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週休三天?假期改革要“增量”不如動“存量”

“建議每週雙休改成隔週三休”;“建議春節假期延長到正月十五”;“建議恢復‘五一’黃金週”……隨著兩會的召開,許多代表委員的關注點都聚焦在了“假該怎麼休”上。而這個關乎人們切身利益的話題,引得輿論場中爭論不休。

隔週休三天?假期改革要“增量”不如動“存量”

代表委員們給出的方案五花八門,除了讓老百姓擁有更多閒暇時間,還都帶有一定的現實考量。比如,每一次小長假都能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對經濟發展起到非常明顯的拉動作用。有委員著眼於此,希望恢復“五一”黃金週,進一步刺激消費。比如,現行的假期過於集中,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交通擁堵、公共秩序混亂等問題,有人建議通過隔週休三天來平抑出行需求。比如,春節7天假期,刨去回家路途和走親訪友,真正能和家人團聚的日子寥寥無幾。有委員建議延長春節假期至正月十五,畢竟“休息好了才能把活幹好”。

隔週休三天?假期改革要“增量”不如動“存量”

這些想法的初衷都很美好,但實施起來的難度也不難想見。2008年,“五一”黃金週正式被取消,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假期順勢遞補,我國居民享受的法定假日總數達到115天,接近全年的三分之一。十年來,圍繞著現有的休假制度,政府、企業、商家已經形成了行為習慣。如果貿然增加假期,可能會增加社會運行成本,或是減損企業收入,這種付出與“假日經濟”的回報相比孰高孰低,恐怕尚待嚴密論證。此外,社會發展日趨多元,老百姓對於假期的需求也各有不同,以行政力量設立“共時化”休假難以兼顧各方利益,很有可能費力不討好。

“增量”的道路不好走,不如在“存量”裡做文章。很多網友吐槽,不需要增加假期,只求保證現有的假期都能休到。有調查顯示,我國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率僅有50%。相較於法定假日,帶薪休假更符合老百姓的個性化需求,可謂國家假日體系的有益補充。在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帶薪休假制度已得到全面落實,甚至很多國家沒有法定的大長假,鼓勵職工靈活排期。綜合現實痛點和先進經驗來看,不打折扣地落實好法律制度規定的假期就能滿足大家的基本休息訴求。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談那些更為靈活的休假方案。

隔週休三天?假期改革要“增量”不如動“存量”

會休息的人更會工作。一定意義上,假期的時長與安排也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鮮活註腳。向來以勤勞為美的中國社會,需要慢慢學習如何科學地張弛有度。期盼有關職能部門保障好現有休假政策的落實,規劃好未來假期的增減,讓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真正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