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亞洲站在了過勞死邊緣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森岡孝二是日本關西大學的名譽教授,也是研究過勞問題亞洲第一人。

2005年,他寫的《過勞時代》一經推出,引爆了整個日本社會,再版12次,今年1月,《過勞時代》終於被第一次引入中國。

在中國,過勞問題同樣嚴重,有數據稱,超過30%的人每週工作超過50小時近10%的人超過60小時

近三成人,站在過勞死的邊緣。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我們採訪了《過勞時代》的中文序作者楊河清,也在網上發佈了一份問卷調查,試圖搞清楚:

為何在生產力越來越發達,物質享受足夠豐盛的今天,我們的業餘時間卻越來越少,每個人都疲於奔命?

本文作者倪楚嬌。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條” (id: yitiaotv),每天一條原創短視頻,每天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天精選人間美物,每天來和我一起過美好的生活。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森岡孝二在《過勞時代》中

記錄了大量“過勞”、“過勞死”的案例

匿名,公司幹部,54歲

去年年末,我在體檢時查出得了重病,這個月初去住院並且做了手術。


平常,我以公司為中心,被工作追得團團轉。而在醫院,我又過起了規律作息的生活。


一開始覺得很不方便,百無聊賴,甚至會感到焦躁不安。然而,等我適應了住院生活,才發現這樣的生活節奏是多麼平和、恬靜。


沒有必要時不時看錶,也不必擠車去單位上班。妻子到醫院照顧我,我也有時間和她聊聊天,增進夫妻感情。


在醫院的這幾周,我感到自己總算過了一段正常人的生活。

匿名,丈夫是中小企業的幹部

我丈夫在公司的桌子上鋪墊子小睡,也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時間睡覺。


雖然我是他妻子,卻不知道他在單位具體做什麼,只知道他一到單位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我一週去兩次他的單位,給他送換洗衣服,也趁機和他商量孩子的事。他常常忙得連午飯也沒時間吃。

男性過勞自殺者的妻子

我的丈夫因為過勞而自殺。


幾天前,我把他的電子郵件全部打印出來,發現其中有一封公司經理發來的斥責信,信的內容讓我這個家屬看了都渾身發抖。


收到這封信的第二天我丈夫就自殺了。從4月份到8月份,他平均每個月要加班76~90個小時,有的月份甚至接近100個小時。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也是不絕於耳,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朋友圈就會被“過勞死”的新聞刷一次屏。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2016年10月5日,44歲的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張銳,突發心梗過世。

他曾坦言:

常常失眠,半夜兩三點給人發郵件,探討產品設計或者商業模式。一大早,又跑到各大投資現場,唾沫橫飛地跟人闡述春雨的商業價值。


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鍊斷了怎麼辦,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勵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解決了那麼多人的痛苦,這麼有價值。


但精神的壓力很快反饋給身體……

2017年1月8日,國際知名的戰略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教授,因病醫治無效過世,享年58歲。

在同事和學生的眼中,他是一個“科研瘋子”,有嚴重的心臟病,隨身攜帶速效救心丸。

在主持的科研項目驗收前,經常連續熬晚,查遺補漏。

2018年1月23日,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一名43歲急診醫生連續工作18小時後猝死……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死於過勞的森岡孝二

連一生都在和“過勞”做戰鬥的森岡孝二,最終也沒能逃過過勞死的宿命。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森岡孝二

74歲的森岡孝二,在2018年8月1日,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惡化倒在家中,送醫院搶救無效逝世。這一天,離他完成《過勞時代》的中文版序,不到一個月。

1944年出生的森岡孝二,從小生活在日本大分縣的農村,家境並不富裕,是七個兄弟中最小的一個。

為了讓孩子接受教育,他的父母不分晝夜地工作。這給年少的森岡孝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世紀80年代,森岡孝二開始研究“過勞”問題。

當時,日本的經濟正處於泡沫之中。

房價高漲,很多工薪階層窮盡一生都買不起房子。

而另一邊卻是奢侈品的大量消費,大批人投資國外房產,聲稱五年之內可以買下一半的美國,似乎有著花不完的錢。

人們失去了理智,討論著“能否24小時戰鬥”的話題。這一切,在森岡孝二眼裡是不正常的。

1989年,森岡孝二獨立推算出,每年日本因過勞而導致的死亡人數是17000人,比當時一年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數還多。

“過勞死”這個話題開始在日本引發熱議。

從此森岡孝二就一直戰鬥在第一線,除了學術研究以外,他還支援工傷申請和訴訟的活動,擔任大阪過勞死防止協會會長。

他的努力曾對日本《過勞死防止對策推進法》的頒佈與實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哪怕是四年前退休後,近70歲的森岡孝二依然每天勤奮地工作,常常深夜兩三點還在寫郵件。他說:

我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倒下,所以不能留下遺憾。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1930年,經濟學家凱恩斯有過一個預言:

在100年後,人類的勞動時間每週只需要10~15小時,人們會因為閒得無聊而煩惱。他認為,一旦貧窮問題得到了解決,享受閒暇的時代就會到來。

歷史上,我們確實經歷過一段“工作時間越來越短”的黃金歲月。

1995年5月1日,中國正式實行一週雙休的政策,改變了原本一週工作6天的模式。

對於一些發達國家而言,勞動時間縮短的趨勢持續了1個世紀,但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形勢急轉直下。

到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已經開始熱議過勞問題了。

森岡孝二的《過勞時代》就試圖找出,在這個生產力發達、物質享受豐富的時代,工作時間不降反升的背後原因。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在隱形加班

當電腦和互聯網被髮明出來的時候,人們曾經期待這些新技術能夠減少工作量、縮短工作時間。

然而現實恰好走向反面。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過於發達的通訊,模糊了私人時間和工作時間界限,這是造成過勞的原因之一。在前不久的“過勞問卷”裡,有超過40%的人認可這一點。

夏,24歲,互聯網

我從來沒有在精神上下過班,頂多只是肉體離開了辦公室而已。哪怕是在家裡,精神也是緊繃的,手機的每一個震動,我都不敢錯過。

丸丸,29歲,廣告

我不相信有人會比我更慘,多少次我正在和男朋友乾柴烈火的時候,工作電話打進來,只能穿上褲子開始工作。

春分,35歲,產品經理

自從開始工作,我就再也不會說“我愛手機”這樣的話了。現在年輕人一直在看手機,這真不是因為“愛”,而是“焦慮”!

現在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關機,是我最幸福的時刻,比如——坐飛機。

但聽說,越來越多的飛機已經支持機上wifi了……我經常懷疑,科技的進步真的讓我們更加便利和幸福了嗎?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隨時隨地能被找到,就意味著,我隨時隨地都要工作。瑣碎的、偷襲式的工作方式,耗費的精力遠大於坐在辦公室加班。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便利”的生活,最終讓我們累死

互聯網的速度,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和心理期待。以時間為核心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工作速度加快,工作量也加大了。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網上聊天時,“秒回”已經成了最高級的尊重,但同時也是最大的負擔。

這是一個很好、很便捷的時代,有24小時的超市,有2小時必達的同城閃送服務,有外賣,有隨叫隨到的客服。

但沒有人想過,我們既是這些服務的消費者,同樣也是勞動者。

曾任美國勞動部長的羅比特·B·賴克說過:

作為買方的我們越容易選擇更好的商品和服務,作為賣方的我們就越要吸引消費者、維持顧客、抓住機會、簽訂合同,併為此而拼命奮鬥。


結果,我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紊亂。

就像有人在問卷裡吐槽的一樣:

作為服務的乙方,沒有太多話語權。甲方一發話,就沒有下班的可能。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而在生活場景中,沒有永遠的“甲方”。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越有錢,越過勞

在問卷中,有63%的人表示,過勞和錢直接掛鉤:

經濟壓力繁重,需要養家,也想享受。

Grace,27歲,新媒體

我大學一個月600元的生活費,畢業後工資5000元,現在工資有20000元了。


生活質量沒有質的飛躍,卻越來越焦慮,慾望越來越大,錢也越來越不夠花了。


公司定的KPI,我總想著要1.5倍得去完成,就想著多拿點年終獎,最後把自己累個半死。

雨辰,36歲,汽車流通

希望優秀,能有層級的上升,為孩子打好未來的基礎,自己實際嚮往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沒有太多欲望。

EVEV,30,影視廣告

消費多,消費快,房貸車貸。兒女教育,父母健康,未來自己的養老。社會整體的高速發展,都是互聯網思維與時間賽跑。

按照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如果每小時的工資很低,勞動者可以通過增加勞動時間,來增加收入。

反過來,如果工資很高,就可以減少工作時間,來享受更多的閒暇。

也就是說,低收入的人要比高收入的人工作時間長。

但事實恰好相反。

各種統計數據顯示,高收入階層比低收入階層的工作時間更長,中產階級上層白領的過勞現象最為嚴重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工作與消費的循環”。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森岡孝二這樣解釋:

只要在經濟上多多少少有些富餘,就會在吃穿用度的每一個方面攀比。


自己用什麼東西、在哪家餐廳吃飯、假期去哪兒玩、孩子在哪所學校上學,等等。


現代消費的這一性質因廣告業和大眾媒體的發展而不斷被強化。

消費成了彰顯自我身份和社會地位的一種手段。

貧富差距增加,每個人都不想成為被落下的那一個,所以賺錢的慾望就會越來越強烈。

更可怕的是,整個消費文化形成後,身處其中的人並不會意識到“我這是在攀比”,只會以為“這是我需要的”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所有過勞,都是被逼的

森岡孝二在一次大學的研討課上,和學生探討過勞死的問題。有一個男同學表示:

如果一個人從工作中找到了人生意義,自發性地工作,就算累死不也算得償所願嗎?

在問卷中,也有超過50%的人表示,他們是“自覺加班,想要在工作中獲得更多成就”。

“自覺加班”真的存在嗎?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森岡孝二認為,我們經常用的形容詞諸如“熱衷於工作”、“埋頭工作”、“有幹勁”、“做得到”等等。

這些詞語的背後,是渴望被別人承認,希望獲得內在充實感、成就感。

如果沒有某種強制、壓力、競爭、獎勵或制度性動機的存在,純然‘自發的’過度勞動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無論是個人、某個公司,甚至大到整個國家、世界,過勞問題都是在相互“逼迫”中形成的。

森岡孝二在中文序言中專門提到,日本的長時間勞動,是阻礙中國縮短勞動時間的重要原因。

因為目前是全球化市場,競爭關係也是全球化的。反過來,中國的長時間勞動又進一步加劇了日本的過勞問題。

在勞動時間問題上,其實全世界的員工都在進行艱難的博弈。如果世界各國的勞動者不能齊心協力,這場博弈的勝利者就不會是勞動者。

(Q:記者,A:楊河清)

Q:上網搜“過勞死”,有不少報道稱,在中國每年有超過60萬人過勞死,這個數據準確嗎?

A:這個數據我也看到過,最早是出現在《環球時報》,當時是2006年,它以《中國過勞死一年60萬》為題進行了摘編,數據來源於《韓國經濟》。

這引起了我對過勞死的關注,並且開始研究它。但同時我也覺得很奇怪,在中國沒有關於“過勞死”的定義,韓國媒體是哪裡來的數據呢?

後來才知道是中華醫學會的一項報告,稱中國每年心臟性猝死60萬,被人一引用就成了“過勞死”了。

要計算出“過勞死”的人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需要醫學界的介入,來定義“過勞死”。

過勞往往是誘因,病灶已經在那兒了,一勞累就容易引爆。很多“過勞死”可能隱藏在“腦溢血”、“心臟驟停”等等疾病之後,數據可能是龐大的。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Q:在中國,過勞的問題有多嚴重?

A:我國社會輿論、學術界對於過勞問題是最近十幾年才開始關注的。但是,過勞問題早已有之。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我們分別在07年、09年、10年和15年做過調查,主要針對的是高校教師、科研人員、新聞工作者、醫生、公務員、企業員工、出租車司機等。

各項調查結果均表明:每週工作超過50個小時的人員超過調查對象的30%,超過60個小時的近10%。

Q:有哪些群體是過勞比較嚴重的?

A:過勞分為主動與被動。簡單地說像大學教師、醫生、科研人員、高管、還有媒體人、演藝界群體等。

他們處於自我實現的層次,發展空間比較大,職業天花板比較高,比較容易拼得過度,傾向於主動過勞。

另一種是被動過勞,比如基層公務員、中小學教師、警察、護士、貨車司機、快遞員、企業一線工作人員等。

另外,不少醫生處於主動、被動過勞均比較嚴重的混合狀態之中。

Q:除了《過勞時代》中已經提到的原因,您認為還有哪些因素造成了過勞?

A:過勞是一個非常大的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很複雜,除了《過勞時代》所列的原因之外,我可以再列舉幾個。

文化的因素,中國人民是以勤勞著稱的。

我們的精英文化是倡導“奉獻”的,例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種精神確實很令人敬佩,也潛在地激勵了不少精英立此類信念,拼命勞作導致嚴重過勞。

從個人角度看,包括我們對“成功”的定義,世俗意義上還是和賺多少錢,和社會地位有關,很多人追求這種“成功”,很有可能造成過勞。

另外,從國家層面看,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不多,無法像某些國家那樣主要靠豐富的資源紅利來發展。

中國還不能舒服地適度勞動,如果你也適度,那就永遠趕不上去。

Q:從某種程度上說,輕度過勞是必要的嗎?

A:輕度過勞是我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但是,這不意味著無限度地加班就合理。在突破了輕重過勞臨界點之後,加班的總效益就是負的。

雖然企業仍然可能在賺錢,但是社會已經是負效應了,虧錢了,因為企業把它的一些成本轉嫁給了社會。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Q:經濟蕭條,會帶來過勞嗎?

A:經濟簫條意味著很多企業要乾的活少了。但是,在過勞型國家,結構上會有一部分人仍舊過勞,還會有一部分人失業。

大量失業人員的存在,對某些較易替代的在崗人員會形成很大的持續就業的壓力。

他就有這種焦慮,他就越需要向老闆們顯示自己的價值,甚至去說幹更多的活,我不要漲工資。為了能保持自己的職位。

所以經濟蕭條的時候,仍會有一部分過勞存在,而在經濟繁榮的時候,會有更多的人過勞。

但是,過勞問題的產生的“根”不在於經濟的週期,“根”還在於《過勞時代》以及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原因。

如何減少失業,讓工作崗位上的人別太勞累。但作為企業來,它儘量僱傭少的人,讓他們幹更多的事,才能賺更多的錢。

那怎麼樣來限制企業利用驅使員工嚴重過勞的方式賺錢?這是很值得思考的事。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Q:這是一個全民過勞的時代,我們個人可以做些什麼呢?

A:全民過勞的說法不妥,即使處於勞動年齡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處於過勞狀態,還有人處於失業狀態。

對於那些處於嚴重過度勞動狀態的人,可以在心態上做一些調整,是否能放棄奢侈型的消費,逃脫“消費和工作的循環”。

特別是“主動”過勞的精英人群,其實主動權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我們身邊已經在出現一些反向的案例了。他們開始有意識地避免過勞問題。媒體上經常會報道,誰辭職搬去大山裡開了個民宿。

也有日本學者針提出了“菜園家庭革命”的構想。

他們倡導每週工作兩天,剩餘五天可以做一些種植、或者做點手工。

這些都是一種反抗吧。

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当全亚洲站在了过劳死边缘

本文作者倪楚嬌。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條” (id: yitiaotv),每天一條原創短視頻,每天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天精選人間美物,每天來和我一起過美好的生活。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原作者和影視截圖。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