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去何從?放棄核能的教訓

放棄核能還是發展核能?這是個問題。德國曾宣佈在2022年前關閉國內所有核電站,與之相反,亞洲國家卻在快速地發展核能,那麼結果如何呢?

氣候變化及其對地球的影響仍然是當今媒體的熱門話題。許多包括國際和政府在內的組織,都聲稱他們正在盡最大努力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計劃,但收效甚微。數萬億美元投資於“清潔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上升。許多政府不合理、不公平地忘記了核能是解決碳排放問題的可靠選擇,進而導致了碳排放在2018年達到新高。全球碳項目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約2.7%。

從生態角度看,核能是所有能源中排放情況最理想的能源之一。現代核電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低,幾乎不存在,尤其是與煤電廠等基荷能源相比。但是許多國家卻一直在忽視核能的這一巨大優勢。

核去何從?放棄核能的教訓

德國放棄核能的教訓

有一些國家決定減少核電所佔的份額,而不是將核電作為一個理想的基荷低碳能源。然而,將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提並論,是完全不合適的。

然而,一些國家,比如德國,一直在這樣做。德國自豪地宣佈退出核能,可再生能源將取代核能。但德國非但沒有減少碳排放,同時也沒能確保能源結構的穩定,反而取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在過去的幾年中,德國的煤炭使用量一直在逐漸減少,而可再生能源目前約佔德國電力結構的30%,但如果我們看一看排放統計數據,過去五年變化並不大。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 2018年6月發佈的《世界能源統計評論》(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顯示, 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7.61億噸,6年後為7.638億噸。儘管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但這些數字卻在增長。可再生能源無疑在未來的電力結構中佔有一席之地,但它們也需要一個穩定、可預測和低碳的基荷能源作為後備。德國的冬天沒有那麼晴朗。因此,該國一直嚴重依賴煤炭作為後備基荷。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可變性(和不確定性)使得德國依賴於燃煤電廠。

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效益對德國家庭來說也不太好。根據Verivox的數據,2017年,德國人支付了創紀錄的高電價——每千瓦時高達28.18歐分。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的數據,2018年,這一數字達到每千瓦時30.5歐元。因此,德國的電價是歐盟中最高的。

那麼,德國為什麼不能實現自己的氣候目標呢?為什麼它的碳排放量在上升,或者充其量處於僵局呢?主要原因很明顯——德國沒有考慮將核能作為一種選擇。

現代核能技術擁有目前所需要的一切——高容量因子(約90%),幾乎不存在二氧化碳排放,從經濟角度來說也更好。德國的案例證明,儘管所有的投資都是建立在一個可再生能源組合的基礎上的,但是放棄核能將導致依賴化石燃料來填補這一缺口,這反過來又導致了排放量的上升。

讓我們來看看歐盟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在其電力結構中,核能佔比最高的,超過70%。因此,法國的碳足跡是德國的一半。2017年,法國只排放了3.2億噸二氧化碳。

核去何從?放棄核能的教訓

亞洲快速發展核能

2018年,中國核電有三個重要里程碑,第一是由法國設計的首臺EPR反應堆台山核電1號機組投入商運;其次是西屋電氣的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在三門核電站順利併網。但中國並沒有止步於此,又與另一個主要核能大國——俄羅斯簽署了合同,後者宣佈計劃在該國建造至少四座新的VVER反應堆。

為什麼中國發展核能的速度如此之快?減少碳排放、能源結構多樣化和解決電力需求增長是主要驅動力。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上升。2017年達到92.32億噸,同比增長了1.6%。這個問題必須得到充分處理,而核能則是解決方法的一部分。

但中國並不是唯一。亞洲作為一個整體將成為全球能源的領導者,因為預計到2030年,亞洲的能源需求將翻一番,需要核能來確保整個區域能源供應的穩定。

核能也同樣被亞洲另一個主要國家——印度視為可行選擇。印度計劃在其能源結構中增加21座核反應堆。去年,印度與法國電力公司(EDF)簽署了一項協議,將建設6座新的EPR反應堆。一旦建成,賈拉普爾核電站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站,總淨髮電量為9990兆瓦。目前,印度在7個核電站運營著22個反應堆,總裝機容量為6780萬千瓦,這僅僅是印度能源結構的3%。

那麼為什麼印度需要更多的核能呢?原因和中國一樣。印度的經濟正在蓬勃發展——去年,按名義GDP計算,印度已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隨著工業和製造業同步增長,印度經濟的穩定增長帶來了更高的電力需求。而且,就像中國一樣,印度的排放狀況也存在很大問題。201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6.3%。如果印度政府的核能擴張計劃實現的話,那麼印度的能源結構將會更加清潔。

核去何從?放棄核能的教訓

結論:放棄核能只會適得其反

放棄核能只會適得其反。如果我們真的想解決持續增長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的話,我們就需要考慮核能。如果我們希望未來的能源結構是可持續的,那麼核能是必不可少的。很明顯,核能將在亞洲等能源匱乏地區發揮重要作用。

當然,核電項目也有它們的挑戰,歐洲和美國的成本超支和延期對核電行業的聲譽產生了負面影響。然而,亞洲國家已經取得了進展,特別是世界上核電發展最快的核國家——中國。

核能對西方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但是歐洲和美國與中國和印度不同。為了在西方世界取得成功,新的核電項目必須更仔細地規劃,因為那裡的許多金融風險來自政治不確定性和不必要的監管障礙。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那麼核能將能夠充分發揮其潛力,並在更大範圍內東山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