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害自己的孩子啦,他不該變成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近期,《少年說》中,一個小女孩的一番話引發了網友的熱議。話是這麼說的......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媽媽,孩子不是隻是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別再害自己的孩子啦,他不該變成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話音一落,掀起了一番高潮,臺下的孩子們掌聲雷動。

我想這句話是真的戳中了太多孩子的內心,才會讓他們為之鼓掌。

但是話說回來,別人家的孩子真的那麼優秀嗎?他們就沒有任何缺點嗎?

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別人家的孩子”的父母也有他們認為的“別人家的孩子”。就算是再好的孩子,他們心裡也會有自卑感。

曾經在做生涯規劃輔導時,我就遇到過這麼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和他的交談後我認識到,“哦,原來別人家的孩子會這麼自卑?”

當時,他是這樣告訴我的......

別再害自己的孩子啦,他不該變成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我就算是半個“別人家的孩子”。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還不到八歲,隨便一個人見了我都會說:"你好聰明呀"“學習累不累啊”“你媽媽教育的你真好”。

你每次想張口說,我覺得物理老師好討厭,這次考試好難,為什麼這個知識點學不會時,大家都只會說一句:哦……。

時間長了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沒有人真正想和你對話。他們眼睛裡面的你只不過是個符號,是個刻板印象,而真正的你,卻消失不見了,逐漸變得自卑,孤獨。

後來,我遇見過一些高考狀元,他們大多數在多年之後往往都不願意被提及自己是“高考狀元”這件事情。談起來的時候,大家常常說:因為別人只能看見我的“光環“,再也看不見我這個人了。

社會的期望,對每個“符號”的認知,都會拼命地投射到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身上。

“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非常聽話的。應該是每天按時睡覺的。應該是非常懂事的。應該是聰明不會偷懶的。每個其他人唸叨“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不過是帶著自己想要處理但無力去處理的情緒,唸叨自己理想化過的形象,使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完成自己的映射。

一個對自己孩子失望的媽媽,會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人家能做好,你怎麼不行?;一個對自己學生憤怒的老師,會說:“別的班的學生”都很聽話,教什麼會什麼,你們怎麼不會!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從來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是被使用的符號,是工具。你不能不聽話,你不能不完美,你不能不符合他們對你的想象。

他們隨之而失去的,是被允許“做自己”的空間。

別再害自己的孩子啦,他不該變成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所以,我希望家長們都儘量以一種正確、辯證的眼光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麼非要去變成別人呢?做自己不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