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打農藥?六大農產品安全謠言,你誤信了麼?

新春佳節,親朋好友齊相聚,農家灶臺家鄉菜,笑語歡聲敘家常。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為大家都關心的熱點話題。今天小農菌就對2018年的農產品安全謠言進行解讀,以正視聽,讓大家過年吃得放心。

特別甜的香瓜噴施“甜蜜素”?

木耳打農藥?六大農產品安全謠言,你誤信了麼?

熱點回顧

2018年7月,有媒體曝光稱,黑龍江香瓜主產區綏化市蘭西縣一些瓜農為了增加香瓜的甜度,會給正在生長期的香瓜噴灑疑似“甜蜜素”的“增甜劑”。事件直接造成當地香瓜滯銷,部分自媒體以《震驚!央視告訴你,香瓜上噴了見不得人的東西》等為題惡意傳播不實消息,引發網民對蔬果農產品用藥安全問題的擔心。

熱點解讀

在香瓜生產中採用葉面施肥是一項正常的生產技術。噴施的所謂“增甜劑”實質上是一種水溶性葉面肥料的商品名,一種含鉀量比較高的肥料,並非報道中所說的“甜蜜素”。這種葉面肥料具有平衡營養供應、促進香瓜糖分積累的功能,不會給瓜果產品帶來質量安全問題。

真正的甜蜜素是一種食品添加劑,其甜度是蔗糖的40倍左右,用於水果罐頭、果醬、蜜餞、麵包、糕點、餅乾、飲料和果凍等加工生產中,在香瓜生產過程中向植株噴施甜蜜素一般不可能,也沒有必要。

木耳頻繁打農藥?

木耳打農藥?六大農產品安全謠言,你誤信了麼?

熱點回顧

2018年10月前後,一段“木耳打藥”的視頻出現在各大社交平臺上。視頻中,一名正在給木耳打藥的男子向視頻拍攝者介紹,木耳每年至少需要打兩次藥,現在正在打的是“農達”。該男子聲稱,有的農戶還會使用激素,農戶不會吃自己種出來的木耳。

熱點解讀

農藥殘留問題一直是最受廣大網民關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之一。本次事件以微視頻的形式出現於網絡,打著“有圖有真相”的旗號,實則模糊拍攝單位、時間及地點,具有刻意擺拍的嫌疑,動機不良,惡意抹黑,對不瞭解食用菌實際生產過程的消費者產生了很大的誤導。

黑木耳栽培過程中常見的蟲害有菇蚊、菇蠅和蟎類等,殺蟲的正常方式是乾溼交替的物理方法,陽光自然照射也能殺蟲。黑木耳對化學藥劑十分敏感,噴灑農藥反而容易導致畸形耳。菇農寧可通過陽光暴曬進行蟲害防控,也不願在正在出耳的菌袋上噴灑農藥。

有機蔬菜有“玄機”?

木耳打農藥?六大農產品安全謠言,你誤信了麼?

熱點回顧

2018年上半年,多家媒體曝光了“有機食品”特別是有機蔬菜在生產、認證、銷售等環節存在“貓膩”。例如,一些商超將有機菜和非有機菜混著賣,部分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違規施用化肥,甚至在一些第三方有機認證機構“有機檢測證明給錢隨意開”。

有機食品市場亂象的接連曝光,加重了公眾對國內品牌食品農產品認證制度的不信任感,引發網民熱議,大量網民在微博平臺中呼籲“加強有機農產品打假”。

熱點解讀

有機食品素來以安全、健康、營養的形象示人,其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各環節都有嚴格的規定。媒體的接連報道暴露出當前我國有機農產品認證、監管的漏洞,特別是對有機市場的動態監管力量存在嚴重不足。

18元一隻的速生烤鴨能吃嗎?

木耳打農藥?六大農產品安全謠言,你誤信了麼?

熱點回顧

一段時間以來,全國多個城市的街邊出現售賣低價白條烤鴨的攤販。但群眾始終對這18元一隻的烤鴨到底靠不靠譜存有疑慮。特別是2018年8月前後網絡中出現了一些傳言稱,這些烤鴨原料用的是所謂“速生鴨”。這一說法瞬間引發了群眾對“速生家禽”“激素家禽”的恐懼,大批網友在社交平臺留言討論此事。

熱點解讀

這些烤鴨多使用的是小白條鴨,是白羽肉鴨的一種。通常飼養期30天左右,主要用於加工小型烤鴨、香酥鴨等,出欄體重為1.9~2.0千克,屠宰後全淨膛重約1.25千克,烤製成熟食後重量約0.8千克,即1.6斤左右,市場策略就是價廉物美,一個三口之家一頓即可吃完。

白羽肉鴨是當前肉鴨養殖行業通過不斷的遺傳改良培育的新品種,特點是飼料轉化效率更高,從而長得更快,不需要藥物和激素就能夠實現良好生長,沒有食品安全問題。比起餐館裡上百元一套的烤鴨,這種小型烤鴨無論從養殖、屠宰分割還是後期加工等各個環節,成本構成都有很大差異,不具有可比性。

綠茶喝了會致癌?

木耳打農藥?六大農產品安全謠言,你誤信了麼?

熱點回顧

2018年3月前後,有網絡傳言將2012年茶葉農藥殘留報告引發的媒體報道以及2013年央視二套播出的“信陽茶葉農藥殘留調查”等內容拼湊在一起,以“央視曝光:你喝的不是茶,而是毒藥”為題進行炒作,在社會上迅速傳播並引發極大反響。

熱點解讀

該謠言引用了央視的視頻截圖和東方衛視的視頻,對視頻時間未做任何交代,為博取讀者眼球而拼湊不實消息,誇大了茶葉農藥殘留的嚴重性,對消費者產生誤導,對2018年的春茶生產銷售帶來負面影響。根據我國監管部門近五年監督抽查和日常檢驗的15000餘個茶葉樣品的檢測結果顯示,茶葉農藥殘留總體合格率高於98%,我國茶葉農藥殘留狀況良好。

“洗澡”變身的大閘蟹?

木耳打農藥?六大農產品安全謠言,你誤信了麼?

熱點回顧

2018年11月,某知名媒體曝光了江蘇“陽澄湖”大閘蟹造假銷售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外地運來的螃蟹在陽澄湖中過一道水、洗一遍澡,搖身一變就成了當地的地理標誌農產品——陽澄湖大閘蟹,高價賣給消費者。事件曝光正值大閘蟹銷售旺季,網民對此反響強烈,卻普遍表示無奈。

熱點解讀

作為地理標誌農產品的陽澄湖大閘蟹,由於受地域產能影響,市場總供給是有限的。一些不良商家用外地蟹冒充陽澄湖大閘蟹,賺取更高的利潤,各種假冒陽澄湖大閘蟹的現象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陽澄湖大閘蟹是當地最著名的品牌,如此亂象使陽澄湖大閘蟹聲譽受損,“五常大米”等也遭遇了類似的情況。這背後是少數人為了眼前利益,損害了大多數人的長遠利益,同時也暴露了公共品牌保護的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