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之家」錦州考略

錦州自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

上世紀八十年代,錦州凌海松山鄉水手營子村農民一豬圈內發現國家一級甲等文物——青銅權杖。杖全長有80公分,在頂部有一個鉤,上面有一些特殊的紋路,並且在銅棍底部還鑲嵌這一個綠色的寶石。

「觀察之家」錦州考略

專家研究發現,這件青銅權杖很可能是黃帝的遺物。根據史料記載,黃帝的孫子顓頊曾在錦州附近建立過遼西第一座城池,其後人南遷進去中原後建立了商朝。在南遷的過程中,一部分族人就留在了水手營子村一帶,而墓主人可能就是族中的領導者。

一、錦州正式命名:

《遼史•地理志》:錦州,臨海軍,中,節度。本漢遼東無慮縣。慕容皝置西樂縣。太祖以漢俘建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山、淘河島。隸弘義宮。統州一、縣二。

《武經總要》記,“錦州,遼西之地,南至大海,北距柳城,阿保機建為州,今號臨海軍。東至顯州二百里,西南至嚴州百七十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北至宜州百二十里。”錦州屬太祖斡魯朵弘義宮轄領,因掛太祖畫像。

「觀察之家」錦州考略


二、錦州古名:屠何

虞舜時期,錦州地域曾居住過一個民族,名為屠何,亦稱屠河,其地理範圍是以遼西走廊和唐就水(今小淩河)、白狼水(今大淩河)流域為中心,北枕松嶺、大青山,東依醫巫閭山,南臨渤海。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古屠何作為北方部族方國,被列為東北夷,臣服於商、周政權。

「觀察之家」錦州考略


春秋時期,東胡族的一個支系山戎部族(也叫北戎)活躍在今天的錦州一帶,他們在錦州的西北部建立了一座城堡“屠何”,這個部族後來打敗了燕國。

公元前664年冬,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出兵北伐山戎,攻破屠何城,山戎投降,燕國得救,齊桓公也因此成為春秋時期中原的第一個霸主。這個“屠何”即是後來的“徒河”,是錦州最早的稱謂。

春秋時期錦州一帶是燕國轄地,在東胡族被擊敗後,燕國開始在錦州實行郡縣制管理。秦、西漢時期錦州歸遼西郡管轄,並設置了徒河縣。東漢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錦州屬昌黎郡。

「觀察之家」錦州考略


三、錦州名稱的來源

1、因水得名

小淩河是錦州的母親河,在民國時期就有一種說法,認為錦州的得名與小淩河有關,這是大多數人認同的說法。因為小淩河在歷史上曾叫做錦川或錦水。《明一統志》記載:“錦川在錦州西,亦曰錦水,州以此得名”。而在《盛京通志》也有“錦川即小淩河。此河從北繞城西而南,復折而北,經城之東,又轉南流,迴旋如錦,故名”的記載。

「觀察之家」錦州考略


民國時期《奉天通志》的記載則是十分明確地指出錦州得名於小淩河。

“小淩河古名唐就水,又曰參柳水,遼稱小靈河,後易靈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熱河省凌源縣,經錦縣城西北三里,又東南過北寧鐵路,繞城西南而東,以其迴旋如錦,名曰錦川,縣名亦取於此。”

清代人認為小淩河“迴旋如錦,故名”。據記載,明代錦州共有十二景,其中有“錦水回紋”一景。而“錦水回紋”則是出自明朝兵部尚書孫承宗在巡視錦州時寫下的文章。孫承宗在《錦州十二景·錦水回紋》寫道:“大作波濤,細作綺緞;洋洋悠悠,有迴旋之致。”

2、盛產絲織品得名

宋代文人路振的《乘軺錄》一書中,記載了錦州。路振在書中寫道:“沿靈河有靈,錦,顯,霸四州,地生桑麻貝錦,州民無田租,但供蠶織,名曰太后織蠶戶。”這裡的靈河就是現在的小淩河,意思是說沿著小淩河有四座州城,分別是靈州、錦州、顯州和霸州,那裡盛產桑麻供以織錦,織出的錦都供給皇家使用。

3、借用

關於錦州這個名字,其實在唐代就有了。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今湖南省麻城西曾有一地名“錦州”。696年,契丹入侵,攻佔了營州(今朝陽)。女皇武則天派大將趙潔領兵征討,趙潔因收復營州一帶有功,後被封為“錦州刺史”,這個“錦州”就是湖南省麻城西的“錦州”。

因此人們認為,是唐朝有了一個“錦州”在先,之後才有的現在的遼西錦州。唐末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為了安定漢俘的反抗情緒,從而沿襲唐“錦州”之名在遼國的領土上又建了一個錦州城。

「觀察之家」錦州考略


成都,也曾經有“錦城”、“錦官城”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