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是一門創業者的必修課


情緒管理,是一門創業者的必修課



情緒管理:就是用對的方法、正確的方式來探索自己的情緒,然後調整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放鬆自己的情緒。

創業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身處其中的創業者才能體會,在面對困難挫折時,情緒低落是很正常的。

但是一直處於低落的情緒中是不可能的創業成功的,那麼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呢?

一、成功不要無畏的情緒


老顧,一個掌管著幾百員工的上市公司老闆,我們宿舍裡混的最好的那個,學生時代大家公認的情緒管理高手。

有次幾個室友聚到一起吃飯,聊到了他創業期間的經歷,一個室友忍不住好奇問到:“你創業的那段時間裡,最讓你難過的事情是什麼?”

老顧思索了一下:“你是問難過的事情,還是難處理的事情?好像沒什麼難過的事,倒是經歷了一些比較難處理的事……”

我仔細琢磨了一下這句話:沒有難過、沒有抱怨、所經歷的事情,如果發生了,只是冷靜地面對,最多比較棘手而已,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起伏,這到挺符合老顧在大家印象中的樣子。

從上大學到現在,我從未在老顧身上見到過“打雞血”的狀態,“不過分興奮,也不過分沮喪”,他的情緒一直保持在這兩條線之間波動。哪怕是遇到不舒服的事情,老顧也能控制的很好,很難從他身上看到消極情緒。

老顧能把公司經營到如此規模,與他的情緒管理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正如稻盛和夫所說:成功不要無謂的情緒。


情緒管理,是一門創業者的必修課


二、迅速調整感情

大二那年,老顧去幫一個同鄉女生修電腦,回來後興奮的告訴我們,他看上了那宿舍的一個女孩,決定追她。接著又去修了幾次電腦,和女孩聊了一段時間後約出來表白,結果老顧被那個姑娘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對方連張好人卡都沒發。

本以為在戀愛方面的出師未捷,會對老顧造成一定的打擊。我們商量如何安慰老顧之時,他卻已經不聲不響的調節好了情緒。

事後問他對那件事情作何感受時,他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當我去表白時,心裡早就預想過最壞的結果了啊。

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會輕易的因為愛人的離開而傷心太久,這不是薄情,而是拿得起放的下。


情緒管理,是一門創業者的必修課



三、最怕情緒大於本事

在問到老顧,他最喜歡什麼樣的員工時?

他只說了五個字:情緒穩定的

我很詫異:“能力、態度這些居然不是你首要衡量的因素?”老顧不置可否,同時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他在創業初期時,有個211大學的女生前來應聘,業務能力很強,唯獨有一點不太滿意:女生提到上家公司時,一直在抱怨。但考慮到女生的業務水平,老顧最終還是決定把她留下了。

入職初期,女孩確實表現出了不俗的業務能力。但一段時間之後,同事們開始有意和她保持距離,她的工作產出也變得不穩定。

老顧找到該部門負責人瞭解情況,這才知道自己擔心的問題還是發生了。這個女孩經常性的和身邊同事抱怨,抱怨公司、抱怨領導、抱怨客戶、對小事很敏感,很容易陷入到各種情緒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工作效率。

比如,她打印文件時,同事讓她順便多打一份,她就會覺得這不是自己分內的工作而多次抱怨;她在會議上提出一個方案沒有被採納,而同事的建議被採納了,她在執行時就會有點敷衍……

聽到這裡,我忍不住問:那後來呢?你把她開除了?

老顧笑著搖了搖頭:我不但沒開除她,不久後還給她加了薪。

其實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我不忍看她因為情緒問題而影響未來的職業發展,所以我及時指出了她的問題。而她也意識到了情緒問題帶來的困擾,自己去讀了不少情緒管理的書。從那以後,很少聽到她抱怨什麼,慢慢就成為部門的骨幹員工了。

所以,有時候阻礙我們前進的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我們的情緒問題。

而真正優秀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因為情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戒掉情緒,減少精力消耗,聚焦工作和生活,才是你最應該關注的。


情緒管理,是一門創業者的必修課


四、90%的溝通問題,都是情緒問題

《好好說話2》裡,周玄毅講到一個溝通技巧:在聊天時,少問“為什麼”,多問“怎麼了”。因為這兩種表達包含的情緒是不一樣的。

他說,“為什麼”容易顯得有負面態度,倒不一定真有,但潛臺詞是:我不懂,你有義務給我解釋,會給對方構成壓力。

而“怎麼了”的潛臺詞是:我雖然不懂,但認同你的觀點,你沒義務跟我解釋,但我想多聽你說幾句。

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與人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


情緒管理,是一門創業者的必修課


五、如何更好的控制情緒

村上春樹在《舞!舞!舞!》說: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

小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喜怒哀樂放在臉上。但長大後發現,成長的過程就是把哭聲調成靜音的轉變,生活和職場都不是可以肆意釋放情緒的舞臺,成年人的情緒要學會自己消化。

那麼,我們如何更好地控制情緒?

1、延遲判斷,轉換成積極正向的表達

當你產生憤怒、沮喪、悲觀等負面情緒時,首先不要輕易對人或事做出判斷,定結論。因為在不冷靜的時候,你的判斷更多帶有主觀色彩。

相反,你把這些情緒轉換成更為積極的表達方式,就會漸漸冷靜下來。

· 工作場合中,把“我能怎麼辦”改成“我來想辦法”;

· 兩性相處中,把“又怎麼了”改成“怎麼了怎麼了”;

· 朋友聊天中,把“為什麼”改成“怎麼了”。

長久以往你會發現,很多糟糕的情緒不知不覺就消散了。

2、轉移注意力,換一種方式發洩情緒

所有負面情緒,宜疏不宜堵。

如果不發洩,累積久了就會以極端的方式爆發出來,所以能換一種方式發洩的,一定不能憋著。很多商界大佬在面對巨大壓力時,都會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轉移注意力。比如雷軍喜歡滑雪,周鴻禕喜歡射擊,張朝陽喜歡跑步。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就曾說過:多參加打球、逛街、飯局、旅行,少參加茶會、禪修、面壁,不要給自己機會沉浸在自怨自憐傷春悲秋的情緒裡。

當你不得不發洩負面情緒時,不妨讓自己停下來,在工作和生活之間,留出一段恰當的距離,創造一段獨屬於自己的時間,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衝與休整。

3、冷靜下來後梳理問題,思考情緒問題產生的根源

當你通過轉換表達方式或轉移注意力緩解了負面情緒後,一定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步:尋找情緒問題的源頭,並尋找解決方案。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脫困四問”,回答以下4個問題,有助於理清思路:

1)Emotion:我在什麼情緒之中?強烈程度打幾分?(找出情緒類別)

2)Event:因為發生了什麼事?不帶情緒化語言,客觀真實地描述當時發生的事情,發現自己的表述有主觀化傾向,請返回第一步,繼續處理自己的情緒。(挖掘情緒背後的事實)

3)Target:我的初心是什麼?我原本想要什麼?(找到期望與結果之間的差距)

4)Action:下一步,我準備怎麼做?我能為此做些什麼?(行動改變)

下一次,當你心裡出現低落的情緒時,不妨先給自己3秒鐘深呼吸,然後按照延遲判斷—轉移注意力—尋找情緒根源的順序試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