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收藏,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藝術

奇石收藏,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藝術

為了有更多的機會與石友進行交流,本人將自己有關玩石、藏石、賞石、悟石的學習心得(部分)加以整理,拱手多年醃製的“農家小碟醃菜”,以饗讀者。

細讀中華民族伍仟多年之文明歷史,就是數千年由粗到細、由簡到繁、由初級到高級逐步演變的一部石文化史。

中華賞石文化的各種現象,可以說就是人類有石文化以來的較高層次的綜合再現。

賞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向現代文明不斷昇華的一個不可輕視的文化和經濟現象。

一枚奇石,在一般環境下不一定能顯現出它的價值,因賦予了文化內涵才更有經濟價值,而賞石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商品文化,意識形態+經濟基礎在收藏領域的綜合體現。

藝術是更高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基礎的上層建築。賞石文化不能遠離藝術。

不要以為“調查研究”、“求真務實”只是“官話”,對藏家來說,潛心實踐這些理論,或許可以讓你增加更多的知識和財富,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文藝欣賞與文藝創作中的“弦外之音”、“高於生活”,是人們長期以來的審美追求--奇石欣賞也莫過如此。

奇石收藏,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藝術

小精品石—濃縮天地精華·絢顯人間真情。

近年來,內蒙古阿拉善戈壁石在國內市場的熱銷,看似經濟現象,實則文化現象,是國人文化進步、素質提升在奇石收藏上的印證。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人類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奇石在發現創作過程中,即折射出作者的某種情調和情感,更反映了作者的素質和修養。

賞石要:以表及裡、以小思大、以近視遠、以假喻真、以醜寓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棄俗求雅、以物悟道、以石擬人。

觀賞石之要素是形、紋、色、質。

多年的觀察我發現:實業家重於看質地,藝術家偏向講效果。

每次當我打開大門,看見燦爛的陽光從窗外進來,輝映在陳列架和石頭上,就像是即將步入神奇的珍寶殿,心情豁然開朗。

結緣這匯天地之精華、採日月之靈光、精靈小巧容天地的大漠奇石,足也!

人賦予了奇石的生命,奇石,又以回報,給予了人的藝術生命。

奇石最大的特點是迴歸自然、質樸無華,原汁原味的元素中又綻放出奇光異彩。

藏石者最大的享受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與收藏小石頭的朋友們共勉。

奇石收藏,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藝術;既能養心,又可養德。

常常與智者品茗論道、賞石品石、共誦心經,其超然脫俗、拂塵滌性之境界會一次次讓你的心境和人格魅力得以提升。

有時,真想玩玩別的石種,感受一下高回報的滋味,可回眸一個個有聖靈的小石頭,它們反哺於我的精神收穫之大,倒讓自己有些羞澀!

戈壁石以她天生麗質、華麗高雅、色彩斑斕、流金掛玉、多姿多彩、變幻萬象的珍奇展現在你眼前時,不得不讓你歎為觀止,拍案叫絕!

藏石、賞石,可以讓人淨化心靈、可以讓人逐步進入厚德博學、礪志篤行的境界。

賞石,不能永遠只停止在天真、淳樸的初級階段;藏石、玩賞不宜因循守舊,要有創意,儘量走出自己的路子和體現出自己的風格。

奇石收藏,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藝術

歡迎奇石愛好者分享轉發交流學習,分享你的愛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