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輸了江山,卻贏了氣節,他是中國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民族英雄

史可法是明朝的抗清名將,普遍被認為是民族英雄,但也有存在不少爭議,也有認為他的個人能力不足也是南明滅亡的原因之一。

此人輸了江山,卻贏了氣節,他是中國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民族英雄

史可法是一個英雄人物嗎

史可法是明末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直以正直愛國的官員形象流芳百世。史可法死守揚州的故事也被寫入中國傳統美德的故事,但是我們讀歷史可以發現,史可法的人生,除了抗擊清軍,城破身死之外,似乎並沒有其他的成就,史可法,字憲之,又字道鄰,河南人。明朝末年抗清名將、名族英雄,史可法出生於1601年,以孝順聞名鄉里。史可法酷愛讀書,16歲時便在鄉試中考了第一,後來1628年成為進士,在西安任職。史可法在職期間與恩師左光斗惺惺相惜,史可法和左光斗一樣。為官清廉,英名大義。史可法在西安期間做了許多事,被百姓所銘記,據記載,史可法離開西安的時候百姓跪地哭送。1635年,史可法鎮守池州,官至右參議,次年留守太湖,因叛軍作亂,史可法獲罪。

此人輸了江山,卻贏了氣節,他是中國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民族英雄

1645年,清軍渡淮河,揚州受難,史可法率兵前往揚州,抗禦清軍的圍攻。起初史可法力保揚州,打退了清兵。但最後,清兵人數眾多,勢不可擋,最後揚州被攻陷,史可法自刎不成,被擒獲後,因拒絕投降而被殺害。揚州破城後,多鐸下令屠城,那段時間,揚州城內屍橫遍野,堆積如山,史可法的遺體最後也沒有被找到,最後以衣冠入葬,享年44歲。   歷史上評價史可法的人很多,大多都是正面的評價,認為史可法是一個忠臣,是一個有民族氣節的人,但最中肯的評價當數顧誠在南明史中的評價:史可法,一個平庸的忠臣。史可法對國家的忠誠確實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史可法自身的短處,並不能以偏概全。其實在1644年,甲申之變中,崇禎已死,當時的南明需要一個新的皇帝,當時在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之間的選擇,由於史可法的猶豫不決,所以朱由崧轉而向武將尋求支持,從此南明的內鬥就開始了。   還有就是在李自成大軍控制北京的時候,清軍當時並沒有一統天下的意圖,河南等地沒有多少清軍,當時史可法等人的不作為,在大順、南明、清軍僵持的情況下,史可法採取了“聯虜破賊”的戰略,所以從這幾件事上看,史可法並不是一個能臣。史可法在政治能力上並沒有卓越的領導能力,只是史可法的人品道德確實很高尚。因此後人對於史可法的評價往往是正面的,雖然他沒有改變南明的命運,但是史可法在後人心目中卻是一個英雄人物。

史可法為何備受爭議

一、在擁立新君的問題上搖擺不定,堅決主張聯虜平寇

此人輸了江山,卻贏了氣節,他是中國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民族英雄

1644年3月,農民軍領袖李自成帶著20多萬軍隊被圍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只能在煤山自縊殉國。隨著崇禎皇帝的死訊陸續傳開,各地的官員陷入了一片震動,尤其是明朝的南都南京。崇禎皇帝去世之後,南京的官員們在傷痛之餘,也不得不考慮擁立新皇的問題。在南京城內分為兩派,一派支持福王朱由崧,另一派支持潞王朱常淓。史可法作為南京兵部尚書,擁有真正的實權,他的話應該是最有分量的。但是史可法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搖擺不定,最終馬士英依靠一些軍隊的支持,把福王送上了皇帝的寶座。史可法雖然也進入了內閣,但他明顯得不到朱由崧的絕對信任。 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也被沒有站穩腳跟。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李自成就被清軍擊敗。山海關大戰,李自成大敗虧輸。在此之後,吳三桂引導著清軍進入北京。李自成逃回了自己的老根據地陝西,他準備東山再起。此時有一個問題就擺到了南明君臣的面前,聯合李自成對抗滿清還是聯合滿清鎮壓李自成。很不幸,幾乎所有的官員都贊成聯合滿清對付李自成,也就是聯虜平寇的政策。在這些官員中,表現的最為強烈的就是督師大學士史可法。作為傳統的文人,史可法建議一定要為先帝報仇。在清軍擊敗李自成並向東轉移部隊之後,史可法還存在著和平的幻想。直到清廷方面扣押了南明的談判使臣,史可法才如夢初醒,認真佈置抵禦清軍的問題。

二、史可法的個人道德無法挽救大明王朝

史可法的個人道德簡直無可挑剔,他不貪汙、不好色,這在明末的官場中非常少見。但是個人道德畢竟無法挽救一個王朝,史可法犯了一個致命但又無奈的錯誤。由於弘光王朝剛剛建立,所以根本沒有多少錢糧供養軍隊。但是無論是對抗滿清還是鎮壓農民軍都需要軍隊,在也有危急的情況下,史可法建議軍隊將領可以就地取糧、就地徵收賦稅,這幾乎和晚唐時期的藩鎮割據沒有任何的區別。江淮四鎮建立之後,根本就不聽從中央的號令。史可法這個督師大學士根本無法指揮他們,史可法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一切已經無可挽回。四大軍鎮並不和睦,黃得功和高傑兩個人幾乎要火拼,史可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制止了這場內鬥。

此人輸了江山,卻贏了氣節,他是中國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民族英雄

史可法身上的書生氣太重,根本不懂靈活變通。四大軍閥之一的高傑被部下殺害,史可法前往安撫高傑的軍隊。高傑的妻子為了自己集團的安全,想讓高傑的兒子拜史可法為義父。如果史可法靈活的話,應該立刻表示同意,這樣可以暫時控制住高傑的部眾。但是由於高傑是農民軍出身,史可法十分忌憚這個問題,他不願意做這個義父。這一舉動深深刺激了高傑的那些部眾,清軍南下之後,高傑之妻和高傑之子率領軍隊投降了清軍。史可法是一位道德君子,但有的事情是君子們幹不來的。現在很多人對閹黨或者東林黨總是一竿子拍死,其實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不是君子就一定好,小人就一定壞。

三、史可法率領最後的軍隊血戰揚州

清軍南下之後,史可法的軍事指揮能力也暴露出了不足之處。史可法將軍隊來回調動,搞得軍隊疲於奔命。那些將領們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紛紛向清軍投降,南下的清軍還不到7萬人,而投降的明軍超過了25萬。所謂的江淮四鎮中,除了黃得功部,其餘已經全部投降。事已至此,史可法選擇了為國盡忠,他率領最後的軍隊死守揚州。為了震懾南明朝廷投降,清軍在揚州上演了悲慘的一幕。隨後清軍渡江進攻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逃往黃得功的軍營之內。黃得功對明朝確實是忠心耿耿,但是在他戰死之後,他的部下們把朱由崧交給了清軍。南明弘光政權就此瓦解,在此之後,南方出現了魯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鍵分庭抗禮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