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是如何把“經驗主義哲學”玩壞的

大衛.休謨,1711-1776,生於愛丁堡,蘇格蘭哲學家。但是,在很長時期裡,他在歷史學方面的名氣更大的多。

休謨是如何把“經驗主義哲學”玩壞的

休謨主修法律,曾先後任聖克菜爾將軍和赫爾特福爾德勳爵的秘書、愛丁堡法學院圖書館館長、擔任過國務副大臣。1737年,他26歲時,寫成了他的主要哲學著作《人性論》,後來縮寫成為《人性論摘要》,1747年又縮寫成《人類理解研究》,這幾本書都反響寥寥。倒是他的《英國史》一炮打響。

1770年前後,康德讀到了休謨的《人類理解研究》,驚呼把他從“獨斷的噩夢”中喚醒,這才引起了人們對休謨哲學的關注。

休謨是如何把“經驗主義哲學”玩壞的

休謨哲學的特點和關注點。

1,美國哲學家梯利評價說——“休謨是經驗主義者,因為他認為知識來源於經驗;他還是實證主義者,認為知識受到現象界的限制;他又是一個不可知論論者,認為對於本體、實體、原因、靈魂、自我、永恆、宇宙,一無所知;他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認為唯獨人的精神世界是研究的真正對象”。

2,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休謨是哲學家當中一個最重要的人物——他“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了它的邏輯終局,由於把這種哲學作得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難以相信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代表著一條死衚衕:沿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進”。

3,從笛卡爾開始的歐洲近代哲學,主要研究的,是人的思維和知識問題。休謨自不例外,他的哲學關注的主要問題是——知識的來源是什麼?它的確實性、範圍和界限是什麼?某些認識形式或範疇,如實體和因果,有什麼價值? 休謨認為,人類思維的一切材料都來自外在和內在的印象。印象是當人有所見聞、感覺、愛或恨、要求或希望時所產生的此較鮮明的知覺:那就是最初出現於人的心靈中的一切感覺、情緒和感情。外在的印象由於未知的原因而出現於心靈中,而內在的印象大都由觀念而來——例如,印象觸及到感官,我們知道冷熱、快樂或痛苦——這一點,他既和洛克一致,也和貝克萊相似。印象的摹本保留下來,就是觀念。快樂和痛苦產生新的印象:要求和避免、希望和恐懼是反省的印象。記憶和想象又摹寫這種印象。通過混合、調換、增減官和經驗所提供的材料,可以由印象構成知識。只有心靈和意志混合和組合印象。每一種觀念,都由摹寫相同的印象而來。沒有印象,就沒有觀念;盲人不能有顏色的概念,聾人不能有聲音的概念。因此,在研究哲學名詞意義的時候,必須追問,這些觀念是從哪裡來的?

他接著說,思想或觀念不是完全散漫而無秩序的,不是偶然連結在一起的。它們以一定程度的秩序和規則相互招引,它們之間有聯結線,一個喚起另外一個。這種現象叫作觀念的聯想。聯想的原則或規律是相似、時空間的接近以及原因和結果。

休謨是如何把“經驗主義哲學”玩壞的

休謨對因果關係的解析很具代表性。

1,他分析說,把事實的推理建立在因果關係上,那就是在當前的事實和另一事實之間尋求聯繫——一個人在荒島上發現一隻表,他推論曾有人到過這裡。人的思考和實踐有賴於探索因果。因此,研究這種關係極為重要。人怎麼取得因果知識?什麼是這種知識的確實性?什麼是其證明的性質?

2,他認為,人不能靠先驗的推理而得到這種關係的知識。亞當不能從火的光和熱,先驗地、先於經驗地推導出火會使他化為灰燼;無論怎樣進行推理,都不能使我們先驗地發現火藥爆炸或磁石吸引。我們不能論證某原因必定產生某一結果或它必定總是產生同樣的結果;我們不能象證明數學命題那樣,按道理證明麵包有營養、火生熱。

請注意,休謨這是說,先驗的推理,不能證明因果關係。

3,他認為,因果關係的知識建立在觀察和經驗上。我們觀察到對象的前後相連——火焰生熱,寒冷降雪,我們推論這種對象有因果關係,其中一個是另一個的原因。他接著說,於是一些形而上學家——無疑是指經驗主義哲學家,僅憑上述的經驗,便論證原因和結果之間有連結的帶子,原因和結果之間有必然的聯繫。他說,這種定義是不對的——如果原因和結果之間真有必然的聯繫,就應該不靠任何經驗證明,就可以通過思維和推理來判斷了——如同從三角形的性質推論出三內角之和等於兩直角一樣。

休謨是要說明,因果關係也是不能靠經驗證明的。

休謨是如何把“經驗主義哲學”玩壞的

4,就此,休謨總結說,通常說“因為甲,結果乙”——其實,這種因果關係不是必然的,而是“蓋然的”。 他說,平常看來對象之間必然的關聯,其實只是我們頭腦裡關於這些對象的觀念之間的關聯——因而“必然性不是存在於對象之中而是存在於心中的東西”。

舉例來說,“天下雨,地皮溼”,不是因為雨水和地溼有因果關係,而是我們的觀念裡會把這兩個“對象”聯結起來。

他說—— “我認識到,在這本論著(注:指《人性論》)內至此我已經持有的、或今後有必要提出的一切奇僻悖論當中,要算目前這個奇論最極端了,全仗牢實的證明與推理,我才能夠希望它為人所承認而打破人們的根深蒂固的偏見。在我們對這學說心悅誠服之前,我們必須如何經常地向自己重複這些話:任便兩個對象或作用,不論彼此多麼有關係,僅只單純的看見它們,決不能使我們得到兩者之間的力量或關聯的觀念,此其一;這種觀念系由於兩者結合的反覆而產生的,此其二;這種反覆在對象方面既毫無所揭露,也豪無所引起,卻靠它所顯示的常例轉變只對心靈發生影響,此其三;所以這種常例轉變與靈魂因而感覺到、但在外界從物體卻感知不到的力量和和必然性是同一個東西。”

他又說—— “在一切生活事件中,我們仍應當保持我們的懷疑主義。我們如果相信火使人溫暖,或相信水讓人精神振作,那無非因為不這樣想我們要吃太大的苦頭。不,如果我們是哲學家,那就只應當是依據懷疑主義的原則,出於我們感覺照那樣想的一種傾向。”假如他放棄了思索,“我感覺我在快樂方面有損失;這就是我的哲學的來源。”

於是,他從這裡走向了絕對懷疑的不可知論。

休謨是如何把“經驗主義哲學”玩壞的

休謨把“經驗主義哲學”玩壞又如何。

1,康德對休謨的評價很高,但是他並不贊成休謨的觀點。然而,休謨提出的經驗不可靠的結論是繞不過去的。所以,康德從“三大批判”入手,著重考察人的思維和認識的能力。康德的辦法,是事先設定不依靠經驗的先天綜合判斷,以此來證明思維的推理是可靠的。然而,主觀和客觀的關係究竟如何,他仍然無法解決——於是形成了先天綜合判斷和物自體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怎麼辦呢?他提出了四組二律背反的論題,試圖說明,可是自己並沒能順利破解。

2,黑格爾不十分看得上休謨,認為他只是洛克、萊布尼茲等與德國哲學之間過渡階段中的一小段兒。黑格爾更看重康德,其未能破解的二律背反,為他鋪設了一條大施拳腳闡述辯證法的大道。

3,值得關注的,是羅素對休謨哲學的評價。他有三段很經典的話——

羅素說: “休謨的哲學對也好、錯也好,代表著十八世紀重理精神的破產。他如同洛克,初著手時懷有這個意圖:明理性、重經驗,什麼也不輕信,卻追求由經驗和觀察能得到的不拘任何知識。但是因為他具有比洛克的智力優越的智力,作分析時有較大的敏銳性,而容納心安理得的矛盾的度量比較小,所以他得出了從經驗和觀察什麼也不能知曉這個倒黴的結論。所謂理性的信念這種東西是沒有的”,“我們不得不抱有信念,但是任何信念都不會根據理性”。

羅素還說:“休謨的懷疑論完全以他否定歸納原理為根據。就應用於因果關係而言,歸納原理講:如果一向發現甲極經常地伴隨有乙,或後面跟著有乙,而且不知道甲不伴隨有乙或後面不跟著有乙的任何實例,那麼大概下次觀察到甲的時候,它要伴隨有乙或後面跟著有乙。要想使這條原理妥當,那麼必須有相當多的實例來使得這個蓋然性離確實性不太遠。這個原理,或其他推得出這個原理的任何一個原理,如果是對的,那麼休謨所排斥的因果推理便妥實有據,這固然並不在於它能得出確實性,而在於它能得出對實際目的說來充分的蓋然性。假如這個原理不正確,則一切打算從個別觀察結果得出普遍科學規律的事都是謬誤的,而

休謨的懷疑論對經驗主義者說來便是逃避不開的理論。……所以,它必定是一個不基於經驗的獨立原理,或由這種獨立原理推出來的原理。在這個限度內,休謨證明了純粹經驗主義不是科學的充足基礎”。

休謨是如何把“經驗主義哲學”玩壞的

接著,羅素給了休謨很高的評價—— “他的議論所證明的是 ——我以為這證明無法辯駁——歸納是一個獨立的邏輯原理,是從經驗或從其它邏輯原理都推論不出來的,沒有這個原理,便不會有科學”。

人類,必定是在解決疑難問題中前進的。後來的邏輯實證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試圖尋找可以解決休謨所提出問題的科學化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