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會遺忘的人

世界上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具有超強的記憶,而且記憶不會隨著時間而“褪色”。

永远不会遗忘的人

2000年6月的一天,美國加州大學的記憶專家詹姆斯•麥克格夫收到一封令人難以置信的電子郵件。發信人是一位名叫普萊絲的34歲家庭主婦。她聲稱她擁有超強的記憶:從她12歲起到現在,任何一天做過的事情以及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她都能回憶起來。

麥克格夫邀請普萊絲到他的實驗室,對她進行測試。他隨便問她10年前的某一天在做什麼,然後求證於她的家人和親朋好友。他們一致證明,她說的完全沒錯。而且,普萊絲的家人和過去的同事也一再證實,生活中任何一件雞毛蒜皮之類的小事,普萊絲幾年之後都能準確無誤地回憶起來。

麥克格夫發現,普萊絲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具有超強記憶天賦的人之一。這些人不同於那些所謂的“白痴天才”,他們的智力完全正常;也不同於那些受過記憶術訓練的人,他們的記憶力是天生的。搞清楚這個奇特本領是怎麼來的,有助於我們揭開記憶的神秘機制。

從此,麥克格夫和普萊絲開始了密切的合作。

記憶的粗略分類

總的來說,我們迄今有關記憶的知識基本上來自對那些喪失記憶的病人的觀察。得益於那些或因腦外傷、或因中風而記憶出現障礙的病人,我們現在知道記憶有不同的類型。比如,記憶有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之分,短期記憶只能持續大約1分鐘,除非得到加強,或者重複練習,否則不會轉變為長期記憶。

科學家已經搞清楚,大腦中的海馬體在把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譬如,60年前有一位病人,因癲癇發作被切去了海馬體,儘管他還能回憶起早年的生活,但他手術後的生活卻再也不能在大腦中留存下來了。他雖然也能短暫地記住一個電話號碼,但過後就忘。每天,與他打交道的研究人員不得不在他面前一遍一遍地重新介紹自己。

而長期記憶則被保存在兩個腦半球的顳葉部位。如果用電腦來作比喻,那麼海馬體相當於內存,只具有暫時保存的功能,而顳葉相當於硬盤,具有長期保存的功能。內存裡的東西要想長期保存,需要拷進硬盤才行。

長期記憶又可細分為語義記憶和自傳體記憶兩種。像記住“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這樣的事實或者某個數學公式,或者學習一門外語,就屬於語義記憶。這種記憶一般涉及抽象的概念,跟我們切身經歷無關。而所謂的“自傳體記憶”,是指關於我們每天親身經歷的事情的記憶。普萊絲的短期記憶和語義記憶並沒有出眾之處,但她的自傳體記憶卻強得驚人。

這類“不會遺忘的人”,目前麥克格夫已經發現34例。

不會遺忘的人怎麼生活?

在談到自己的感受時,普萊絲說:“我的記憶主宰著我的生活。每天,我一生的各種細節都在我腦袋裡瘋轉著,我幾乎要發瘋!”

不過,也不完全是折磨,她說,要是回憶起來的是那些愉快的往事,那會給她帶來極大的安慰。只是事情總伴隨著壞的一面:愉快的事情不會遺忘,不愉快的事情也一樣不會遺忘。譬如,普萊絲的丈夫幾年前去世了,可是隻要回憶起她丈夫,她的傷痛就歷歷如昨,似乎從來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輕。遇到這種情況,她就儘快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儘量去回憶愉快的往事。

永远不会遗忘的人

這項超凡的本領在普萊絲的職業生涯中幫了她的大忙。她現在是一名教師,凡與學生有關的任何事情她都能記得一清二楚。她就像一個裝載往事的匣子,什麼東西都完好地保存在裡面,一打開,就能找到,因此贏得了學生和同事的尊敬。

另一名“不會遺忘的人”也承認,自己的這個特殊才能在她的職業生涯中簡直是無價之寶。她是一名成功的演員。許多人問她:“你表演哭和笑怎麼那麼容易?”她說,在表演的時候,一旦她憶起自己過去生活中某個苦或者笑的情景時,當時曾經有過的所有感覺就會洶湧而至,她只要順其自然地表現出來就是了。

他們並非不會遺忘

後來,麥克格夫經過對這些“不會遺忘的人”的長期研究,發現他們也並非像人們當初認為的那樣“不會遺忘”。譬如,他用受試者可隨身攜帶的電子設備把他們一天之內所發生的都事無鉅細記錄下來,一個月之後,問他們一個月前的某一天發生了什麼,那麼他們能回憶起來的細節還不及記錄下來的一半。

這就是說,在這一個月內,他們的記憶幾乎丟失了一半(普通人當然丟得更多)。但奇妙的是:我們普通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丟失的記憶越來越多,直到最後可能忘得一乾二淨;而他們的記憶丟失卻到此就打住了,此後再也不會隨著時間而褪色。倘若10年後叫他回憶,他能回憶起的細節跟事情發生後才1個月時回憶起的一樣多。

所以,麥克格夫對於事情發生後一個月內他們大腦的活動非常感興趣。這一個月內,他們的腦子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那麼多的細節他們是如何“搬進”長期記憶的“倉庫”裡的?為什麼他們“搬”進去的東西比一般人要多得多?雖然這些問題現在還遠未搞清楚,但我們可以結合過去的一些研究成果進行合理的猜測。

永远不会遗忘的人

超凡本領如何解釋?

過去,科學家通過對動物和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件事情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那麼此件事情的細節就更容易被我們“烙”進記憶。所以,科學家提出一種假說,認為情感的刺激有助於記憶,這個假說叫情感激勵理論。這個過程發生在大腦的“情感中心”——杏仁體中。

對於這個猜想的合理性,想必我們每個人都有體會。那些曾經讓我們極度興奮、苦惱、恐懼或氣憤的事情,我們往往刻骨銘心,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而那些平平淡淡的往事,我們轉眼就丟到九霄雲外去了。科學家通過大腦掃描也證實,如果一件事發生時,受試者的杏仁體和海馬體同時“閃亮”(海馬體“閃亮”,說明大腦在處理短期記憶;杏仁體“閃亮”,說明伴著激烈的情緒),那麼這件事更容易轉變成長期記憶。

所以,麥克格夫提出一種看法,認為這些“不會遺忘的人”的大腦中,情感激勵的方式或許與常人有異。他們的激勵程度是如此之高,所以很多東西都能被塞進長期記憶的“倉庫”中去。這種看法似乎還被另一項發現所證實。另一個研究小組通過給一名“不會遺忘的人”的大腦掃描顯示,他的右杏仁體比正常人大20%,並且跟海馬體連接得更緊密。

更有趣的是,麥克格夫通過觀察還發現,這些“不會遺忘的人”都有強迫症的傾向。譬如,他們就像那些患有細菌恐慌症的人一樣,鑰匙掉到地上,在拾回來放入口袋之前,要反覆沖洗。由此麥克格夫猜測,或許他們像那些強迫症患者一樣,大腦中某種無意識的過程一直在排練著(比如某個骯髒的場面一直不停地出現在他們腦海裡,所以強迫症患者就不停地洗手)。而一些研究表明,像這樣的反覆排練可以增強長程記憶力。

當然,這些猜測都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