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需要學會懷疑,人心要學會有所相信

學會懷疑,你可以懷疑一切,有懷疑精神有利促進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懷疑能讓人學會思考。譬如,現在人們關心的教育孩子的問題,富養還是窮養嗎?他們認為孩子是他們的未來,物質方面應該極大的滿足,有人認為不能讓孩子想什麼就得到什麼;有的家長把一切希望都託付在孩子的身上,有的家長則放任不管。承然沒錯,在教育方面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權利實施。但你得承認今天的熊孩子將來很容易“做客”監獄,社會不會照顧他是你家的孩子。多數家長教育孩子都希望孩子成為有用的人,你必須認識到,人得經過長期的教導才有希望成為有用之人,而要成為卓越的人更不容易。並非越開放越好,而應當擇善而為。我們絕不能一味相信,有些事情最好要思索它的利弊。

這個社會並不缺少希望,而是“教導有方”。也不是頭腦靈活的就一定有出息,假如他們一旦叛逆,那有可能淪為小偷,甚至盜賊。試問這樣對社會有益還是有害?

但不是讓你懷疑一切,不相信任何人、任何事的人也絕對不會有好結局。凡事凡人我們都應當衡量兩面,這樣才不會有較多的悔恨產生。就事論事,明確你的疑慮,不要籠統地評論世事,不當鍵盤俠,對世界不要太過片面。

因此我們要學會相信一切東西,世界正因為多數人心中堅守的美好,才變得美麗。

三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但三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這就是你要學會相信,卻不要什麼都相信,因為後者比前者更加危險。懷疑一切與信任一切是同樣的錯誤,能得乎其中方為正道。英國詩人喬叟這樣告訴我們,既不左又不右,尺度的拿捏需要一個人的知識和正直。

龍應臺在“學會懷疑,才是獨立思考的開始”中說: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表徵,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恆,原來不存在。

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爛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裡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曾經相信過愛國,後來知道“國”的定義有問題,通常那循循善誘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義的“國”,不一定可愛,不一定值得愛 ... ...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後朝人在寫,後朝人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使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要安全。

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信與不信的東西,而二者並不是永恆不變,甚至常相互轉換。好比你可以相信法律,但不一定去相信律師法官的話,學會相信美好,學會適當沉默。

開闊眼界的時候把心胸也打開,不然永遠也就狹隘。30歲以前,我以為生活不過就是那些人那些事。漸漸學會撥開人和事背後,看真正的內核,事就是那個事已經發生,不可改變,而改變的是自己的內在,我看到自己到底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再易怒,雖然還不會懷疑,但不再輕易相信。那細微的小事,你能感受到帶來的感覺與原來不同,這個時候說明你已經變了。

以前讓你生氣的人和事,現在或許不能輕易激起情緒的波瀾了。

以前讓你擔憂的整夜睡不著的人和事,現在你也能睡得下了。

看到消息不再是看到什麼相信什麼,學著去分析背後的動機和目的了。

想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成長,只要看事情來時,你是被誰牽引著在走。是自己或者是他人?看似我們對於人和事的不信任,卻來自內心的不安,懷疑自己。你對自己很坦然,充滿信任,就不會別人的三言兩語所幹擾。

人生每走一步,都是在發現一個更深重的課題。可能簡單易答,也是可能是費勁心力也作答不完的。但絕不因此停下前進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