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光明之門下——記那些起義成功後卻毀於空襲的中國海軍艦艇們

倒在光明之門下——記那些起義成功後卻毀於空襲的中國海軍艦艇們

“吉安”號護航驅逐艦

本艦屬丙型海防艦“第85”號,1945年5月31在日本鋼管鶴見船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解除輸送艦任務後於1947年7月31日正式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十五”號。重新武裝修復後本艦獲得了新艦名“吉安”,艦名取自江西省吉安縣(明朝正德十四年,心學大家王守仁以吉安為根據地開始著手平定寧王朱宸濠發動的叛亂)。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二艦隊部分艦艇在司令林尊將軍的率領下於南京江面起義,“吉安”艦全艦在艦長宋繼宏的率領下參加了起義,但僅僅在易幟五天後,國民黨空軍的報復性轟炸到來,本艦於4月28日被炸沉於燕子磯江面,幸運的是艦員因為上岸政治學習而倖免於難,後本艦雖然被打撈出水,但因受傷過重失去了修復價值而未再加以修復,僅將尚且完好的武備拆卸保養後用於武裝華東軍區海軍其餘軍艦,殘存的艦體則被拆解,萬分遺憾失去了為人民海軍守衛海疆的機會。然而,“吉安”的故事並未就此完結,1977年4月22日的滬東造船廠的船臺上,一艘053型導彈護衛艦正式鋪下龍骨,1979年3月31日交付南海艦隊,被命名為“吉安”號,舷號“518”,目前已退役。如今,“吉安”艦名由056型輕型導彈護衛艦“586”艦繼承。

倒在光明之門下——記那些起義成功後卻毀於空襲的中國海軍艦艇們

“永綏”號炮艦

本艦原為上海大中華造船廠為爭取海軍訂單而設計,1928年和海軍總司令部草簽合同,後因監造官李世甲對大中華造船廠建造能力的懷疑而改由江南造船所執行合同,1929年1月27日本艦由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擲瓶下水,8月31日服役後列編第二艦隊,長期擔任南京國民政府禮儀艦,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經常乘坐本艦巡視長江中游。1937年抗戰爆發,本艦搭載民國國家元首林森、中華民國國璽、旗幡、檔案文卷等撤離南京前往重慶。此後長時間停泊於木洞鎮江面,充當桐梓海軍學校的槍炮練習艦。抗戰勝利後本艦列在江防艦隊名下,1949年4月23日本艦隨海防第二艦隊部分艦隻在南京江面起義,編入華東軍區海軍,9月23日在南京楊家溝附近江面被國軍B-25轟炸機炸沉。

倒在光明之門下——記那些起義成功後卻毀於空襲的中國海軍艦艇們

“登州”、“常州”輪

兩船屬於美國海軍在二戰中大量建造和裝備的AKL型輕型運輸艦。戰後本型運輸船作為剩餘物資被大量傾銷,國民黨行政院所轄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了八艘,其中六艘後來由輪船招商局接收,其中兩艘命名為“常州”、“登州”,1949年10月27日,滯留在上海的兩船被解放軍接收,移交給華東軍區海軍。華東軍區海軍接收這批船隻後,全部交送海軍江南造船所維修並武裝,“登州”“常州”兩船被編入第二艦大隊。但在維修武裝期間的1950年1月5日,江南造船所遭到國民黨空軍飛機的轟炸,兩船不幸被炸燬。

倒在光明之門下——記那些起義成功後卻毀於空襲的中國海軍艦艇們

“重慶”號輕巡洋艦

本艦原為英國海軍林仙級輕巡洋艦四號艦曙光女神號,1937年11月12日竣工於朴茨茅斯造船廠,二戰中參加諸多戰鬥行動,戰功赫赫。1945年8月本艦在經過維修和改裝後被贈送給中國,作為抗戰期間在香港損失的中國海關緝私艦的補償(原先英國方面擬將佈雷巡洋艦冒險號贈送給中國,但因該艦體量戰力過弱,艦體過老而沒有被中國方面選中)。1948年5月19日本艦在朴茨茅斯被中國海軍接艦部隊接收,改名“重慶”並有了“小白龍”的暱稱,8月13日抵達南京。10月3日至7日,蔣介石由海軍司令桂永清陪同乘坐本艦到東北戰場督戰,其間發生艦長室廁所扶手被拆卸和總統訓斥桂永清被直播全艦等不快事件。10月13日至15日本艦多次炮擊塔山解放軍陣地,因為遠距離盲射未取得戰果,11月14日返回上海;1949年2月25日凌晨1時30分,重慶艦士兵解放委員會發動起義控制全艦,逼迫艦長鄧兆祥將軍艦駛往解放區,2月26日順利到達煙臺,3月3日本艦在煙臺遭國民黨飛機轟炸未中立刻轉移到葫蘆島停泊,3月18日、19日本艦在葫蘆島連續遭到猛烈轟炸被迫自沉。

倒在光明之門下——記那些起義成功後卻毀於空襲的中國海軍艦艇們

“安東”號炮艦

本艦原為日本專為中國長江和沿海水域執行任務設計的航海炮艦,原名“勿來”,後覺得此名寓意無禮而改名“安宅”,1923年8月12日在日本橫濱船塢竣工。先後服役於日本海軍第一遣支艦隊,第三艦隊,支那方面艦隊和揚子江部隊,因局勢和任務要求的變化歷經數次改裝。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本艦艦員不願就地投降,於9月搭載家眷擅自駕艦從上海出海試圖返回日本,被美軍第七艦隊攔截遣返拘押在吳淞口,10月9日美軍接收本艦,10月19日本艦被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安東”。列編第二艦隊。1948年本艦為江防艦隊第四指揮區旗艦,駐防蕪湖,1949年解放軍渡江戰役後本艦根據海軍部命令向長江下游突圍,在南京笆豆山江面參加海防第二艦隊起義,加入解放軍,1949年9月,本艦在安徽當塗梁山附近江面隱蔽停泊時被尋找起義的“長治”艦的國民黨空軍飛機發現,誤判為“長治”艦被炸沉,殘骸後撈起拆毀。

倒在光明之門下——記那些起義成功後卻毀於空襲的中國海軍艦艇們

“太原”號長江炮艦

本艦原為美國海軍揚子江艦隊炮艦“威克”號,1927年12月28日竣工於海軍江南造船所,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當天在上海向日軍投降,12月15日編入日本海軍支那方面艦隊上海根據地隊,改名“多多良”,日本戰敗後於1945年9月在南京被中國海軍接收,以山西省省城太原來命名為“太原”號,列編在第二艦隊/江防艦隊,部署在長江下游,1949年4月23日參加了海防第二艦隊的起義行動,加入解放軍,但在5月4日,本艦在採石磯江面被國民黨空軍飛機炸沉。

倒在光明之門下——記那些起義成功後卻毀於空襲的中國海軍艦艇們

“惠安”號護航驅逐艦

本艦原為舊日本海軍“御藏”級海防艦“四阪”號,1944年12月15日竣工於日本日立櫻島造船所,1947年7月6日作為首批賠償艦在上海被中國海軍接收,定臨時艦名“接四”號,因本艦艦況較好,1948年3月1日被重新武裝成軍,列編海防第二艦隊,5月1日改名為“惠安”,取自福建省惠安縣,1948年末,本艦隨海防第二艦隊主力調入長江江蘇鎮江到南京江段設防,駐防期間,艦長吳建安被中共地下黨秘密策反,於1949年4月23日指揮本艦隨海防第二艦隊部分艦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義,加入解放軍。其後吳建安艦長彈壓了艦上部分官兵反對起義的行為,4月28日,本艦被國民黨空軍飛機炸沉在燕子磯一代江面,1950年本艦被打撈出水,隨後被修復,成為第二代“瑞金”號護衛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