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置之於死地的救援行動

如果發生軍艦相撞事故,接下來該怎麼操作?看到這個問題,即使是從來沒在海軍服役過的普通軍迷大概也說得出,損管啊,關閉水密門隔離受淹艙室,堵漏、抽水……誓于軍艦共存亡嘛。

挪威可不這樣,和撞船事件本身相比,整個後續救援過程顯得更加詭異。

撞船15分鐘後,“英斯塔”號艦員已經放棄了損管。據目前披露出的調查結果顯示,撞船之初,右舷的裂口涉及艦員住艙、發電機艙和儲藏室,但很快艦員發現輪機艙也開始大量湧入海水,“進水量遠遠超過該艦的損管能力”。

艦長很快評估了一下形勢,在判斷無法控制持續不斷湧入的海水之後,接著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右轉搶灘,將戰艦擱淺在一片嶙峋而堅硬的岩礁上,以防沉在深水區。但據挪威媒體報道,當時軍艦已經完全失控,失去動力,船舵失靈,所以我推測轉向是由拖輪幫助完成的。

第二,全員棄艦!因為撞船導致137名艦員中傷了8人,但都是輕傷。當時艦上還有一名美國海軍的交換軍官,出於隱私沒有披露身份。於是凌晨5點不到,撞船後還不滿一小時,全體艦員如童子軍拉練一般七手八腳放下救生筏,在探照燈的照射下登上四周環繞的拖輪上岸去了,連水密艙門都沒有關,軍旗也沒收下!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棄艦時從拖船上拍攝的場景,艦身看不出明顯的傾斜,橫傾縱傾都沒有,艦上還亮著燈光,艦員們情緒穩定

對於水密門的質問,挪威軍方的解釋是“故意的”,萬一有人被留在船艙裡可以逃生。唉!又不是戰時,上岸收攏隊伍,按部門點個卯會死啊!

以人為本、以德服人的挪威人認為“會”,這些都是心靈受到創傷的好同學,不能再給他們任何心理壓力,所以上岸後簡單檢查一下艦員們就地解散回家去了!重大責任事故不用留營查看,接受調查?誰說是責任事故,不是俄羅斯人干擾GPS造成的嗎。

軍艦撞得這麼厲害而沒有重大傷亡,挪威人皆大歡喜。等天亮上班,奇幻的救援之旅終於正式開始了。

首先嚐試的是用拖輪往岸上推,不是軍艦搶灘不到位嗎,讓拖輪來幫一把。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至少有一打以上搶救的方法都放著不用,偏偏要去推頂,水密艙門還敞開著。有人說事發突然,沒有合適的救援設備。我就不信了,沒有任何事故是眼睜睜等著發生的,就看你有沒有準備了。撞船地點一公里外就是原油輸出終端,有完善的港口設施和高標準的公路,最不濟運5千個空油桶綁上去也有1千噸的浮力了吧。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挪威人說我偏不,就要推頂。看過視頻的肯定都有點不忍看下去,那哪是輕輕推啊,是在往死裡撞啊,就好比有人骨折趟地上,幾個人一起用腳踹,試圖把他踹到擔架上去。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兩條拖輪喊著號子一起推,注意右側噴湧的水花,一下就能湧進去幾十噸海水

這回好了,夜裡還挺正的艦體給撞歪了,直升機平臺的一角都淹沒到了水面下。

【 畫外音 】 - “壞咧,撞歪鳥!”熊二撓著頭皮對熊大說(請自行腦補山東口音)

骨骼清奇的挪威人連頭皮都沒有撓,馬上祭出第二招:用鋼纜固定。搶險工人直接在岸邊岩石上打了十幾個樁子,用鋼纜拉住軍艦的左舷,以免被海浪重新捲回大海。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任由它緩緩地注水下沉,沒有再採取任何措施。艦體一度因為右舷進水過多,傾斜超過45度而亮出了黑色的艦底。就在大眾都以為軍艦會就此翻沉的時候,隨著左舷不斷注水,橫傾居然被恢復了過來,但下沉仍在繼續。簡直就是教科書式的慢動作演示一艘軍艦的下沉過程。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慢著,怎麼是緩緩下沉!?劇本上,不對,報告上不是說“進水量遠遠超過該艦的損管能力”直接導致棄艦嗎,應該是迅即沉沒才對啊,怎麼棄艦以後就變成緩緩下沉了呢?

挪威人沒顧得上關心這個問題,因為有更要緊的事要辦,漏油了!雖然軍艦的油槽沒破損,但直升機庫被撞擊後向海里洩露了一萬升航空柴油。熱愛環保的挪威人對燃油汙染的重視程度顯然要高得多,可不能毀了我們的三文魚啊。出事當天就給軍艦圍上了攔油網,但是似乎啥也沒攔住,油汙越過攔油網,照樣在向外面擴散。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很多人都在關心艦上搭載的價值近2千萬美元的NH-90直升機命運如何,有沒有隨艦沉沒。實際上所有5艘南森級目前並沒有攜帶直升機,原因很簡單 - 沒飛機,艦上的航空燃油只是給臨時降落的直升機預備的。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早在2001年,挪威政府就向北約直升機工業公司(現在的空客直升機公司)訂購了14架NH-90,其中8架給海岸警衛隊,6架給海軍,就是配屬給南森級用的。按合同規定這些飛機應於2006年中交付完畢,可事實上第一架被拖延到2011年底才交付,12年後的今天總共也只交付了6架,還全部都是海岸警衛隊構型,未經過認證且不具備完整作戰能力,比如惡劣天氣就不能飛。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老好人挪威政府就一直在重複接受新的延期、歐直保證將盡快交貨這個死循環。隔壁瑞典也訂購了NH-90(陸軍型),遇到同樣的拖延,但他們比較心急一點,只等了5年在2011年春就取消了合同改換門庭,第二年就用上了嶄新的黑鷹,歐直的老對手西科斯基在16個月內交付了15架黑鷹。

如今佛性的挪威終於也坐不住了,開始考慮“取消合同”這個選項,因為他們知道供應商將無法按時交付。(12年了,終於知道了!)

又跑題了,繼續。之後幾天,挪威方面調兵遣將,由錨泊處理船“Scandi Vega”號調查了水下狀況,HUGIN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繪製了護衛艦周邊的海底地形圖,評估事態發展,研究打撈計劃。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維基百科等網站上已經把挪威海軍擁有的5艘南森級改為在役4艘,損失一艘。海軍在軍艦旁邊的礁石上舉行了現場新聞發佈會,對其專業能力和完成打撈工作充滿信心。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5億美元 - 史上最貴的新聞發佈會背景

海軍部長Nils-Andreas Stensnes中將也接受了挪威廣播公司NRK的專訪。中將表示:“在撞船事故發生前,‘英斯塔’號正在進行例行導航訓練,當護衛艦下沉時,水密艙門並未獲得正確的處置”。採訪前中將大人還不忘詳細介紹了海軍基地花園裡種植的各類花草。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該做的似乎都做了,就是沒有任何實際打撈行動。12日夜間,也就是事發後的第四天,“英斯塔”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一米,巨大的海水重量拉斷了2根鋼纜。雖然馬上換上了新鋼纜,但到13日早上6點,所有的鋼纜都被拉斷了。

當天有四名挪威軍方人員登上了“英斯塔”號查看情況。這是自相撞事故發生後,首次有人登上了護衛艦。四人的主要任務是從航行系統和動力系統中取回數據,以交給挪威事故委員會進行分析。(還是沒有關水密門,也不用關了)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18日,“英斯塔”號終於完成了長達10天的入水錶演,整個艦體都沉入海中,只露出桅杆頂部的一點雷達天線,和左舷船尾一個角,世界上第一部水下宙斯盾誕生了。這是全世界第一艘沉沒的宙斯盾艦;也是二戰後歐洲國家第一次因意外事故導致全員棄艦。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 畫外音 】 - 來自斜躺在科拉灣海水中的PD-50浮船塢:“我原來一直以為,只有我這年久失修的破船塢能沉在岸邊——沒想到啊沒想到——你“英斯塔”號這濃眉大眼的宙斯盾艦也沉在岸邊了” - 參見俄羅斯真的喪失航母修造能力了嗎?(上)

事發後斯圖拉原油輸出終端被緊急關閉,以免發生意外的次生災害。這導致挪威五處油氣設施停產兩天,挪威國家廣播電臺估算,停產一天合計損失約4800萬美元,或者每小時2百萬美元。鑑於挪威政府向石油公司徵收高達78%的稅,這次事故對整個挪威經濟都會造成影響。



是人禍不是天災

目前事故調查工作仍在繼續,但是由挪威政府和警方主導進行的,海軍方面對整個事故瞭解甚少。在採訪中,海軍部長承認他根本不知道“英斯塔”號撞船之前的幾分鐘內發生了什麼。艦員只會將事發經過告訴海軍的牧師和心理醫生,但他們需要對談話內容保密,所以海軍官方無法知道真實情況。記者直截了當地問:你是否知道事故發生時‘英斯塔’號護衛艦的艦橋上有多少人? 海軍中將回答:“不知道”。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對於軍紀如山的海軍來說,這似乎非常的不可思議,但是在人權至上,連監獄都達到五星級標準,進去就不想出來的挪威,這一切都顯得這麼自然。挪威海軍也無意懲戒任何當事官兵,只准備控告俄羅斯政府。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挪威軍人到底什麼樣?順便給大家介紹一位挪威海軍網紅:Lasse Matberg海軍中尉,今年30歲,身高1米98,現實版肌肉雷神。除了專業健身,他最大的愛好你一定猜不到:洗剪吹,他有無數種打理自己飄逸秀髮的方法,馬尾辮、蜈蚣辮、麻花辮、丸子頭...在Ins上隨便貼一個髮型教程分分鐘引起無數迷妹狂呼。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中間這頭大象就是蜈蚣辮網紅本尊

不是說男兵不得留長髮、大鬢角和鬍鬚嗎?在挪威這是不存在的,不到4千人的海軍有5千種髮型都沒人管,就是這麼一個極度崇尚自由和人權的神奇國度。

拋開政治不談,單從技術上講“英斯塔”號發生這樣的低級錯誤也是非常不應該的。南森級採用模塊化設計,分為13個水密隔艙,按設計要求相鄰兩個隔艙進水不影響動力,三個隔艙進水仍能保證電力供應。實際上即使在棄艦後好幾天,艦上的燈光依然亮著。

有人為“英斯塔”號喊冤,稱被撞的開口過大,沒法堵漏。但它不是迅速沉沒的,撞擊後4天該艦的大部分艦體仍然浮在水面上,這段時間內進行簡單的堵漏加固和抽水作業,只要損管得當,完全可以把軍艦拖到僅僅一公里外的原油終端碼頭或者40公里外的哈康索爾海軍基地。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媒體估計的“英斯塔”號受損部位示意圖,可以看到傷口雖然非常長,但大部分都位於水線以上

如今挪威方面開始質疑該艦的建造商西班牙伊贊造船集團的質量問題,認為除了被撞破的三個船艙,事發後輪機艙也迅速進水,是因為密封軸系的填料箱沒有起到應有的密封作用。

這個鍋甩得很有水平,不但能為自己開脫,還把所有剩下的四艘南森級,以及西班牙自己的5艘巴贊級,為澳大利亞設計的3艘霍巴特級全部拉下水,都得去檢查是否存在設計建造上的缺陷。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5艘巴贊級全家福,前4艘的前煙囪是傾斜的,而晚了6年建造的5號艦“哥倫布”號(中間一艘)採用了和霍巴特級一樣的平煙囪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造訪悉尼的“哥倫布”號,水平煙囪,在艦橋下方刷灰色舷號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霍巴特”號驅逐艦,長得和“巴贊”級非常像,就是排水量大了600噸,水平煙囪,在艦艏刷美式的白色舷號

飽受質疑的還有南森級的穩性設計,誰讓它是個非常不成比例的大頭娃娃。但是實際上雖然龐大的宙斯盾雷達安裝在桅杆頂部,它的穩性並沒有問題。南森號服役前曾在比斯開灣進行過嚴格測試,在惡劣海況中以26節的最大航速前進,整個艦體重心並未上升,航行得非常平穩。而且事發當時以及之後的幾天,當地氣候條件良好,沒有不利的海況。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所以這完全是一場“人禍”,事發前艦員漫不經心,應對失當;撞船後驚慌失措,毫無責任心;整個救援過程也是昏招迭出,無所作為,眼睜睜看著價值挪威一整年軍費的新銳戰艦沉在岸邊。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就連用鋼纜固定這一僅有的搶救措施,也有曾經多次參與海難救援的業內人士指出應該用更加抗拉的鐵鏈而不是鋼纜。該專家所在公司曾參與打撈11萬4千噸的意大利“歌詩達協和”號超級郵輪,它們的鐵鏈一條能承受2千噸的拉力,比挪威這幾十條細細的鋼纜管用多了。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2012年1月13日(黑色星期五)“歌詩達協和”號在意大利吉利奧島附近海域擱淺,遊輪左側船身被劃出一道70多米長的裂痕,導致船體迅速滲水並開始出現傾斜。船長原本試圖駕駛遊輪到附近的淺水區,以便放下救生艇疏散乘客,但未能成功,不得已下令所有乘客和船員棄船逃生。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多麼相似的場景,連礁石的位置都幾乎一摸一樣

轟動一時的“歌詩達協和”號觸礁事件更是一場徹底的人禍,船長斯凱蒂諾為了取悅某些人(他受審時供稱的船上乘客、船上吉利奧籍服務總管、島上的退休老船長以及大多數人認為的摩爾多瓦籍舞女情婦)冒險靠近海岸,最終操作失誤導致觸礁。這位臨陣脫逃的“懦夫”船長因涉嫌翫忽職守、過失殺人和棄船罪被捕,但因此遇難的32名乘客卻再也回不來了。

相比之下,同樣是宙斯盾艦撞船,美國的兩艘伯克級也都是和大型商船相撞,“麥凱恩”號也在水線以下部位大量進水並造成傷亡,但美國海軍的艦員素質、應變能力、損管水平和奉獻精神無疑要比挪威海軍高出太多。所以“英斯塔”號倒在了家門口,“麥凱恩”號雖然也犯錯,但依靠艦員的卓越表現保住了軍艦,返回新加坡基地接受進一步維修。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2017年12月5日在東京灣匯合的難兄難弟:近處的是DDG-62“菲茲傑拉德”號,遠處是DDG-56“麥凱恩”號

【 畫外音 】 - “麥凱恩”號和“菲茲傑拉德號”相視一笑:“喲,來了個小兄弟,咱們現在三缺一了”

還有更加詭異的事情,這並不是挪威海軍的第一次。南森級的前一型,奧斯陸級首艦F300“奧斯陸”號也是以幾乎相同的方式沉沒的。她於1994年1月24日在這次事發地點以南60公里處失去動力,被風浪推向海岸導致觸礁,破損嚴重。第二天它被拖回軍港,在航渡途中沉沒,最後不得已將其報廢拆解。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奧斯陸”號觸礁現場,又一個多麼熟悉的畫面

這還沒完,2006年3月17日,奧斯陸級3號艦F302“特隆赫姆”號在中部Linesøya島擱淺,據報告是艦體本身故障造成,當晚軍艦自行解脫,有兩個艙室被水淹。艦員封閉了這兩個艙室,並由拖船拖帶會卑爾根海軍基地。後來“特隆赫姆”號被修復,退役後改為靶艦。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一對多災多難的兄弟,小的是奧斯陸級5號艦“納爾維克”號,大的是“南森”號




最後的結局

這兩天挪威又傳來了新的消息。

一是挪威事故調查委員會在29日發表了初步調查報告,認為此次事故並非由單一行為造成,而是牽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複雜因素和情形”,目前沒有發現技術系統有出現故障的情況。

事發前,剛交班的“英斯塔”號艦員未能把正在離港的“索拉”號燈光與岸上燈光區分開來,誤以為油輪是一個固定物體。起航後的油輪繼續使用甲板燈光,導致艦員無法看到油輪上的導航燈。在油輪引水員和VTS要求“英斯塔”號採取行動避免碰撞時,艦員仍把油輪當成固定物體,並誤以為自己正與雷達中出現的其它船隻通話。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索拉”號:“我這麼大塊頭,走夜路點個燈都是我的錯嘍?”

挪威事故調查委員會強調,這是一份初步調查報告,可能與事實仍存在誤差。調查人員還需進一步深入調查。

好吧,終於承認沒俄羅斯什麼事了,這是一個進步。終於承認是人為過失了,只是這理由有點站不住腳,你可是武裝到牙齒的宙斯盾艦啊,不用打開小盾,艦上有得是先進的探測、導航設備。

有業內網友留言:“艦上的視頻監控系統是挪威HERNIS的,因為同屬公司HAC部門,他們的設備我很熟悉,事故圖片一出來就看到了,預先祝賀他們將獲得新訂單。”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去查了一下,找到EATON HERNIS掃描系統公司一位銷售經理的LinkedIn,全球海軍項目裡第一條就是5艘南森級護衛艦。右邊的圖是我自己配的,紅圈中集成了多部光學探測設備。

十萬噸的油輪能給看成固定物體,就是礁石!以後和挪威打海戰,是不是隻要停著不動,他們就發現不了了呢?

坊間的傳言就更多了,先是挪威記者盧拉斯在挪威軍方刊物上質疑艦上女兵比例過高。“事發時艦上5名導航員中有4人是女性。事件中我們海軍的人似乎是業餘愛好者。”他指出挪威武裝部隊強制各單位配備固定比例的女性官兵,而不是按照具體人員水平來選擇誰能進入特定單位服役,這一政治正確的做法對挪威國防的專業性產生了負面影響。

他這政治極不正確的說法馬上被挪威國防學院女教授回懟,稱之為“陰謀論,邪惡和原始人水平”,是在傳播“假新聞”(這不是特朗普的口頭禪嘛),因為挪威武裝部隊並沒有所謂的強制女性人數配額制度。“在挪威武裝部隊中,腦力越來越重要。我們在很多方面尋求最好的士兵,現在我們可以從兩性中招募我們所需要的官兵。”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挪威“女司機”的車技也不行?

接著挪威國家廣播公司NRK又爆出,軍艦被撞沉完全是因為軍艦上那名至今身份不明的美國見習軍官操作不當所致,當時他正在艦橋上值班,學習駕駛和基本值守條例。這名美國軍官卻不懂挪威語,導致他既不能完全理解挪威軍艦值守條例所規定的義務,也很難弄明白油輪、VTS和本艦艦員三方的挪威語對話,結果不當駕駛導致事故。

這鍋甩得,比紅太狼水平還高。因為涉及挪美兩國兩軍,具體細節還在保密之中,但就算是美國見習軍官闖的禍,又是誰把這樣一位不懂挪威語的“新手”安排在如此關鍵的崗位還沒有人監管呢?不管在哪個國家,讓還看不懂路牌的見習司機開車上路,出了車禍監管人也得擔主責吧。

第二件事,事發後挪威政府宣稱將進行國際招標的打撈工作已經啟動。比利時Scaldis海上打撈公司的兩艘起重船Rambiz號和Gulliver號已經在12月2日趕到事故現場。和拖沓的挪威人比,比利時人還是很靠譜的,動作迅速。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國內媒體紛紛報道基建狂魔中國造的起重船將打撈挪威護衛艦,但實際上這些媒體都把兩艘起重船搞反了。查閱Scaldis公司官網的船隊介紹,由江蘇啟東造船廠在2017年新建成的是Gulliver號,滿載排水量15327噸,兩座吊車各有2千噸的起重能力,總共4千噸,它的特徵是船艏裝有直升機平臺。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廣為報道的Rambiz號則是1976年由荷蘭豪氏威馬造船廠建造的,1999-2000年進行了改裝。滿載排水量14980噸,左舷吊車起重能力為1700噸,右舷為1600噸,總起重能力3500噸。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兩艘起重船將同時工作,把“英斯塔”號打撈出水,轉移到半潛船上,然後運回卑爾根的海軍基地。打撈需要多長時間目前尚不清楚,要根據海面、水底和沉船的狀況來定,整個打撈運輸過程預計花費820萬美元。

順便說一句,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是2016年振華重工自主建造的“振華30號”,總重達14萬噸,具備12000噸的起重能力!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比航母還大的“振華30號”,為上海救撈局量身定製

- “英斯塔”號撈起來後怎麼處理?

- 修啊。

- 修得好嗎?

- 再說...

這泡了水的海宙斯盾還能修?不知道有多少人信。


“探險家”緩緩倒在自己家門口(下)


整個故事就是這麼個感覺:一小戶人家存了一整年的錢,年底好不容易去大飯店點了一隻脆皮燒豬打牙祭,店家讓剛從隔壁肉鋪轉過來的實習店小二捧上桌,走廊裡燈光昏暗,小二把迎面走過來的一個胖子看成一堵牆撞了上去,“咣!”燒豬掉到一盆湯裡了。小戶人家這個心疼啊,先想拿倆筷子把燒豬給捅到湯盆邊上,誰知沒掌握好力度,把燒豬徹底浸到湯裡了。大家圍著這盆湯看了兩個時辰,測量了湯水的深度,湯汁的濃度,拍了照,發了微博朋友圈,無數的人留言點贊,就是沒人敢下手去撈。最後廚子出來了,沒事,我給你撈起來去後廚再烤烤。這燒豬還會是脆皮嗎?

單口相聲講完了,博君一笑。


這兩篇是不是調侃得太狠了點,下次不敢去挪威玩了

最後說點正經的,雖然挪威這次撞船沉船事故看似偶然,背後折射出的卻是整個歐洲國家軍隊的空心化,都指望強大的美軍給他們撐腰,自己的軍隊建設相當荒廢。不論是醜聞迭出、無艦可用的英國海軍,還是現役244輛豹2坦克中只剩95輛完好的德國陸軍,昔日的歐洲列強現在普遍成了病貓,連阿富汗、敘利亞、利比亞這樣的低烈度戰爭都無法勝任,志願兵變成了上班打卡下班回家的打工族,毫無中國軍人“人在陣地戰”的血性。挪威撞船事件再次給整個歐洲敲響了警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