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家鄉燒瓦 看改革開放成就

回憶家鄉燒瓦 看改革開放成就

週六,單位不上班,愛人上街買菜,帶孫子的重任自然落在了我的肩上。早上,趁孫子還在熱被窩酣睡時,我便急急忙忙地打開電視看《早間新聞》。

孫子漫漫地長大了,一歲半的年齡正是“搗蛋”的時候。我要看書,我要寫字,我要唱歌,我要看電視等等,那是絕對不可以“自由行動”的,必須得聽從他的“指揮”,必須得圍著他的身邊轉,否則,會有很多“麻煩”的。所以,只有在他消停時消靜時,我才會得到暫時的“解放”。眾多帶孫子的爺爺奶奶、老爺婆婆們或許深有同感。

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遠方的家》節目,南方農村那掩映在綠樹成蔭中的青磚綠瓦老屋畫面,勾起了我對遠方,川北儀隴老家幾十年前燒瓦蓋房的諸多情節的回憶,尤其是從選地踩泥、做瓦、曬瓦到燒成瓦的全過程、全流程、全工藝。此刻的大腦,象電影裡的快鏡頭一般,不斷地在腦海深處快速放大……。

在我的老家農村,家裡的房屋如果全是用長條方木板蓋成的瓦房,就證明這個家庭很富裕,長大成人的小孩子要是談朋友、找對象就非常容易。如果家裡住的是用稻草、麥草蓋的房屋,就說明這個家庭很貧窮,小孩子要是談朋友、找對象就非常困難。貧富的象徵首先要看家裡住的是瓦房還是草房。所以各家各戶的奮鬥目標、摘掉家庭貧窮的“帽子”首先得從改變房屋的面貌——燒瓦做起。

改革開放前的農村,在吃不飽穿不暖、買什麼都得憑票、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幹一天農活才得幾分錢、吃糧燒紫都按人頭用秤分的年代,要燒瓦蓋房改變家庭住房舊貌是何等的艱難。有的家庭為了燒瓦,幾年來省吃減燒積攢柴火,到頭來還是隻能兩戶人合夥才能滿足燒一窯瓦的柴火。燒成的瓦還只能夠更換房屋的前半部分,房屋的後半部分依舊是茅草屋。

回憶家鄉燒瓦 看改革開放成就

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農村土地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後,家家戶戶不僅承包了自種土地,而且還分到了屬於自己的荒山、荒坡、荒梁、荒壩,慢慢慢慢地,一年的柴火就能足足燒一窯瓦。於是,農村致富奔小康,改變家庭貧窮面貌,家家戶戶燒瓦已蔚然成風了。

燒瓦大都選在春天、夏天或秋天進行,一般初夏居多。

燒瓦首先是選踩泥地方。這個地方必須得是瓦桶子晾曬方便,還得離燒窯的地方近,便於搬運做好的泥瓦。地點選好後,人先用鋤頭將方圓10平方米左右的土挖松,用水浸泡幾個小時後,再牽來生產隊的水牛來轉著圈反覆的踩。牛在前面踩,人在後面趕,直到把腳下的泥踩成絨絨的、黏黏的,就像中秋節舂餈粑的糯米一般糯糯的。要達到這個程度,就得花一番時間和功夫。踩泥往往選在漆黑的夜晚,在星星點點的燈籠陪伴下進行,因為這個時候牛才有空。牛和人踩的時候,不能走原腳印,要叉開踩,要做到這一點,人就要和牛配合默契。踩到一定時候,腳下的泥就會黏黏地、緊緊地粘在腳上,每走一步就像似兩腳在與泥土拔河比賽,直到把人折騰的筋疲力盡。踩到一定程度,牛的速度也非常地慢了,它每走一步腳下就會發出清脆的、帶著水泡的、又帶有一點撕裂的響聲,這響聲夾雜著牛鼻的喘氣聲,劃破寂靜的夜空,驚擾路邊吐絲的楊柳和爛漫的野花,以及麥地裡綠油油的青苗。瓦泥踩好後,現用塑料薄膜蓋好,第二天一早再來用泥弓將昨晚踩好的泥歸集在一起碼成一堆,再用用塑料薄膜蓋好。這是燒瓦做瓦的第一道程序。

接下來就是請瓦匠做瓦了。在老家的附近能燒瓦、會燒瓦的匠人很多,但真正口碑好的、技術好的、被老百姓認可的師傅卻不多。河對面紅花大隊有一個姓陳的、門牙缺了的師傅是大家公認的口碑好、技術好、速度快的師傅,請他燒瓦的老百姓特別多的原因還在於,他師從的是方圓百里赫赫有名的、德高望重的、人稱燒瓦泰斗的歐老師傅。他又是歐老師傅100多名徒弟中學的最好的、師傅最喜歡的徒弟,再加上他沒有門牙“陳缺牙巴”的名字就更加令人熟知了。

在燒瓦的過程中,出動最快,人員最多,場面最大,配合最好,要數颳風下雨時搶瓦桶子的場面了。

做好的瓦桶子會一圈一圈、一排又一排的晾曬子在生產隊的曬壩,等到晾曬乾後才用籮筐挑到瓦窯上燒。往往在這個時候,天公會不作美突然來一場大風和大雨。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生產隊所有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大的小的,只要感覺天色不對勁了,都紛紛跑出家門或扔下自己手中的活路,雷厲風行地跑到生產隊的曬場搶抱瓦桶子。這種自覺行為,不用發動、不用召集,不用催促。大家都知道,費了很多的物力財力做好的瓦桶子,一旦被大風、大雨毀於一旦,這種損失對任何一個農家來說都將是損失慘重。一家有困難,全隊總動員,跑向曬場,與風賽跑,與雨爭奪時間的場景、場面,太感動人了,太讓人難忘了,至今想起來都極為震撼。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幾十年前在我家鄉的百姓中,便體現的淋漓盡致……

回憶家鄉燒瓦 看改革開放成就

撫今追昔。改革開放,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喝上了自來水,住上了好房子。電燈、電話、電視,打米機、磨面機、掛麵機、脫粒機,空調、冰箱、烤箱,應有盡有。各家各戶在公路上蓋的磚房樓層一個比一個高,外牆一個比一個漂亮,院落打整得一個比一個闊氣,家裡的擺設一個比一個堂皇,父老鄉親臉上的笑容一個比一個笑得燦爛、笑得容光。

新農村建設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鑲嵌在家鄉廣袤的大地上。選地、踩泥、做瓦、搶瓦、湊柴火燒瓦的歷史,早已封塵在了歷史的記憶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