保存環境,可以出土木材可分為三類:木炭、溼木材、幹木材。由於考古出土木材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承載並見證了自然環境及其演變以及人類文明形成和發展,是進行植物考古學和環境考古學研究的很好的生物材料,是木材考古學的研究對象。

接下來,王老師對木材考古的主要研究內容做了詳細說明,包括:樹輪年代學、木炭分析、幹木材和溼木材分析。

第一部分介紹了樹輪年代學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包括樹輪年代學的定義、分支學科、優點和作用以及取樣方法。教授強調,樹輪年代學在判定年代、重建古氣候以及校正碳十四年代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讲座纪要|王树芝老师:“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隨後,王老師介紹了樹輪年代學在亞利桑那州古崖居居民定居和廢棄研究、愛爾蘭古村落研究以及瑞典青銅時代村落研究中的運用,說明樹輪年代學對於聚落的居住史和建築史、考察社會經濟狀況以及人類利用木材的行為方式等研究方面的作用。

王老師還具體介紹了自己實驗室研究項目:青海柴達木盆底東緣祁連圓柏的樹輪分析項目。通過對135個樹盤、368個生長芯的研究,建立了當地的長年表,與現代年輪年表進行對比研究之後,將年表長度延長到了夏末商初;通過對青海都蘭多個大墓的木材研究,發現這些墓葬年代集中於七、八世紀,從而促使對於絲綢之路的再認識:公元七、八世紀時,青海地區的東西交流、貿易頻繁,出土的絲綢數量多、種類豐富、技藝高超,由此推斷當時的青海路應是絲綢之路中的貿易要道;對樹輪中提取的降水信息的分析,重建當時的氣候特徵。

最後,王老師介紹了樹輪定年對於校正碳十四年代的作用,並介紹了日本的樹輪校正碳十四年代的方法和步驟。

第二部分為木炭分析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包括木炭分析的概念、優點、作用以及取樣方法和注意事項。王老師強調,木炭分析在重建地方性植被、氣候特徵方面有極強的氣候指示意義,並且在鑑定樹木中可以精確到種,對於探索古代人類和植被的關係有重要作用。

讲座纪要|王树芝老师:“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王老師以金禪口遺址的木炭分析案例。通過木炭遺存指示的古植被和生態環境信息以及共存生態因子分析方法,大體上覆原當時的地理氣候特徵;通過木炭遺存指示的木材資源的利用分析,推斷當時的人們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在薪柴的使用上以及果實食用方面的信息。

此外,她還提到木炭分析的運用所引出的新發現:在對秦始皇兵馬俑坑的木炭分析中,發現了漆的痕跡,同時發現絲綢的遺存痕跡,並且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得知了當時木材的切割方法。教授由此強調,木炭分析不僅僅鑑定樹木的種屬,對於還原當時的人類活動也有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介紹了幹木材和溼木材分析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包括作用、取樣方法以及研究方法。王老師提到,幹木材與溼木材分析的作用大體上與木炭分析一致,但除此之外,還可以驗證、補充和修正歷史文獻。

之後介紹了定陶靈聖湖二號漢墓和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木材分析案例。通過對這兩座墓的出土木材分析,探討了西漢時期人們墓葬木材利用折射出的喪葬文化和思想觀念等木材的社會屬性,證實當時的葬具使用具有等級觀念。

王老師還介紹了西安市渭橋橋樁的木材分析以及殷墟文化晚期樹木利用和高分辨率的氣候這兩個研究項目,說明了木材分析在探索古代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修正歷史文獻以及還原歷史事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講座的最後,王老師飽含感情地說:“(遺址中所見)樹木和木材承載著並見證著自然環境及其演變,以及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它們也是一種文物,應該被珍惜和保護。”

讲座纪要|王树芝老师:“小材”大用——木材考古

在場的同學們對於王老師的講座表示受益匪淺,紛紛提問,就關於年輪的定年、木材分析的適用範圍、取樣數量等問題進行熱烈的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