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

如何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


读书多了,发现很多人不懂得如何选书。以男票为例,在首图借书,他总是面对着一个又一个书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常常借回来一堆书,赶着截止日期又还回去了。

他的选书原则是看封面和书名,有眼缘的就选。

我又问了身边几个朋友,他们选书会参考大V推荐,他们坚信经过大V筛选的书值得一看。

我在想,大V人生阅历和阅读量与你不同,他推荐的书可能并不适合你。或者腹黑一点说,大V也是人,他要生活。

普通上班族一周读一本书,一年五十二本,从20岁到80岁一共可以读3120本。

读一本烂书无疑是浪费生命。

陈忠实说,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所以,怎么选书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不是专家,但喜欢请教身边的读书人,看看他们是如何选书的。他们中有教授、有博士、有爱书人、有编辑、有书评人,总结了10个要点,分享出来。希望这10点精华可以帮你避开选书的坑。


学会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可以让我们快速的了解一个领域,而且同一类型的书籍,相互穿插或相互印证或相互矛盾,读起来更加深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构一个领域。

比方说,想要学习如何阅读,可以做阅读主题,选择《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高效能阅读》、《深阅读》、《学会提问》、《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沟通圣经》等等这类书来读。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主题的阅读最好可以集中在3~4周,时间长了不仅容易松懈还会忘记之前的内容。这样对该主题的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

另外,初涉一个领域时,最好选择

中等难度的书,太简单了只能了解皮毛收益不大,太难了不仅读起来累吸收效果也不太好,大概率会中途放弃。我大学时对心理学感兴趣买了《梦的解析》,现在还在书架上吃灰。

看出版社

买眼镜的时候,我们会关注依视路、豪雅、蔡司等品牌,买电脑会选择苹果、DELL、ThinkPad等品牌,甚至买个指甲油都要选选品牌。出版社就是书的品牌,一些从来没听过的小出版社出现好书的概率会比较低。

百科全书选择DK,电影类非虚构类选择后浪、经管类教辅类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工具书首选商务印书馆。此外三联、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华书局、中国儿童少年出版社等等也可以多多关注。

总之就是选择你所需要的品类中靠谱的出版社。

作者

好的作者比较爱惜羽毛,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一般出品的书的品质也比较高。

我看非虚构类书籍比较多,一般会选择学院派和经验派的结合。像《原生家庭》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她是博士出身,对专业领域有很深的理解,另外她还是心理咨询师并做了6年的心理类电台主播,积累了丰富的案例。

如果一个作家已经商业化,他的书我多半不会看了,被资本裹挟着作品多少会大些折扣。

另外我不太看畅销书作家、鸡汤文作家、名人、公众号文集以及书名为《XX天学会XX》这类书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多的书比较严谨,甚至有一些每一页都有很多参考文献。

我们的案例论文和这个道理相同,参考文献就是作者的主题阅读。咱们写一篇论文,定好主题,会把相关的所有资料都找来,精挑细选,反复斟酌,这个过程结束基本上所有需要的理论知识就有了。接着利用作者的经验补充案例。比方说《天生非此》在书的第234~282页都是附录,直接收录了作者发表的专业论文。《向前一步》也有大约10页的参考文献。

译者

对外版书而言,译者相当于一本书的再生父母,好的译者会在最大限度的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翻译的更漂亮,更方便读者阅读。

比方说有一版《约翰.克里斯多夫》作者罗曼.罗兰,译者傅雷,这个组合王炸。

如果对译者不是很了解可以翻看他之前翻译作品的评分,如果翻译的特别差,即使原著再好评分也不会很高。


再版次数

一本书被一再的再版,足以说明它的优秀。比方说《认识商业》我能查到的第一版是2009年,最新一版修订版是2018年2月,期间这本书不断的出版断货再出版。

陈忠实的《白鹿原》从97年开始,一直再版。一般来说,一本书再版次数越多,说明它越受欢迎。

豆瓣评分

豆瓣的评分比较客观,很少有刷榜行为,一般豆瓣8分以上的书值得一看,7分以上的书可能有漏网好鱼,6分以下的就不要浪费时间了。


推荐者

有一些书的作者是新人,但推荐者是行业大牛,也值得一看,比方说罗兰.米勒和丹尼尔•珀尔曼的《亲密关系》,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推荐,著名的教育出版公司 McGraw—Hill Education出版,这就比较有看的价值了。

如果推荐者是腰封王子梁文道,就可以忽略过了。

另外一些大V啊,名人啊,商人啊做推荐的书,也要慎重,他们很可能是出于商业利益,人情或者本身就是出版人之一。


以书找书

这一点是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 。一般我们阅读一本书时,作者可能会引用其他人的书中的理论,记下这本书,做一个目录。当主题阅读结束后你会发现,有某一本或者某个人的理论被反复引用,那这个人很可能是行业的领头羊,完全可以找来这个人的著作做深入阅读。


书评

当拿到一本新书拿不定主意时,可以到豆瓣看看书评,一般豆瓣的书评比较全面质量也比较高。多读一些书评,就可以对书中内容了解个七七八八了,这时候再决定是不是要深入阅读。

最后我想说一下机会成本和沉默成本的问题。以看电影为例吧,满怀欣喜的买了张电影票但看了10分钟发现是烂片,这时候买电影票的钱和已经花费的10分钟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收不回来的。是继续看这部烂片还是起身离开?机会成本是未来将要花费的成本,也就说继续看完电影需要的110分钟将会是你的机会成本。

作为经济人,我们在任何时候考虑的都是机会成本,所以果断站起来走人。

同理,如果不小心买了烂书,也不要逼着自己花时间阅读了。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理性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