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9歲女教師考下CFA後轉職做金融

上海29歲女教師考下CFA後轉職做金融

仰望星空的時候,也要腳踏實地。

昨日,學姐在微博上,看到有人不久前發的一條微博:

從事十幾年旅遊行業的某某,想轉行金融,然而,金融知識匱乏的可憐。

對此,博主勸他可以嘗試考GMAT或者考CFA來看看自己是否還在學習模式,對方就開始抱怨自己不是學霸做不到這些。

博主和他解釋做金融的人的生活方式,建議他以家庭為重,對方則把自己開始時說的兒子要出生了想做個好爸爸的話拋在腦後,說自己其實沒那麼看重家庭....

學姐看到這條微博後,對於那位想轉行的先生,實在是無力吐槽。夢想如果只是說說就能實現,為什麼還會存在夢想?

上海29歲女教師考下CFA後轉職做金融

學姐一直認為,想做的事就該放手去做,再不濟也只是大器晚成。但是,任何晚成的“大器”,也無法離開精心的雕琢和打磨。畢竟,你不能指望一件神兵利器的現世,是天然去雕飾,憑空得來。

清華大學知名教授華羅庚曾說過:“任何一個人,都要必須養成自學的習慣。自學,就是一種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行路,還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漸漸在安逸中失去了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在人生的舒適區裡關閉了自我精進和上升的大門,最後喪失的就是與整個命運抗爭的力氣。

殊不知,那些生活中的享受和安逸,會讓你原地踏步而變得平凡。

更有意思的是,在舒適區中不思進取的同時,許多人偏偏志比鴻鵠,幻想著能一夜成才,走向人生巔峰...

但不積跬步,憑何致千里?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敢於行動的人。

一、上海29歲女教師考下CFA轉職金融

教師,在很多人眼裡,總是與鐵飯碗掛鉤。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有體面的社會地位。也常是許多喜歡穩定的人,所向往的工作。

然而,29歲,從事了5年教師工作的王同學,卻不是那個圖於安穩的人。

王同學,高頓過往的CFA學員,前不久,學姐從一位老師口中瞭解到了這位同學的學習經歷,十分感慨。

在考CFA之前,王同學在上海閔行某中學擔任教師一職。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跟著朋友買了些股票,賺了一筆錢,從此對金融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不久後,早已厭倦穩定教師生涯的她,開始萌生了轉職金融行業的想法。然而,卻遭到了家人和男友的反對。

家人勸她:“女孩子家家的,做教師安安穩穩的多好,跑去幹什麼金融,以後怎麼樣還不確定。再說了,這個年紀了,還是安穩的準備相夫教子吧。”

男友勸她:“金融的水很深,不太適合你,我建議還是放棄吧...”

然而,王同學還是一意孤行,為此差點和家人鬧翻,與男友也是大吵了一架。最後,在家人和男友的妥協下,王同學開始探索轉型之路。

最初,她零基礎的情況下,用了3個月的時間,分別考下了證券從業和基金從業,然而,投簡歷時發現回覆寥寥。後來,她又轉而向大學某從事金融行業的校友諮詢建議,並從對方口中瞭解到了CFA。對方建議她,可以考個CFA證書,對找工作會有幫助。

於是,王同學開始了她的CFA學習之旅。在白天要教學的情況下,晚上她仍堅持學習金融知識,後來乾脆報了高頓的培訓班學習,往返於家、學校、培訓班,三點一線。

儘管很辛苦,但是據王同學回憶說,“真的很充實,有種為了理想努力的幸福感,那是我很久沒體會的感覺了。”

幾個月後,她以高分考下了CFA一級,然後再次投出簡歷,這次收到了一些回覆。在一家投資諮詢公司的面試中,她講述了自己學CFA的那段經歷,贏得了HR的讚賞,並最終收到了研究助理一職的offer。由於是從頭開始,因此薪資減半,但是王同學並沒有因此而沮喪,她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之後,她又陸續地考下了二級、三級,其中,考三級時,由於懷孕而不得不離職休息。那段時間,她仍然堅持學習,並最終拿下了CFA三級。

據高頓老師稱,在生產完的半年後,王同學重新投入工作,並進入了一家中型券商,擔任分析工作,薪資水平比起以往的教師水平,要高出不少,真正的家庭、事業、理想三重豐收。

因此,日後,在聽到學員稱想要轉型做xx工作但是卻迷茫後,老師常會講起王同學的故事。

“真正有志向的人,總能堅定的走在出發的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隻知目光往向遠方,卻屹立不動。”

二、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在現實中,我們常聽說誰誰要減肥、要考證、要考研、要賺更多的錢。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只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口號。他們心中所想,卻無與之匹配的“所做”。

然而,最後能成功的,總是那些願意去付出實際努力的人。

上海29歲女教師考下CFA後轉職做金融

被媒體譽為“九球天后”的職業檯球選手潘曉婷,曾獲2002年首屆亞洲區“球王杯”男女9球混合賽冠軍、日本大阪第35屆世界女子9球公開賽冠軍等獎項。潘曉婷能有今天的成績,她的付出是常人無法比擬的。

潘曉婷15歲開始在父親的球館裡練球,一練就是4年。那4年裡,父親給她做了硬性規定,每天練球8至12小時,沒有周末,一個禮拜只能休息半天。即使病了,上午在醫院打點滴,下午回到球館還是要補足當天的練球時間。

15歲開始摸球杆時,父親就告訴過她,要想做到最好,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犧牲更多。當過足球運動員、籃球裁判的父親希望潘曉婷像他一樣,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金字塔尖上的人。為實現這樣的目標,人家練3個小時的球,潘曉婷要多練好幾個小時,這樣才可能趕超別人。

潘曉婷說:“吃不了這份苦,受不了這份罪,趁早放棄,另謀出路;但是,一旦選擇了這條道,想要成功,吃苦就成了最基本的準備。就看人有沒有對苦難的耐受力,耐受力強的人早晚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對於她的這番話,學姐十分認同。文章開頭博主的那位朋友,如果能堅持學習,考個CFA什麼的,或許能有機會成功轉型。然而,在想轉型的同時,他卻沒有做好“吃苦”的準備。這也難怪,博主最終定論他轉型可能性很小了。

人生本就沒有那麼多重啟機會。

兒童時期是言語學習的高峰期,之後在學外語就會愈發困難;十幾歲是身體發育的高峰期,錯過後想成為職業運動員就基本無望。到了一定的時候,再想重啟人生本就困難重重,如果這時還不願吃苦,夢想便終究只是夢想。

所以,正如有句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當你想要追求某樣東西時,請用行動證明,你配擁有它。

行路,還要靠行路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